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307300000004

第4章 货币:一场金融学的启蒙 (3)

布雷顿森林体系:“巨人”的倒塌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战场刚刚开辟,欧洲战场一片硝烟弥漫。当全世界关注的目光都集聚在这里的时候,来自44个盟约国国家的730多位代表却齐聚在冷清的美国新罕纳尔布什州风景优美的布雷顿森林郡的华盛顿山度假宾馆,吵得不可开交。50年后,当时的一个工作人员回忆说,“从7月1日到19日,从会议室里不时传来各种语言的陈词、质问和争辩。这伙人每天两眼一睁,吵到熄灯,到激烈处通宵不寐……”。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在讨论什么?

这些整天争吵不休的人看似聒噪,其实却都大有来头。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当时《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经常采访的对象,其中著名的有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美联储的主席艾考斯、参议员托比、经济学家怀特等。

说这一座小小的度假宾馆此时大腕云集一点也不为过。这些人中最大的腕,是一位英国人。当时,人们绝不会想到,此人的肖像不仅将出现在那些最著名的杂志封面上,他的名字还将出现在此后的60年中任何一版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教科书上。他就是对现代政府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可能也是有史以来对现实经济影响力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此时,凯恩斯已经身患重病,但他依然“冷酷无情地驱使自己和别人工作”,而他当时的主要对手——美国财政部经济学家哈里·怀特也紧张戒备,每天只睡五个小时。

这一次足足开了20天的会议,终于争吵出一个结果,那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货币体制协议。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相当程度上摧毁了世界贸易。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金本位制度彻底破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因而呈现出—种混乱的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1944年,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已成定局,它们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准备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以促进战后的世界贸易和经济繁荣。22个盟国代表签署了一份盟约——《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还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它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同时,世界银行也由此时产生,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长期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物资本。而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发行的债券。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被确立为储备货币国。这与美国经济实力的雄厚是分不开的,但也正因如此,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埋下了倒塌的隐患。

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根本基础其实是美国的经济基础。假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如果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就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并且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美元比价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就会随之动摇。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还规定了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导致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逐渐暴露。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这年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解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去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单一的货币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的根本原因。

升、贬之间:“钱”为何也不值钱了

货币的购买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货币在不同的时期的购买力也不尽相同。“钱”也有不值钱的时候。比如20年前,你可能花5元钱就能看上一场电影,但现在不行了,你得花上50元。有人感叹,十年前一百元钱放在兜里,非常神气,出去应酬朋友,逛街购物,都应付有余,底气十足。而现在出门,哪怕是几百元揣在囊中,仍感羞涩。这就涉及货币的升值与贬值问题。

其实在同一时期的各国之间,货币与货币之间也存在相对升值和贬值的情况。让我们来细数一下目前世界上最值钱的和最不值钱的货币。

英镑显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截至2008年底,英镑对人民币汇率约为1:9.9,即1英镑差不多能兑换10元人民币。

其次是欧元,同一时期1欧元大约可以兑换9.7元人民币;而随着美国经济的走软,同期1美元仅能兑换人民币6.8元。英镑、欧元和美元仍是当今世界最值钱的三种货币。

而如今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三种货币当属索马里货币、伊拉克丁那和朝鲜元了。

戏谑地说,在索马里任何人都可以用钱砸死你。据说索马里一个茶杯也要500先令,人们出行都提着大包小包的钱。出现这样的原因,还是在于索马里局势混乱,导致索马里的经济也一度十分混乱。

其次就是伊拉克的新伊拉克丁那了。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新伊拉克丁那也随着萨达姆的倒下而一路下跌。石油天然气的黑市交易更使伊拉克经济变得混乱不堪。生活在伊拉克的人们,竟然有人烧线来娱乐,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朝鲜元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美国冻结了朝鲜在国外银行的账户,直接导致了朝鲜元的下跌。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朝鲜国内物价飞涨,最高时甚至达到了550%。这就是所谓的“捏着钞票不如包着馒头踏实”。

钱和钱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是因为一国的货币价值会随着一国的经济水平有升有降。

货币的升值和贬值代表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增强还是减弱。升值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数量增多了,货币的购买力增强了。以前要8元人民币才能换1美元,如今只要6.8元人民币就可以换1美元了。这就是货币购买力的提高。升值一般是一个国家为了抵御外汇冲击,制止通货膨胀所采取的措施。增加本国单位货币的含金量或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价,或者直接宣布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以提高本国货币价值,可以抑制大量外汇的涌入。因为外汇太多将给本国货币流通市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很可能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又称通货贬值,是货币升值的对称。货币贬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从国内角度看,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反映在汇率的变动上,这时货币贬值就是指一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能力的降低,而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也就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数量减少了。如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原先1美元可以兑换8元人民币,而到2008年时只能兑换到6.8元人民币。货币的升值和贬值都是相对于参考货币而言的。

一般来说,货币贬值在国内会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反而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