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灵山秀水之间
3078100000002

第2章 抚仙湖之谜(1)

抚仙湖之谜

导读:

中国云南抚仙湖底惊现古城遗迹,遗址面积超过著名的庞贝古城,水下高大的建筑不逊色于古老的玛雅文明。它们出自何人之手?为何沉入水底不见天日?它们是否代表了已为我们所遗忘的古老文明?湖水中还隐藏着什么惊人的秘密?让我们来到抚仙湖一探究竟。

抚仙湖底惊现古城, 千古传说疑雾重重。谁见过抚仙湖中飞腾的海马?李家山下埋藏着多少宝藏?水下木乃伊又是否真的存在?众多不解之谜,把我们引向抚仙湖。

“宝葫芦”中的秘密

抚仙湖位于云南中部玉溪市郊,距昆明约60公里,在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之间,又名澄江海。唐代樊绰的《蛮书》中称它为“大池”,后称“青鱼戏月湖”,又名“罗伽湖”。它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状像一个颠倒的葫芦,两端大,中间小,总容水量是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也是我国第二深的内陆湖,仅次于长白山天池。

《徐霞客游记》中曾说:“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抚仙湖水色碧蓝,清澈透明,似可一眼见底,历来是文人游客畅游之地。明代嘉靖年间,著名才子杨升庵曾面对一池碧水写下倾心赞美的诗句:“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诗人似乎认为,抚仙湖景色之秀自不待言,只是缺少了西湖边亭台楼阁层叠掩映、历代文明留迹的历史厚重感,难免隐约怀有遗憾。他不曾料想,时间迈进21世纪,世纪之初的一次考古大发现给抚仙湖的历史也写上了不输江南名胜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起“抚仙湖”之名,先会联想到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深居天宫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宫门,远眺人间,发现一颗状如葫芦的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湛蓝明净,波光粼粼,美丽至极。玉帝为之倾倒,急传肖、石二仙下凡,描摹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装点天堂。肖、石二仙腾云驾雾,飘落在明珠东南方向。走近一看,迷离美景展现在眼前,远山近水,洲岛错落,好一幅色彩宜人、幽深奇崛的山水画卷!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观看、赞叹,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忘了归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竟变成了石峰,便是今日叠立于抚仙湖东南方的两座石人山,“抚仙”之名由此而来。抚仙湖状如葫芦,其中也的确隐藏了数不清、道不明的古老传说和秘密。

公元2001年6月3日,我国一场史无先例的大型水下考古直播,将抚仙湖中惊现大型古城遗迹的电视画面传遍四方。这次水下考古,创造了我国“首次进行湖泊水下考古、首次实施水下古代建筑遗迹考古调查、首次运用机器人进行考古、电视媒体首次直播水下考古”四项第一。抚仙湖这个神秘的“宝葫芦”稍稍倾斜,倒出的一部分秘密已足以令世人瞠目结舌。

通过现场拍摄的大量录像、照片资料,专家水下现场考证,以及国家有关水文勘测资料综合分析,关于抚仙湖水下古文明遗址,初步得出了定位、区域和成因三个方面的结论:

——这是一座古滇聚落群,其建筑构造与滇中古长城相似,各类建筑均采用石质,其中大量石材的加工水平和建筑规模,说明聚落群已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聚落群内有功能不同的房基、石板道路及规整墙体,显示出该聚落群已初具城市功能,在中国现存的远古建筑群中实属罕见。

——聚落群大约由8组石头建筑群组成,分布在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公里的水域中,每个群落面积大小不等,区域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

——聚落群依山傍水而建,所依的数座山体有大面积断裂的明显陷落痕迹。专家认为,古滇聚落群有可能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陷落水中的,这是该遗址的成因。山体下陷的年代大约在两千多年以前,可能与当时澄江一次大地震有关。至于该聚落群是否因为灾变堵塞出水口使湖水上涨而陷入水中,以及陷落的具体时间,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5年时间过去,转眼到了2006年。5年中,对抚仙湖湖底秘密的探索一直没有中断。2006年的6月16日,相隔整整5年之后,第二次大型水下科考探秘活动又在抚仙湖展开。探秘活动历时7天,对湖底遗迹的探察又取得了一些进展,专家公布了部分科考成果:

——可以确定抚仙湖水下排列有序和堆砌的大石条及石块不是自然堆积物,而是人工建筑的大型建筑群。

——初步查明,抚仙湖水下大型建筑群的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

——抚仙湖水下大型建筑群内分布着若干大型建筑物。其中一座高台式建筑,残高19米,一条底边长90米,共有5级台阶,整座建筑均用石材建成。

——在高台式建筑物的第一级台阶石条上,发现人工刻凿的符号、几何形图案、人面纹图像和排列整齐有序的一些圆形石孔,据此推测这个高台建筑是一座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大型建筑物。其年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后确定。

湖底古城浮现,而且面目越来越清晰,使得民间流传已久的种种奇闻逸事再度兴盛起来,人们热情高涨,纷纷探询湖底隐藏的秘密,讲述发生在这里的神奇往事。

1991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十七霜降日。深夜1点钟,澄江县海口镇村民张玉祥等人在月光笼罩的平静湖面上捕鱼。忽然,从湖中升起一个发光的金色圆盘,随着圆盘的升起,湖面弥漫起大雾。光盘浮出水面后,很快消失在空中。大雾笼罩下的小船,在波涛翻滚的水面上飞速行驶,刚才还在湖心,一不小心已经撞在了岸边的礁石上。张玉祥等人惊诧万分,对见到的景象百思不得其解。那闪亮的光盘究竟是什么?是传说中的外星飞碟,还是传闻中抚仙湖自古有之的奇异生灵?抑或是某种还不为世人所知的奇异现象?

类似的故事在抚仙湖边时有发生,流传甚广。古书中还确实记载了抚仙湖里有一种会飞的生物。道光《澄江府志》中说:“抚仙湖中,有物如马状,浑身洁白,背负红斑,丈尺许,时出游水面,迅速如飞,见者屡获吉应。”如此说来,抚仙湖中难道也有类似“尼斯湖水怪”的怪异生物?无独有偶,民国《江川县志》中也有一段详实生动的记录:清咸丰九年六月,“一日早起,忽有飓风吹荡,继而波涛山立,声呜雷响,殆有天翻地覆之势,远近惊讶, 莫名所以。约一时许,则又风平浪静,海面如镜。少间,则见尖山对面抚仙湖深处有马二匹,灰色而黑鬃尾,由海中窜出,蹄波不濡,双双驶骋至孤山将抵麓,忽而又踅头窜回,如是三次,仍由原处而没。至翌日、三日,亦覆如是,远近与湖滨村落之人均见之。尖山驻军古书中也记载过抚仙湖中出没的神秘生物并将此事分头通报”。又是一个关于湖中状如奔马的生物的记载!

正所谓“山深有灵,水深有怪”。莫非湖中真有“海马”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据长年居住在湖边的人说,长辈们也曾见过湖中海马,而且运气好的时候才能看见。看来海马还不肯轻易现身人前!当初张玉祥等人看到的金色光盘看来不会是奔驰于水上的海马了。

没有寻到传说的蛛丝马迹,却可以寻访一下生活在湖中的奇异鱼类。当地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空手拿鱼卖现钱。”这话可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在内。来到湖边,就会亲眼看到顺着岸边水车翻起的浪花,一条条抗浪鱼正蜂拥而至!渔民倒是真的坐收其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

道光《澄江府志》中的记载

抗浪鱼是抚仙湖独有的鱼类品种象,是因为生活在抚仙湖中的抗浪鱼天性喜欢逆水而上,将后代产在岸边。正是利用鱼的这一天然习性,湖边人发明了车水捕鱼的妙法。这么喜欢搏水的抗浪鱼,全世界只在抚仙湖中才有,还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种有个性的鱼可是自古以来抚仙湖的一大景观。

过去可曾听说过鱼会嗑瓜子?抚仙湖当地就有嗑瓜子的鱼!这里有种鱼专门喜欢吃瓜子,过往游客都会好奇地往水中撒上一把瓜子,引鱼出洞。当地人还把它称作“神鱼”,这倒不是因为鱼会嗑瓜子,而是因为水中有个泉眼,每个月中有三天时间,神鱼会顺着泉眼游走,给自己放上三天的假!

抚仙湖“能鱼辈出”,那么最大的鱼到底有多大呢?有人说,他亲眼见过几百条两三米长的大鱼护着一条身子比牛还大的鱼游水,好像皇帝出巡一般,有“卫士”,有“随从”,前呼后拥,壮观得很。人们相信,那就是传说中的“鱼王”!传说归传说,毕竟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有据可查的事实是,1992年,渔民用十来个小时捕获了一条长1.56米、重128斤的鲭鲤鱼,是目前国内湖泊中所捕获的最大的鱼,目前还陈列在博物馆中。

玉溪市文联主席王金坤证实说,他曾经几十次看到过鲭鱼潮,最早的一次是在1968年。鲭鱼阵最大时能达到数千条,都是长达一两米的大鱼,确实场面壮观。最近的一次是在2005年7月份,比以前的规模小,但也有几百条。

在抚仙湖东岸,有一座白色的建筑,这是云南天文台的太阳观测站。为什么要把观测站建在这里?莫非这里的环境也有特异之处?云南天文台的台长李炎解释说,观察太阳也有特殊的要求,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气稳定,否则会造成观测图像的模糊,影响观测效果。抚仙湖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辽阔的水面和巨大的水容量,使得全天温度变化极小,很好地满足了太阳观测的需要,所以这里被确定为太阳观测的新站点。经过监测,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实际观测效果,可以同全世界最好的观测站相媲美。

不知道抚仙湖边的天文观测站能否为我们揭开海马之谜的答案。既然湖面辽阔无边,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之下会不会产生海市蜃楼现象,有史料记载的海马会不会正源于此,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的解答。

震动世界的奇迹

几千年前,抚仙湖周围就有人类在生活繁衍。不断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使这里沧海变桑田, 当年的地貌已无从辨认。地质、地震学家的研究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是一条地震、滑坡等地质灾难比较严重的分布带,被称为小江断裂带。它在云南境内的全长是400公里,呈南北向分布,抚仙湖正处在小江断裂带上,成为高原断层溶蚀湖。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抚仙湖地区留下了生活遗迹。在这里发现的一堆堆像小山似的螺壳,就是三千多年前古代先民留下来的食物。但被岁月掩埋掉的还不仅仅是这些……

在抚仙湖西侧,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山包,当地人把它叫做李家山。这里驻扎着一个中队的保卫人员,不分昼夜地在山间巡逻,他们在看守什么呢?原来,相传这里曾是一个古战场, 山上坟墓林立,野兽出没。后来,随着大批青铜器的出土,小小山头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座宝库,并派出专人保护。

江川县文物管理所的副所长杨仲德说,20世纪60年代,当地农民在种地时无意中发现了地下埋藏的铜器,当时交给了供销社,供销社又上交给文物收购站。有关专家在收购站见到实物后,确认是很珍贵的青铜器,经过辗转打听,才得知了出土地点。向上级请示后,在李家山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又出土了大批精美青铜器,其中就有著名的牛虎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