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武帝北击匈奴
3076300000003

第3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汉匈关系(2)

从平城之役至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的六十多年之间,尽管匈奴经常南下入塞掳掠骚扰,但西汉军队只是在塞内防御,重点是守卫都城长安,不敢走出塞外作战,也没有能力走出塞外去攻击匈奴。例如公元前201年,匈奴南下围攻马邑,逼迫韩王信投降,于是引发了平城之役。

白登之围,西汉朝廷遭受了巨大而惨重的军事、政治、经济损失。在冒顿撤围之后,汉朝君臣只能收兵,而不敢再与匈奴争斗。

刘邦死后,汉惠帝、吕后时期,匈奴方面虽很不老实,但却看不到当时汉朝方面进行过哪些重大反抗。冒顿单于甚至写信向吕后求婚,吕太后认为单于侮辱了她,震怒异常。但因当时军资国力十分有限,汉廷不敢出击,朝臣们大都认为若与匈奴征战,会动摇西汉政权的统治根基,只能忍着。

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攻入北地郡,汉文帝因此避往甘泉宫。他指责匈奴违背契约,同时发兵八万五千人到高奴,命丞相灌婴率领,抗击匈奴。后来汉文帝本人还从甘泉经高奴北上太原,想要御驾亲征。但仍限于西汉力量微弱,又因当时济北王刘兴居反叛而被迫罢兵。

公元前166年,单于率众攻入西汉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一直攻到彭阳,又派奇兵火烧宫殿,进至雍州云阳西北八十里的甘泉宫。汉文帝急忙派遣三员汉将,分别率兵加强陇西、北地、上郡的防守,同时命令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率领十余万兵马屯驻渭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时匈奴已经进到可以望见西汉都城长安的地方,而汉军却只能驻守在长安附近,作防守之态。

虽然这次汉文帝又表现出要亲自率军抗击匈奴的意愿,不过因为受到群臣尤其是皇太后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停止,但还是命令张相如、栾布等人为将军,率兵在塞内抗击,匈奴单于在塞内停留了一个多月才离去。随着匈奴退走,汉朝也马上收兵。继公元前177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之后,匈奴单于再一次进入塞内,汉朝也只能把他们赶出去了事,却不能进行追击。

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六万余骑分别攻入上郡、云中等地。汉廷又被迫遣将率兵去加强飞狐、句注、北地等地区的防守,同时又任命三员大将,分别在都城长安附近的细柳、渭北棘门、霸上布防,防止匈奴入境。几个月之后,匈奴撤走,汉朝也就收兵了。

事实证明,虽然西汉的经济发展到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国力军资,仍然不足以战胜匈奴政权,所以此时汉廷对匈奴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2.西汉匈奴的兄弟之约。马邑之谋以前,匈奴政权不仅经常挥师南下,攻入西汉边塞,甚至几次兵临西汉都城长安附近。右贤王曾入居河南地,单于也曾留居塞内一月有余。对于匈奴政权的这种入塞骚扰掳掠行为,西汉朝廷采取的政策帝即与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以和亲。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在诏书中还曾重申:汉与匈奴是兄弟关系。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在诏书中又说已经与匈奴单于结兄弟之义。另一方面,双方约定,以秦朝修筑的长城为界,长城以北是匈奴的地盘,长城以南是汉朝的天下。从而设定了当时西汉朝廷与匈奴政权进行交涉的基础。

公元前177年,对于匈奴的入塞抢掠行为,汉文帝就是根据与匈奴的协议,谴责单于入边抢掠是违约行为。公元前是:好说好商量地请求和亲,缴纳贡赋并且开放关市,以争取单于对其部下的约束,从而避免更大规模的战争以及骚扰掠夺。其实质是不惜用大量的物资金钱及美女去换取时间和空间,尽可能求得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便于自己发展经济,壮大武装,最后战胜匈奴。

一方面,西汉皇帝与匈奴单于约为兄弟。白登之围以后不久,刘邦派遣刘敬出使匈奴,缔结和亲之约时,西汉皇 166年,匈奴政权大规模掳掠西汉北部郡县、老上单于入居塞内并且逗留一月有余,匈奴一天比一天骄横,每年都要越过长城南下,杀掠大量的人民畜产,云中、辽东受害最为严重。西汉朝廷对此也只是采取派遣使臣与匈奴政权交涉的方法,到最后还是得以送人送钱的和亲了事。汉文帝则是根据双方已经结成的事实契约,要求匈奴单于不要食言而已。

就连曾经辅佐高祖定天下、在刘邦死后实际掌握西汉朝廷统治大权的吕太后,接到冒顿单于的婚书时,在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异常愤怒之后,也只能遣使致书匈奴说自己年老色衰,发齿坠落,行步失度,实在是配不上单于,并且送给冒顿单于御车二辆、马二匹以奉常驾。

此外,还应该看到,西汉方面把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的活动,绝大部分也都是在马邑之谋以前进行的。例如,平城之役结束后不久,当时有很多汉朝将领投降了匈奴,因此匈奴常常到中原来掠夺,这给汉朝造成了很大的祸患。汉高祖刘邦于是命刘敬为特使,把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单于为妻。吕太后当政的时候也奉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孝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也是如此。即使到了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仍然实行和亲政策,给予丰厚的赏赐,通关市。但是,自马邑之围后,就很少见汉匈和亲的记载了。

3.新时期的政策。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朝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家无事,如果不遇到水旱之灾,人民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了,仓库已经装满,政府也有了余财。此时的西汉国富民强,攻打匈奴所必需的军资国力已经十分雄厚。

于是,刘彻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改变了自汉高祖刘邦以来的对匈奴政策。刘彻执行的新的对匈奴政策是:把匈奴赶出漠南、赶出河西,甚至赶出漠北、赶出西域,彻底消灭匈奴。

马邑之谋是西汉朝廷对匈奴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公元前133年以前,西汉朝廷放下身段向匈奴政权请求和亲。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组织并且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匈战争,汉廷开始不理睬匈奴单于反复多次提出的和亲要求,决心将匈奴政权彻底消灭。

西汉朝廷的对匈奴政策,无论是纳贡和亲,还是武力反击,都是由当时西汉的经济状况,匈奴的经济状况,以及汉匈双方综合力量的对比决定的。经济条件是政策实施的基础,如果没有当时盈实雄厚的经济基础,汉武帝刘彻决心再大,也无力去攻击匈奴。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从平城之役到马邑之谋发生以前,西汉朝廷正是在匈奴政权的强大压力之下,才制定并且实施了注重发展经济的政策,并且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在匈奴造成的压力下,为了报仇雪耻,西汉统治集团上下团结,发展生产,注重农桑,增加人口,使仓库充实,国力随之增强。但另一方面,却始终在执行着以物资、金钱、美女向匈奴政权求请和亲的政策。

汉与匈奴和亲是在匈奴强而汉弱的形势下无可奈何的选择。这对于缓和匈奴南下骚扰,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宁,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匈奴的威胁。双方虽有匈奴不进入长城以南、西汉不出长城以北之约,但匈奴却常常违反这个约定,而且每隔几年就会违约一次,以致汉朝西北边境不得安宁。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大军进入朝那、萧关,杀死北地都尉,掳掠大量人口畜产,甚至直接威胁长安。汉朝虽调集大军反击,也只是将掠夺之后的匈奴逐出关外而已。面对西汉的息事宁人,匈奴却是肆无忌惮,入关次数更加的频繁。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拒绝和亲,进入上郡、云中,兵锋直逼长安。为此,贾谊上书汉文帝,反对与匈奴和亲。他认为和亲就是向匈奴进贡,是以皇帝之尊而向匈奴称臣。以汉朝这样广大的疆域反而被匈奴欺负是一件丢人的事。不过,在与匈奴和亲的同时,汉朝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边防,抓紧练兵,以加强边塞防御力量。

但是,匈奴骑兵南下行动迅速,汉朝如果发兵太少,起不了什么作用,想多发兵,就得调集其他镇守地方的军队,没等军队调到,匈奴已经抢完跑了。如果在边境长期驻扎大量军队,又花费太大;不设兵力,匈奴又会再来,进退两难。汉文帝于是听从贾谊、晁错等人的建议,招募军民实边,如果有人迁到边境去,或是把粮食运往边境地区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官职,如果是有罪的人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罚。同时鼓励养马,在西北边郡设立了30个牧马所,以繁殖战马。

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增强了汉朝边塞的防御能力,因而终景帝之世,匈奴都只是小规模的入侵,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汉武帝即位后,继续推行汉初以来的和亲政策,匈奴自单于以下都亲近汉朝,在边境地区往来不断。但是,在这种表面的和平背后,正孕育着更大规模的武力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