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雁塔与小雁塔
3077400000006

第6章 千年大雁塔(2)

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雁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说。

(三)一文四碑的文化传奇

除了塔内的丰富的文物遗产和人文景观,大雁塔还有两通碑石得以名世。南侧门洞东西两外壁嵌置着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圣”丰碑,均由当时的中书令褚遂良所书。

据《法师传》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五月玄奘译《瑜伽师地论》讫,凡一百卷”。应玄奘要求及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和中书令褚遂良奏请,太宗李世民同意为之作序,“神笔自写,少顷而成”,敕贯众经之首。后“帝居庆福殿”,百官侍卫,命法师坐,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向群僚宣读”。碑文共781字。唐高宗时为东宫太子,奉阅太宗序文,又制《述圣记》。玄奘对二圣撰文深表感谢:“可谓重光合璧,振彩联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请朝廷,欲建宝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经像、舍利,该塔“南面有两碑,载二圣三藏圣教序记,其书即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之笔也”。

两碑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两碑规格形制相同,碑头为圆首,“序”碑额为“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八字隶书,“记”碑额为“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八字篆书,分别与碑文同方向对称排列。碑两边为蔓草波形连续花边,上方佛龛镌刻有一铺七尊,即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其中佛身着袈裟,正身倚坐,各有圆形火焰纹头光身光;弟子肃立,菩萨身姿优美,扭曲而立于莲座之上;金刚力士手执钢叉画戟,一手叉腰,身着铠甲战袍,脚踏夜叉恶鬼,虎视狰狞。他们各具身份,头光各异,其排列与莫高窟第45窟盛唐的一铺彩塑造像的安排完全一致,十分精妙。碑文下方又雕刻有衣带飘逸、舞姿飞动的舞乐天人。另外,两侧的行文,可能是为了对称而合为一体,采用了东侧碑文从右向左读,而西侧的碑文自左向右读,这种格式在唐碑中不多见,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两碑现保存完好,从建塔时即安置在塔壁龛内深达2.8米,避风遮雨,又有门栏防护,所以碑文字迹清晰如初。

这两通碑的书法艺术也是杰出的。褚遂良不仅辉煌于太宗高宗两朝,而且流芳百世。他自幼博涉文史、书法,师承欧虞,法继二王,兼容魏碑汉隶,而且不断研习探索,善于创新,自成一体。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又受唐太宗敬重的宰相,他所书“二圣天文”,立碑于大雁古塔,其身份和权威性显而易见。就碑的书法艺术而言,到书写“序”碑时已达炉火纯青之高度。《唐人书评》称他的书法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这只是传奇的开始。

唐显庆二年(657年),在河南省偃师县玄奘的故乡,又立了一通《圣教序》碑,碑文由唐代名书法家王行满书写。因此碑立于招提寺,故又称招提寺《圣教序》。

唐龙朔三年(663年),在褚遂良曾经任职的同洲,再立《圣教序》碑一道,世称《同洲圣教序》,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书者,说法不一。有人说出自褚遂良之手,有人认为此碑立于褚遂良死后五年,故非褚遂良书写,而是根据《雁塔圣教序》重刻,其中有数字是摹刻者改写。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书法之笔力气势,则为人们所称道。

唐咸亨三年(672年),在玄奘曾经居住讲经的长安弘福寺,又立起第四通《圣教序》碑。通高350厘米,宽100厘米,碑面上方刻有七尊佛,俗称“七佛头圣教序”。碑上文字是弘福寺沙门怀仁耗用二十四年时间和重金,集“书圣”王羲之行书而成,因此,此碑又被称为“集王圣教序碑”,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也成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津梁,有“为千古字学之祖”之说,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四碑在我国碑刻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而追根溯源,大雁塔无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四)千年修缮史

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间,大雁塔又历经多次的维修。

宋神宗熙宁年间,游人在塔上宴饮,以致失火,宋神宗元丰年间,大雁塔再一次失火。由于大雁塔高耸中空似烟囱的结构形式,塔内失火无法扑灭,所以只能任其燃烧。塔内木质结构化为灰烬,但对砖砌的塔身没造成什么大的伤害。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陕西关中发生8.3级强烈地震,这次大地震波及九个省,据明实录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达八十二万余人。这次地震在西安亦造成巨大的破坏,也致使大雁塔塔刹断裂,所以今日所见之塔顶乃是那次地震后所重修的。

1604年,因塔体破损严重,全面加固包砌塔体,修葺塔刹,重新安装塔内楼梯,此年工程告竣,整修后大雁塔高64.7米,底边长25.5米,外观保持唐制。

1931年,维修大雁塔建筑。修整旋梯,补修脱落之砖檐。

1954年,整修塔内楼梯及墙面。

1955年,西安市政府拨款修葺了塔基座及栏杆、塔檐,砖砌台阶,铺设地坪。

1956年,西安市人民政府为加强文保工作,设立了西安市大雁塔文物保管所。

1961年,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编号为第63号)。

1962年,大雁塔塔顶安装避雷设施。

1990年—1992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对大雁塔进行维修。对塔二檐进行加固,维修塔顶,更换底层部分坏砖。

1995年6月—1996年6月,完成避雷系统的改造工程。

2000年—2003年,对大雁塔顶及塔檐全面实施防渗加固工程。安装塔底层四周铁质仿唐式围栏,添建塔底围墙之“大雁塔”砖雕匾额。

(五)大雁“斜”塔

沿着大雁塔的地面重心往上画一条垂直线,就会看到目前大雁塔的塔顶已经明显地偏离了它的地面重心,其偏离程度目前已经达到了1064毫米,也就是1米多。

大雁塔的高度、重量在唐塔中首屈一指。再加上历史上人为与自然的损坏,大雁塔倾斜问题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大雁塔自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就发现有倾斜现象。建国以来,大雁塔的倾斜速度明显加快。专家们经过14年的监测和计算发现:从1983年到1996年,大雁塔以平均每年1毫米的速度持续向西北方向倾斜。1981年的秋天,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因大雨而倒塌。法门寺塔是佛教寺院中重要的建筑。法门寺塔的倒塌为大雁塔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专家们经过研究后认为,导致大雁塔倾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雁塔的自身因素。如材料结构整体性差,在历史上曾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塔的基础处理不均匀以及古塔的防水、排水不畅等;另一个方面是人为造成大雁塔周围环境的破坏。如长期以来,人们在大雁塔周围随意取土打井,甚至挖虚坑和挖地道建设防空洞。特别是在大雁塔周围及附近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危及到大雁塔建筑,加速了大雁塔倾斜下沉。

随着西安市几项保护地下水的措施相继出台,加大引进黑河水、石头河水工程力度以解决城市缺水问题,逐步对一些自备水源分期分批进行关停以遏制西安城区地裂缝扩延和地面沉降。目前古城西安的地面沉降现象已有所缓解,大雁塔倾斜的势头也暂时得到遏制。从2002年到2004年,大雁塔的倾斜度一直稳定在1002.7毫米。

根据目前有关方面的监测数据,随着西安市地下水位的升高,倾斜的大雁塔也正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处在一个缓慢而逐渐扶正的过程中。专家测算,以目前的方法和速度扶正它,还需要一千多年。

但是,也有专家担忧:如果以其他人为的方法加快大雁塔的倾斜度的扶正速度,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总之,经过二十多年的科研保护工作,建立了大雁塔的一整套科研档案,取得了一系列科研的阶段性成果,产生了科学保护、维修、治理的原则性意见和方案,保护机构将以科研为先导,搞好大雁塔的科学保护,使之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