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梦回中国古城
3079400000007

第7章 郴字说郴州

中国人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这片土地上遍尝百草,发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稻;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义帝在这里结束了令人遗憾的一生,此后,这里似乎就不可避免地与贬谪、流放联系在了一起。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郴州从古至今的历史命运。

导读:

在汉字中,有一个字为一个城市所专用。在这个城市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后来,这里成了著名的流放地……这段谚语有着怎样的深刻寓意?这个“郴”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又是从何而来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个神秘汉字背后的故事。

翻看《说文解字》我们会发现,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有一个字十分独特。这个字就是“郴”。“郴”字只有作为地名这唯一一个释义。也就是说,古人专门为称呼郴州而发明了“郴”字。“郴”字原有的篆书的写法是左边一个“林”,右边一个“邑”字,那么造字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字来代表郴州呢?难道“林中之城”,就是造字者眼中的郴州吗?

正在人们对这个奇特的汉字作出诸多猜测的时候,一处遗址的发现给人们提供了寻找答案的契机。

在一处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上,例行检查的相关部门人员发现了13口古井。

这13口古井的出现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在井中隐藏着什么?考古人员决定对古井进行挖掘。

随着挖掘的不断深入,在其中一口古井的淤泥中发现了大量的长木条,而木条上书写着的汉字让考古人员惊喜万分。专家们根据木条上的文字进一步判断,这是一批西晋的简牍。

当年的那个郴州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将这批木简埋藏在了井中。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使郴州人心中那个久远的谜团几乎有了答案。令人遗憾的是,经过细致查找,并没有在木简上寻找到有关“郴”字的记载,但这并不影响这批晋简的价值,它们的发现让更多的人对这座城市久远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船到郴州止

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东南沿海与内地交界处的五岭山脉之中,五岭的中段——骑田岭横亘在郴州大地上,将长江与珠江水系分隔开,因此郴州自古山林茂密,确有林中之城的美誉。正是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郴州从古至今的历史命运。

“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这是郴州人为古时的“郴”字做的更富深意的注解。

为什么说船到郴州止?船又止于何处?为了弄明白古老谚语的深刻寓意,人们踏上了寻访郴州古老历史的行程。

经过了一段艰难的行程,人们登上了五岭中的第二岭——骑田岭,来到了一个古旧的村落。

“一天分二水,两里不同天。”这句话是对郴州地理特点的最形象的概括。小小的村落,方圆不足十几里。村边那口井是珠江水系的井,而不远处山上那口井就是长江水系的井。

“一天分二水”,这里的“一天”指的就是骑田岭。骑田岭阻断了长江与珠江水系,使得南北交通运输变得异常艰难,古人为此专门修筑了郴州至宜章的九十里官道,连接起了南北交通,这也使得郴州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要塞。这个瘴气密布、经常瘟疫纵横的蛮荒之地也因此有了古老的码头。码头在60年前就已经停止使用了,现在真正见过这里停靠船只的人少之又少。如今这并不宽敞的河道让人很难想象它昔日的繁忙景象。

当年,所有经由长江水系北来的船,只要想继续南行进入广东,就必须停靠在这里,这便是这座古老的码头千百年来所要承担的使命。码头两侧的老房子那斑驳的墙壁告诉今天的人们,这里在过去不仅是南来北往的中转站,也曾经是盛极一时的商埠。

沿着码头古街一直走,在古街尽头有一口古井,被当地人称为犀牛井。传说这口井不仅能保一方平安,还能给饮水的人带来福气。过去,南来北往的客人都会习惯性地到这里取水喝。千百年过去了,码头原有的功能已不存在,而这口古井却没有干涸,它像面镜子一样折射着这座码头的古往今来。

对于古时经由水路来到郴州的人来讲,见到了“郴”字,便意味着一段艰辛旅程的开始。因为到了“郴”就意味着水路的结束,官道的开始。曾经,这条官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治上,来往官吏传递文书必走这条路;经济上,它是连接南北的货物通道;军事上,自秦五十万大军驻守五岭开始,它就是兵家必争的交通要道。这条官道承载了太多沧桑。

走在码头古街,脚下就是九十里官道的起点。古街连接了长江与珠江水域,是当年郴州最繁华的街道。“骡铃终夜响秋风”——很久以前这是一条石板路,骡马走在上面,经年历久,留下深深的蹄印。如今的古官道再也不见了成批的骡马队,人们只能通过偶尔经过的马匹来感受当年商旅脚步的沉重。民谣中的那句“马到郴州死”至此也变得无比形象了。那些石板至今仍旧保存着,它们是这条古街曾经繁华一时的仅存的见证。

往昔繁华不再,官道如今已经荒废了。面对杂草丛生的官道,人们会问,如此重要的一条交通要道究竟修建于何时呢?

原上无人更牧羊

史书中记载,秦始皇在他刚刚统一中国的时候便留意到了这个略有些生僻的“郴”字。他不仅在郴州设置了郴县,而且为了巩固南部边陲,还贬谪了50万罪人来戍守五岭。那时位于郴州的骑田岭自然成为驻扎军队的重地。秦始皇就是在那时命令当地的军队修筑了这条九十里官道。修筑官道耗时多久人们不得而知,但从今天的遗迹中我们便可想象当时的艰辛。

如今热闹不再,秦始皇也无法预料几千年后的事情,他不会料到这条他竭尽人力物力修筑的九十里官道如今竟成了农家门前的羊肠小道。

期望能够守住千秋霸业的秦始皇在北方修筑了长城,在南方派驻了50万大军戍守五岭。然而这一切努力均没能保住他的基业。仅仅15年时间,刚刚统一的中国大地便再度风起云涌,各路豪杰尽显英雄本色。乱世之中,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登场了。似乎命中注定的一样,他来到了郴州。

这个人就是战国七雄之一——楚国国君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当年秦为统一六国灭了楚国。楚亡之后,熊心流落于民间,替人牧羊。

大一统的秦王朝仅存在了15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最终结束了秦的统治。与此同时,各地英雄竞相逐鹿,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其中力量最为强大的要属项羽和刘邦两个人。他们之间长达5年之久的争帝之战史称“楚汉战争”。

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后裔。秦末与其叔父项梁一起起兵反秦。项梁为了号召天下,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找来熊心,拥立为王,仍称楚怀王。第二年,怀王派项羽北上攻打秦军主力,同时他又派刘邦进击关中,并约定:谁先占领关中,谁就当关中王。刘邦出师顺利,很快就占领了关中。项羽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气愤。

刘邦惧怕其势力,退出咸阳,将关中让给项羽。项羽虽有力敌天下的气概,然而其为人却十分粗暴骄横。他活埋秦军降卒,大肆屠杀咸阳居民,招来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怨恨。然而项羽对百姓的反映全然不顾,还向楚怀王上奏,希望能当上关中王,楚怀王则仍然坚持原来的约定。项羽恼羞成怒,决计置楚怀王于死地。

项羽表面尊楚怀王为义帝,暗地里煽动各诸侯与义帝平分天下,共享荣华。他封刘邦为汉中王,自己则称西楚霸王,占据淮、楚九郡,立都彭城(徐州)。之后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借口,逼迫义帝迁都郴县,随即又暗地命令英布等人追杀义帝。可怜义帝刚到郴县,就惨遭杀害。

项羽派人追杀义帝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郴州当地的几处遗址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传说义帝被英布追逐到一眼石井处,疲惫不堪,势穷而亡,此井之后便被称为“穷泉”。英布杀害义帝后,来到五通桥下,把剑往地下一插,霎时一道水柱冒了出来,从此这里便多了一眼“剑泉”,四季常流,如泣如诉。

项羽的残暴傲慢最终葬送了他的霸业。后来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刘邦建立政权之后,为纪念义帝,在郴县立了一块碑。正像古话

说的那样“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秦末最有号召力推翻秦王朝的只有楚国的残余势力。当年项羽和其叔父将楚国王族后代熊心从乡下接出来,拥立他为义帝,目的也在于此,想利用楚国当年在全国的号召力来推翻昏庸的秦王朝。但是项羽竟然在利用完熊心之后就残忍地将其杀害,作为一代霸主的刘邦也为义帝的可悲命运鸣不平,于是就有了这块碑。

宋朝时,有人在义帝墓前立了两座华表,分别书有“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两句话形象地概括了

义帝命运多舛的一生。

或许在义帝心中,“郴”字便意味着苦难的开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他不应该记恨郴州,这一座荒冢,实在是郴州人能够给予他的一切。

如今,义帝陵位于郴州煤炭局的家属院中,常来玩耍的孩子把它当作自家的花园。和谐安乐的气氛让人很难想起两千年前这里曾有过的血雨腥风和一个人物的悲剧命运。

义帝之后,郴州似乎就不可避免地与贬谪、流放联系在了一起。两千多年来,无论是被贬到郴州或是因贬谪而经过郴州的人,都要经由郴江再改走官道。这其中包括了人们所熟知的唐朝的韩愈、杜甫,宋朝的秦观、周敦颐以及近代的张学良等。在充满了艰辛与苦难的行程中,在郴州的这片土地上,他们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迹。

莲心深处

自古以来,贬谪流放往往与忠肝义胆、不同流合污连在一起。多少仁人志士、忠将贤臣在昏君时代均难逃此劫。于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他的名篇《爱莲说》中将那些守节操、不同流的人比作花之君子——莲,那些忠将贤臣也的确不辱那清雅的莲花。

这位爱莲人就是北宋名臣周敦颐(1017~1073)。

周敦颐曾三度在郴州为官,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周敦颐任郴县县令,后调桂阳(今郴州汝城县)县令。在桂阳任职四年,调任京城大理寺丞。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升任郴州知军。周敦颐是在“郴”正常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较好的朝廷官员。在他任职期间,办学校,兴教化,主张务农求本,是郴州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州官。也许是因为身为郴州父母官的时间最长,所以他对那些来到郴州或者途径郴州的被贬谪的官吏特别敬重。《爱莲说》既是为阐述自己处浊世不同流、守节操不二志的人生哲理,也是为那些被贬谪的忠将贤臣书写颂歌。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为纪念这位理学家兼思想家,后人在郴州城内建了一座书院,并以他的号(濂溪)为书院命名,名为“濂溪书院”。

位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自幼父母双亡,由长兄韩会抚养。唐大历十二年(777年),韩愈的哥哥韩会因朝中政治斗争受株连,被贬韶州刺史,10岁的韩愈随兄嫂从长安南迁,首次路经郴州。在韶州住了两年,哥哥韩会不幸去世,少年韩愈又跟着嫂嫂历尽千辛万苦,第二次路经郴州回到家乡。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已是35岁的监察御史韩愈,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触怒德宗,被贬作连州阳山县令。当时正值隆冬,韩愈泣别夫人,跋山涉水,前往赴任。贞元二十年(804年)春抵达郴州,这是他第三次路经郴州。贞元二十一年,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大赦天下,韩愈被赦北归途中遇阻,在郴州滞留三月之久,这是韩愈第四次过郴州。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笃信佛道二教的宪宗在京城举行了盛大的迎佛骨仪式。已升任刑部侍郎的韩愈认为此举实在靡费而且没有必要,于是写了著名的《论佛骨表》上奏皇上。此举触犯圣怒,“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又一次被贬到南方的潮州(今广东潮安),这是韩愈第五次路经郴州,时年51岁。因年岁已高,骑马从郴州南郊经过时,马失前蹄,韩愈从马上颠了下来,因而留下了“文公走马”的故事和“走马岭”的遗迹。同年十月,韩愈调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由潮州赴江西任上,这是韩愈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途经郴州。

韩愈六过郴州,特别是第四次经过郴州滞留三个月期间,纵情郴州山水名胜,广泛接触郴州贤达百姓,写下了十多篇赞美郴州的诗歌、散文,其中尤以《送廖道士序》最为著名。文章短短三百余字,却是全面宣传推介郴州的第一文。

秦观(1049~1100),字少游,苏东坡的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曾经受苏轼的推荐而应召进京,当过国史编修。后来,因新旧朋党之争受牵连,屡遭贬谪,最后被削官去职,于绍圣三年(1096年)流放到当时被称作蛮夷之地的郴州。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秦观在郴州简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写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好友苏轼读后感同身受,爱不释手,特地将其书写在扇子上,时时观赏吟咏。后当获知秦观客死腾州(今广西梧州)时,苏轼悲愤溢怀,备感痛惜,洒泪挥毫,作跋于其词后:“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郴州人民在三绝碑亭的左侧立了秦观的铜像。

郴字说郴州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38年春,张学良将军几经迁徙,被蒋介石秘密囚禁在郴州苏仙岭苏仙观长达两月之久。在幽禁期间,将军壮志难酬,悲愤万分,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

如今,在苏仙观“屈将室”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捉蒋有功,当年临潼以兵谏;归秦无望,从此将军作楚囚。”这正是将军人生的真实写照。

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名将贤臣都已经离去,然而他们为郴州留下了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古代的林中之城,蛮荒之地,如今不再是阻断南北交通的障碍,转而成为粤港的后花园,从此翻开了两千多年历史中最为辉煌的一页。这一个专有的“郴”字,无论在古时意味着什么,在新的时代中,它已被郴州人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也成为郴州人心中永远的骄傲。

郴字说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