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京剧四大名旦
3078300000008

第8章 钢喉铁嗓之尚小云(1)

(一)尚小云简介

尚小云(1900—1976),名德泉,字绮霞,生于北京,家中行二,祖籍河北。平南王尚可喜十二世孙,属汉军镶蓝旗。尚小云有三儿一女,其前室为李淑卿,为著名京剧净角演员李寿山之长女,即长子尚长春之生母。尚小云10岁入北京三乐科班学艺,取艺名为“三锡”,初习武生,又学花脸,因前辈们见他扮相英俊、秀丽,渐改学习旦行青衣,师从青衣名家孙怡云,后改艺名“小云”,兼演刀马旦。早间曾随李春福学习老生,是其把手徒弟,1907年起先后受教于张芷荃、戴韵芳、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等名师,演艺突飞猛进,14岁获得“第一童伶”的美誉。16岁出科后,与孙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战蒲关》,与王瑶卿合演《乾坤福寿镜》,与杨小楼合演《湘江会》《楚汉争》等戏,与余叔岩、谭小培、王又宸、马连良等多人合作演出。他是“正乐三杰”之一。 20世纪50年代之后,尚小云的表演艺术达到了成熟境界,便将《梁红玉》《汉明妃》《银屏公主》《墨黛》等剧目加以加工和提高,对传统戏剧《御碑亭》《打渔杀家》《霓虹关》等重新精心雕琢,使其成为尚派艺术风格特色的代表巨作,至今代表着京剧旦角艺术的顶尖水平。

(二)尚派艺术

尚小云因唱腔以刚劲著称,强调一种力度,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强调一种顿挫、棱角分明的表演,形成其独特风格,世称“尚派”。尚派唱腔特点讲究攻坚碰硬,真力转折,与此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现其多彩的内容,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显现出峭险之处。他的演唱继承了阳刚统一的传统,早期一直以青衣口紧字松的唱法,后来辅以婀娜,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发音上抗下坠,对比鲜明,在传统青衣“节节高”的唱法上他可以举重若轻地表演,而且功底雄厚。他的表演功底深厚,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他的唱腔高亢刚健、气力充沛、一气呵成,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其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他的表演满腹激情,颇具气势,而这也是尚派艺术的一大特色。他还将武生的表演吸收融化,结合到自己的旦角戏里,使旦角的妩媚多姿中又有几分阳刚之美,因此他塑造了众多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代表剧目如《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因此“尚派”代表角色也以巾帼英雄、侠女为多,这需要精巧的武功技巧,即便角色不具有武勇的风格,为追求艺术的温婉之美,尚小云也会根据剧情所需,适时地采取文戏武唱的方式,以便取得观众视觉上的欣赏美感,力求火爆。譬如在《昭君出塞》中扮演卓文君一角,出塞后换成烈马之时,他使用了鹞子翻身、趟马疾驰、俯冲圆场等武功技艺,这些都便于展现剧中人物的性格,也符合剧情发展的特殊场景需要,极大地提高了艺术上的审美视觉。与其他几位名旦一样,尚小云在京剧界也涉足多种领域,无论青衣、花旦、武旦都能胜任有余,但他的表演不打破各个行当的界限,而是在每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下,都以不同的行当去适应表演的需要,这便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其代表剧目有:《梁红玉》《汉明妃》《楚汉争》《玉玲珑》《玉堂春》《十三妹》《梅玉配》《詹淑娟》《天河配》《雷峰塔》《春秋配》《乾坤福寿镜》《银屏公主》《墨黛》《祭塔》《取金陵》《长坂坡》《湘江会》《秦良玉》等剧,拍时装戏《摩登伽女》时还身着西装,用西洋乐器伴奏,一时风靡戏剧界。此外还拍摄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录制《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两部影片。

尚派传人:长子尚长春攻武生,次子尚长麟攻旦角,幼子尚长荣攻花脸,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从艺。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赵晓岚、雪艳琴、张君秋(后自创“张派”)、孙荣蕙、杨荣环、李喜鸿、孙明珠、董玉苓、李翔、包启瑜、周百穗、童葆苓、尚慧敏(长孙女)、段丽君等,再传弟子有马博敏、李莉、鞠小苏、周利、王玲玉等。

(三)尚小云往事

1.童伶博士

1915年初,尚小云在北京《国华报》举办的菊选中,以18万多票荣膺“童伶博士”。 应天蟾舞台之约只身闯进上海,他的出色表演深受好评,是继梅兰芳之后南下上海的名旦。日后的十余年间尚小云多次赴沪,每次演出都载誉而归。《申报》将其与梅兰芳相提并论,评论界虽认为尚小云在《彩配楼》的表演上不及梅兰芳,但他的《玉春堂》“不即不离,如黄庭初拓,恰到好处”。民国八年,尚小云在《楚汉争》一剧中扮演虞姬,艳美的扮相可谓称绝一时,此剧后经杨小楼和梅兰芳重排,更名为《霸王别姬》。对于大多名气大的演员,通常每晚只唱一折戏,四五十分钟便结束,即便唱“双出”(开头唱一场,末尾唱一场),也不过唱一个多小时,但尚小云唱功相当了得,从开场一直唱到剧终才谢幕。他的戏通常文武相间,戏风大气磅礴,穿云裂石,时间虽长而嗓子越唱越亮,故有“铁嗓钢喉”之称。尚小云喜好饮茶,也讲究吃,爱广交朋友,因此他的饭局较多,他与另三位名旦以及其他友人每月均有固定聚餐,地点多在北京前门外的泰丰楼,有时会在珠市口丰泽园,又或者在煤市街致美斋。这些艺术名流每每一起谈论琴棋书画,切磋技艺,交流信息。

2.王府书童

尚小云是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的后裔,家世可谓是有根底的。其父为汉军籍旗人,任那彦图王府的大管家。早年家境富裕,不料一场“义和拳”使其家业损毁殆尽。父亲悲忿难解离世而去,尚家开始没落。由于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母亲经人引荐将其送往那府当书童。那王府上下都很喜欢这个眉清目秀、做事伶俐的孩子,尤其深得那王的欢心,那王见他喜好唱戏,觉得这孩子必是个人才,便与尚老太太商议把他送到戏班接受专业的训练,尚老太太一口答应,心想儿子唱戏若是可以唱红成了角儿,母子二人就有出头之日,这比在王府做书童要好得多。由于尚小云体格孱弱,母亲同那王商量希望他可以学习武生,以便练得健壮一些。戏班本是量才器使,但看在那王的面子上允许其学习武生。正因如此,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扎实,他能打能翻,武艺绝佳。尚小云成角儿后,不忘那王恩情,每年都会在那王的寿辰上为其演出,唱上一晚的堂会戏(指年节或喜寿之日,富贵人家出资邀请演员为其做专场演出),在那王六十大寿那年的堂会戏上,尚小云作为大轴表演了新排的《玉春堂》,喝彩不断,此后一直为梨园行和老戏迷津津乐道,为那王表演他分文不取,说这是孝敬。

3.毁家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