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第一贪官:和珅
3077200000008

第8章 敛财有术祸国殃民

乾隆帝之所以特别宠信和珅,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和珅有一套敛财的本领。和珅为了满足乾隆帝晚年穷奢极欲的生活开支,以及连年征战所消耗的巨额费用,确实费了不少心思。

乾隆帝一生爱好很多,兴趣极广。他喜欢收藏文物,搜罗珍宝、异物,凡诗琴书画以及印章等无所不爱,这样不但消耗了大量的钱财,而且还扰得百姓终年不安。不少百姓为了采玉、挖银、淘金和制造各种工艺品,终年辛苦,不得温饱。为了将一大块新疆和田玉运到北京,沿途不知要用多少人力,且要费时数年。

尽管乾隆统治的前半期,国力强盛,国库也较为充裕,但抵不住他中晚年的无限制挥霍和穷兵黩武。眼看着国库日见空虚,为了满足他好大喜功和粉饰太平的欲望,他非常需要一个善于理财又能广开财路的能人,和珅正是符合乾隆帝的要求而应运而生的。

由于当时阶级和社会历史的限制,再加上和珅生性贪婪,决定了他不可能从发展社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着眼去增加收入,广开财源。他首先是把眼睛盯在了地方官吏的腰包里。他千方百计,无休止、无限制地利用各种方法让地方官们向皇帝贡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他的好处。白花花的银子流向了户部银库和内务府广储司。

上自中央各部官员,下至封疆大吏、知府、知县,以及盐商、行商、票商们,每年都要把他们搜刮来的大量钱财和稀世珍宝献给皇上,以讨其欢心。尤其是皇太后、皇上、皇后过生日的时候,借着做寿的机会,和珅便趁机向各级官员和商人们大肆搜刮。虽然乾隆帝也曾几次下圣旨,表示反对贡献,其实这只是表面文章,官员们照送,和珅照收。不但国内官员、商人们送,连朝鲜、缅甸及英国等国家的朝贡使臣也进贡了大量珍宝。保存至今的清朝传世珍宝,有相当一部分是乾隆时代的,这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就这样,和珅在不大动用国库库存的情况下,满足了乾隆帝奢华享用的需要,把他服侍得舒舒服服、高高兴兴。乾隆帝越发觉得和珅聪明、能干,是他得力的助手,值得他信赖。乾隆帝所需要的不是只会吹拍,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而是要善于迎合又十分有能力的干练之才。

其实这些钱财并不是官吏自己生产所得,更不是他们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贡献给皇上的。而是他们向人民巧取豪夺,加重盘剥才获得的,这就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了。

和珅平日对内务府的管理,对崇文门税关的控制十分严格。他为了能多收入、少开支,确实动了不少脑筋。他对于钱财精打细算,斤斤计较。为了增加收入,他几乎做到了“雁过拔毛”的程度。比如,他所掌握的重要进财口——崇文门税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崇文门税务监督一职本应是由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官员担任,但和珅为了敛财,兼任了这一职务。当时的人说,天下收税的关卡,就属京师的崇文关的官吏最奢侈残暴。崇文关的官吏对于来往客商行旅、进京官员与赴试士子等等一律征税。凡是外地的官吏进入京师,官职越高收的税也越重。但实际上并不是全国都这样,就这一个崇文门税关索要得多,它只不过是户部所属的三十个税关之一。和珅倒台后,计算户部各个税关所收的银两时,崇文门税关每年定额为十七万两,在三十个税关中乃居第四位,仅次于粤海关、九江关和浒墅关。

正因为崇文门税关每年的收入可观,故和珅长期把持不放,后来由于乾隆帝的干预,他虽辞去了崇文门税务监督一职,但换汤不换药,接替他的却是他的儿子丰绅殷德,而真正负责此事的人其实并没有变,这个人就是和家的大管家刘全。

和珅由于天资聪颖,勤敏练达,善于理财,又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乾隆帝大量金银财宝,供他消费挥霍,这让乾隆帝对他非常满意,用起来也十分得心应手,所以乾隆帝越到晚年越依赖他。

当时国家的财政大权由他一人把持。他先后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内务府大臣等多年。虽曾一度由于兼职太多,乾隆帝让他辞去户部事务,但没隔多久,湖南、贵州苗民起义,接着又发生了川陕楚等五省白莲教大起义,需要大量军费,而和珅又是敛财的能手,所以户部的事务乾隆帝竟交给他一个人把持。和珅更是任意利用手中的权力,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反对他。和珅在财政事务上独断专行到了极点。

和珅利用各种方法聚敛钱财,每年从各级官员和商人手中搜刮到大量银两和珍宝,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个“招财进宝”的能手。他所管辖的内务府,负责内廷的会计、服御、物饰、宫御和武装守备等各方面的事务,皇帝的一切开销都要由内务府筹措,实际上,内务府就是皇帝的私人小银行。和珅担任内务府大臣以前,内务府年年亏损,入不敷出,还要靠户部的接济。可是,自从和珅接手后,还不到几年,库存的银两就十分充盈,还反过来借银两给其他部门使用。而内务府凡是采购东西,都要交给管理崇文门的官员去办理。这就是说,崇文门税关是内务府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

乾隆帝无休止地奢华,没有钱就向和珅索要,和珅的任务就是要将聚敛来的钱财用来满足乾隆帝的需求。

1790年,乾隆帝八十大寿,和珅理所当然是操办庆典的主要负责人。他为了讨得皇帝欢心,肆意铺张,借机大捞一把,来个“一举两得”。虽然乾隆帝下令节省,但是臣下们执行起来却极其浪费。宫殿内外的事物没有不换成新的。从燕京到圆明园,楼台都用金银翡翠装饰,假山上的装饰更是十分奢华。要是这些钱都从国库里拿真是一笔大数字,但是和珅完全不担心这个。举办这次寿宴的钱财全来自于各大官吏的进献。

1814年5月,即和珅伏法后十五年,嘉庆帝曾对和珅得宠有一个概括的评论:“和珅在乾隆年间,由侍卫提升到大学士,加官晋爵,这是由于乾隆帝的恩典。”这说明乾隆帝对和珅的敛财术是非常欣赏的,也是十分支持的。

和珅不但善于给乾隆帝敛财,同时也是一个善于理财的能手。他治家的方针是广开财源,只要能得钱,他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同时也注意节流,除了他个人及其几个亲近的家属外,他是能抠就抠,能省就省。家里的妾室虽然很多,但是并不给她们赏赐。这些妾室每天也只能靠喝粥来维持生活。家中要花钱,和珅都把花钱的费用让他的下官去承担,不花自己的钱财。一切私人开销不花私人财产,这是他服侍乾隆帝的手法,现在他又用同一种手法对待自己的下官和管家。

总之,乾隆帝与和珅在财务上的关系是:乾隆帝把和珅看成是“招财进宝”有方的财神爷。缺钱、用钱就向他索要;和珅则打着万岁爷的旗号,发号施令,尽量捞钱,满足了皇上的欲望,也肥了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