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四章 勇者无畏,成败皆淡然 (4)
它叹了口气说:“啊,这个鱼缸太大了,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边!”
我们是不是就像那条鱼呢?在鱼缸中待久了,心也变得像鱼缸一样小了,不敢有所突破,有一天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已变得狭小的心反倒无所适从了。其实,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你的翅膀就舒展不开,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开放,是一种心态、一种气度;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固执僵化;是乐于和别人分享快乐,并能抚慰别人的痛苦与哀伤;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能乐观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是乐于承担责任和接受挑战;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乐意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经验,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是坚强,敢于面对任何的否定和挫折,不畏惧失败。开放的人生才会蕴涵无限的可能。
对我们来说,主动去接受一个外在的世界看起来容易,但是要打开心扉去接受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却并非易事。倾听别人的声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是一个人在成熟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的路。
比尔·盖茨经常对微软的员工说:“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比尔·盖茨本人就是一个心态非常开放的人,他鼓励公司里每个人畅所欲言,当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时,他会很虚心地去听。每次公开讲演之后,他都会问同事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下次应该怎样改进。这就是世界巨富的作风,也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巨富的潜质。
开放的心自由自在,可以飞得又高又远;而封闭的心像一潭死水,永远没有机会进步。如果你的心过于封闭,不能接纳别人的建议,就等于锁上一扇门,禁锢了你的心灵。要知道褊狭就像一把利刃,会切断许多机会及沟通的渠道。
学以致用,不做寻章摘句老雕虫
在丰臣秀吉时代,身为大纳言的德川家康常常要参加茶会、能剧的表演,与中国古代戏子表演不同,日本古代只有地位高贵的人才有资格表演特定的舞蹈。
在一次能舞表演中,因为身形肥胖的家康做起动作来非常滑稽,一旁观看的秀吉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对尔等这些擅长舞艺者来说,别人当然都很差劲。但正因为家康不善于能,才会成为海道第一弓手啊!”
秀吉说得没错,家康平时并没有这样的逸乐之想,对于他,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学问和狩猎。读书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而狩猎则是他认为的最好的养生方法,这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说到底,德川家康是一个非常实在的经世致用的人,这或许不像有的人那样风雅,但实现抱负的人少不得这样的品质。
当读书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在书中经历情感波折,渐渐忽视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如同那些痴迷于网络,在网络之中找寄托的人一样。德川家康读书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他在书中寻找自己日思夜想的疑虑的答案,书成为他改变世界的一个参考。相对于他的这种学习的态度,很多读书人应该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目的:我为何而读书?我读完书实现了这样的目的吗?
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读死书,死读书”还是这个社会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读书方法。“学而不思”,白纸黑字过眼皆忘,脑袋中并没有产生新的想法,这样的读书等于是在浪费时间。
朱熹也曾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读书要注重边读边思考,要注重理解和感悟,不要死背教条,与思想脱离。读死书,死读书,学习但不思考,这种人不但为书所累,而且很容易成为“书的奴隶”。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读书经历来说,大约总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初读书时,常常认为书中说的就是真理,对书本敬佩得五体投地。但从来不去思考,书中说的就一定对吗?与现实还吻合吗?不去质疑,不去消化,不去应用,脑袋就像填塞书的容器,读死书最终为书所累。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人们对爱因斯坦的智力很感兴趣,有人拿当时十分流行的“科学知识测验”中的一些题目来考他:“您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吗?”“你是如何拥有渊博知识的?”“你是把所有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携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问的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我必须查一下资料才能回答,因为我从不记在资料上能查到的东西。我在上学时,就对那种要学生死记公式、人名、事件的教育十分不满,其实要想知道这些东西,在书本上很容易就能翻到,根本用不着上什么大学,人们解决问题依靠的是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照搬书本。”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提出那么多新理论,这和他的读书方法不无关系。他不读死书,他不浪费时间去死记硬背那些不值得记忆的东西;他善于放弃和清空死知识,使自己头脑始终保持一种轻松良好的状态;他边读书边思考,不受书本定式的束缚。所以,他能够取得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读死书,盲目地崇拜书中之言,把书上所述奉为教条、视为宗旨,不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其结果就是死读书,成为一个地道的书呆子。现实不需要这种读书的机器,这种人只能被社会淘汰。
创新是最好的学习
纵观日本历史,藤原氏、平氏、足利氏的开国首领都是了不起的将军,但是后世子孙被京都浮华的生活侵染,危机意识和战斗力都大不如前。只有源赖朝在镰仓建立的幕府,养成了质实刚健的风气,因而深受家康的尊敬。
德川家康一直到死都对记录赖朝治绩的《东鉴》(吾妻镜)一书爱不释手,他经常和林道春一起讨论这本书,还专门批注,令学者林罗山写下了《东鉴纲要》一书。
历史上记载了德川家康进入京都时的军阵:“由铁砲队、弓队、枪队组成的秀忠行列,从早上八时到下午六时接连不断。”这样盛大的行列,是家康读了《东鉴》,参照昔日源赖朝上洛的方式做的。
源赖朝为人质朴,他在镰仓建立政权之后,手下的镰仓武士也同样具有质朴刚健的风骨,这一点极大地影响了家康,并为他建立江户幕府提供了参考。有一次,家康谈论有关行军布阵的时候说:“现在的阵形布置方法是铁砲队在最前,接着是弓队,再后面是骑马队,将这作为固定不变的方法并不理智。今后还是将铁砲和弓放在前面,骑马队在后,但枪队是紧接在后还是守卫左右两翼,要随机应变。在枪队中要设指挥者,根据他的命令来行动。”
这套军事战略在当时被认为很是新颖,这既是在继承镰仓公的战斗方式,又是一种创新。不仅在作战方式上他主张向前人学习,在政治制度上,他改变了以往的幕府制度,让将军的实力更加牢固。
家康将大名分为谱代和外样,谱代大名都是一些自三河时期起的家臣,是与家康生死与共,为家康夺得天下立下彪炳战功的人;外样大名则是丰臣氏时期权势较大的大名。他将领地和丰厚的俸禄赐给了外样大名,但不授予与幕府政治密切相关的职位,如老中、若年寄等。谱代大名未被授予很高的俸禄,却在政治上被授予要务。
这样一来,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那些外样大名没有权力,有权力的谱代大名则没有足够的金钱和兵力。
对于外样大名,家康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一直将他们作为假想敌,于是产生了这样对待大名的方针:他将外样大名置于离江户较远的地方,不仅如此,还必定在外样大名的领国附近设立谱代大名或是比较可靠的大名,随时保持监视。这样一系列的新政策,保证了德川氏的天下不会轻易出现兴风作乱的人。
家康在战国时代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并开创了日本300年的和平时代,这与其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的富士山天下闻名,慕名者众。但来富士山观光的人也常常碰到一个遗憾,这就是要想如愿看到阳光下的火山口与晶莹的山顶并不容易,因为当地气候不稳定,时常云遮雾绕使人一无所获,而一无所获者也就只好打道回府。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一家旅店摸透了旅游者的心思,别出心裁地提出:“凡欲观赏富士山奇景者可免费住宿本店,直到一饱眼福为止。”消息传开,果然来客如云。小店的成功源于经营者思维的创新,他从惯常的事物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提出全新的致富想法,从而取得自身发展。单纯从“住店免费”这一点上看,这家旅店似乎吃了亏,但因为免的只是住宿费,其他费用照收,因此收入仍然颇丰。事实也表明,这家旅店不但收入未减,还为自己赢得了好信誉。
还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在某个大城市的郊区新开了一家“缘分饭店”。虽然对面山上光秃秃的,但老板西村先生极善经营,建店伊始就有过一个极漂亮的设计,这就是先通过新闻“广而告之”,登了一则极引人关注的“新婚植树广告”,广告称:凡新婚夫妇来此住宿,本饭店将免费提供各类优质树苗及植树工具,竭诚为新婚夫妇在此种植“新婚纪念树”提供一切方便。新婚夫妇离开后,本店还将派人精心呵护您的树苗,以备您再度光临时再回首、再回忆。
果然,这一热心而独特的许诺吸引了众多欲结秦晋之好的青年男女。他们纷至沓来,不仅种了树,而且年复一年地返回小住,“再回首、再回忆”,再浇水、再除虫,以示他们的爱天长地久——原来光秃秃的山头很快变得一片葱绿,鸟语花香,这里也迅速成了一处年轻人光顾的旅游胜地。
商界有句名言:“谁聪明谁才能赚,谁独特谁才能赢。”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充分地研究过去的体制,发现漏洞,然后尽量规避出现这样的漏洞。德川家康的一系列新政策,就是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创新。但是今天的创新会成为明天的传统,江户幕府最终也被“大政奉还”,这就需要有远见的人不断去突破、总结、再突破。
成功者总有成功之道,而一切成功者都是想到和做到了别人没想过、没做过的事情,那种独特和聪明我们可归结为创新力。不论是华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还是中国的张瑞敏,他们都是成功者,同时也是创新者、创造家。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这样的人才会一直把握好前进的方向盘。第二篇 家训智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