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成就霸业:管仲
3077000000006

第6章 攘除戎狄救贫弱

(一)击败山戎救燕国

管仲在齐国为相,桓公对他言听计从,十分优待。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深入开展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对侵扰中原诸侯的南方楚国进行抵御。春秋时期,边境的少数民族也发展起来。山戎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屡次南犯,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想阻止燕国通齐,燕国君主亲率两万将士出战,却在一个叫鬼泣谷的地方中了山戎部落令支国首领密卢的埋伏,只逃出千余人。接着,山戎连拔三城,燕国急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本来不想支援燕国。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侵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

于是,齐桓公统率五万大军开向燕国。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与此同时,无终国的国君也派遣大将虎儿斑率两千士兵助战,三路大军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出乎意料的是,管仲派出的先锋部队在山林中遭到山戎的伏击,幸亏后续部队及时赶到将山戎军杀散,才避免受到更大损失。管仲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策略,在伏龙山上下安营扎寨,用战车连接成车城,士卒居于车城之中,山戎轮番进攻,仍无法突破。

山戎攻坚不力,就故技重演,他们在齐军营寨前留下部分军队,这些士卒下马卧地,口中谩骂,进行挑战,目的是挑动齐军出战,引至山林,便伏兵攻击。管仲识破了他们的用心,将计就计,兵分三路出击,中路迎击阵前敌兵,左右两路相互接应,专门对付伏兵。山戎兵见齐军中路杀来,以为中计,故意起马而逃。齐军却不追,鸣金归营。山戎原来部署被打乱,伏兵只好出谷追击,这时齐军左右两路夹击伏兵,杀得山戎大败而逃。

山戎败归令支,齐军兼程而进,追击山戎。山戎兵退居黄台山,用木石堵塞谷口,重兵把守,又在谷外挖掘坑堑,使齐军无法通过。管仲询问燕将,有无别径可通,燕将说向西南绕黄台山而行,由芝麻岭抄出青山口,再向东行数里,就是令支巢穴。但山高路险,车马不便行动。管仲令燕将带路,引一支军队向芝麻岭进发,以六日为期。一面派将每日往黄台山挑战,吸引戎兵,使之不疑,如此六日,戎兵并不接战。管仲计算时日,西路军应已达目的地,就命士卒各背一袋土,先派人驾驶空车在前面探路,遇见坑堑,用土袋填满。随后大军直抵谷口,恰巧西路军队也杀到,两路夹击,击溃了这支山戎军队。

管仲等率领军队乘胜追击,攻击另一支山戎军队。被管仲封为先锋的无终国将军虎儿斑,一连收复了燕国失去的那三座城。杀到一个叫里岗的地方时,却不敢前进了。他对齐桓公和管仲说:“前面是鬼泣谷。如果山戎布下埋伏,我们就是插翅也休想过去。燕国两万大军就是葬身在那里的!”管仲在路上早就想出了过鬼泣谷的计谋,他对虎儿斑说:“将军既然有所顾虑,那你就跟在大军的最后吧。”管仲说着,拿出令牌:“王子成父、赵川二将!你俩去前军按令牌所指行事,作好准备,明日清晨过鬼泣谷!”

王子成父和赵川接令牌驾车而去。

第二天天刚亮,一辆辆战车向鬼泣谷驶去。只见马的嘴是被网笼住的;战车的轮子上绑有麻皮,发出的声音很小;战车上站着的将士则披甲握戈,显得格外高大;齐国的战旗在谷风的吹动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这时,山戎令支国首领密卢举着“令”字小黄旗,出现在鬼泣谷的山头上,见齐军进入了他的伏击圈,就一挥小黄旗,喊声:“打!”猛然间,箭、石、木齐下,有的击中齐军将士,有的把战车砸得稀巴烂,有的把“齐”字大旗打断了。

密卢挥动狼牙棒,率兵从山上冲将下来。密卢冲到一个身中数箭仍立于战车上岿然不动的齐将前,举起狼牙棒对准齐将的头部狠击一棒。“咚”的一声把齐将的头盔打掉了。定睛一看,原来被打掉头盔的竟是披着衣甲的树桩。密卢知道中计,大惊失色。

此刻,鼓声大作。密卢闻声回头,只见齐国骁将王子成父和赵川率兵直扑过来。密卢大喝一声,挥舞着狼牙棒迎上去。他见远处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站在战车上,在观看两军作战,断定是齐国相国管仲,就径直朝那人扑去。所扑之处,齐兵无人抵挡得住。片刻,密卢已杀到管仲面前。说时迟,那时快,战车后数十枚箭齐发。密卢惨叫倒地。他手下一员大将冲进重围,把负伤的密卢抢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逃去。

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元帅请先行探路,结果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偷偷溜走了。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君臣等数人。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五百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在远征山戎的过程中,尽管山戎诡计多端,管仲则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总是比山戎技高一筹,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齐桓公赶跑山戎之后,让燕庄公恢复召公(燕国的始祖,周文王之子)时的政治,并向周王室纳贡,尽臣子的礼节。燕庄公对齐桓公很是感激,亲自送齐桓公出国境。两人一路交谈,不知不觉竟出了燕国的边境,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知道后,就问熟知礼节的管仲:“诸侯相送,可以出国境吗?”管仲回答:“不是天子,就不能送出国境。”桓公说:“这恐怕是燕君害怕我,所以明知送出了国境是失礼,也不肯告诉我,我不能让燕君失礼。”于是把燕君送到的地方都割给燕国。中原诸侯听说此事后,都对齐桓公的仁义非常敬佩,甘愿归附于齐国。

(二)一个也不能抛弃

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上鲁国按兵未动。对此齐桓公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这次救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赞成了这个意见。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

周平王东迁后,北狄肆意纵横,闻齐国把山戎打败,恐齐国生轻视之心,将要伐狄,于是北狄先发制人,于公元前661年,领兵包围邢国(今河北邢台)。作为已经强大起来的齐国,作为有称霸诸侯愿望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该伸出手来互相帮助,不能袖手旁观。满足现状是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派兵救邢国,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邢国很快得救。

不久,狄人大举出兵攻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戍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车乘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又帮助修建宫殿。

晋献公十八年(公元前659年),邢国还未恢复元气,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管仲献策说:“狄兵刚刚开战,邢国力量未竭。此时与北狄交战,事倍功半。不如等待时机,邢国势不能支,必然溃败,狄兵虽胜邢国,必然疲敝。驱赶疲劳之师援助溃败的邢国,此所谓力省而功多啊!”桓公用其谋,托言等候鲁、邾兵到,屯兵聂地,观望狄邢攻守。两月有余,邢国军队溃围而出,投奔齐营,齐桓公拔寨起兵,并和管仲商议联合宋、曹救邢,狄兵抵抗不住,望北飞驰而去。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

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