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上皇帝:赵匡胤
3080600000002

第2章 动乱年代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是北宋的创建者,涿州(今属河北)人。五代时,为后周将领,以战功升殿前都点检,统领禁军。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他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属河南)。他以三年时间平息内部反对势力,随后进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征战十余年,平定荆南、后蜀、南汉等各地割据政权。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军事、政治、财政、科举等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位十七年,庙号太祖,年号有建隆、乾德、开宝。在位期间,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生长于五代乱世,深知武将专权的祸害,这可能是促成他“扬文抑武”政策的根源。他除了广泛任用文人为官以取代武将外,还立下了包括“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在内的誓碑。对历史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对于科举制的改革。他禁止了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公荐”“公卷”等考前推荐制度,使试卷成了评定录取的唯一标准,大大增加了考试的公正性,使没有任何背景的穷人也有机会中试。他还确立复试、殿试制度,同样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宋代文化发达,文人地位较高,与赵匡胤的首倡不无关系。

赵匡胤的伟大之处除了结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大体上统一了汉族地区之外,还在于他生长于残酷血腥的五代乱世,却开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文人文化蓬勃发展的氛围。但他使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致使地方力量衰弱,不足以拱卫中央;他的军事改革使得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大大降低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以致后来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他建立的使各级各部门互相牵制的官制,也降低了官员的办事效率,导致了冗官冗政的大量出现。这些都使他受到后人的指责。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总之,赵匡胤一生的功过是非都要从那动乱的年代讲起。

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也就是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3月21日这一天,中州古都洛阳夹马营一个军人家中,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出生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由于他日后的地位,致使后来的史学家们总是不甘心把他说成是一个凡人,于是,在他们笔下,伴随着这个婴儿的出生,就呈现出异兆。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云云。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消亡整整二十年了。一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开平元年(907年),在唐末农民大起义和藩镇割据的军阀混战中起家的朱温,废掉已是有名无实的唐哀帝,在开封建立了后梁王朝。以此为标志,统一的唐帝国,形成了支离破碎的分裂局面,开始了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建立后梁王朝的朱温,并不满足于他眼下狭小的统治区域。顺利地篡唐膨胀了他统一天下的野心。而在他四周割据的军阀,也十分瞧不起这个实力并不大的暴发户,时刻觊觎着朱温统治的中原地区。于是,各种势力一直进行着你争我夺的厮杀。“攻城以战,杀人盈城,攻地以战,杀人盈野”。中原大地上又出现了三国时期曹操所描述的那种悲惨情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黎民百姓蒙受了极大的苦难。在龙德三年(923年),后梁终于被沙陀人李存勖攻灭,在这片废墟上,李存勖建立起了后唐。五代乱世,不但各个军阀势力之间互相进行着征伐攻掠,各个势力内部也不断上演着篡杀夺位的闹剧。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位还没有坐上几年,就被他的养子李嗣源发动政变推翻。

也许是接受了前朝的教训,新上台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暂时停止了对外征战。他的这些做法,在几年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史学家记载这一时期是“年谷屡丰,兵戈罕见,较于五代,粗为小康”。赵匡胤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乱世中暂时承平的时期。

赵匡胤出生在武人家庭。他父亲赵宏殷在后唐任飞捷指挥使,这是一个中级禁军头目。也许是因为处于承平时期,也许是因为篡位的明宗李嗣源把他视为庄宗的人,总之,赵宏殷的官运不佳,多年未得升迁。因此,赵匡胤的家庭,并没有为这位未来的天子安排一条锦绣前程,只是像一般的小康家庭那样,送他去读了几年书。然而,由于家世的熏陶,赵匡胤对舞刀弄枪很感兴趣,并摔打出一身的好武艺。赵匡胤可谓是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匡胤练就了一身武艺。同时他还是一个勤学的皇帝。在他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使他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他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一晃几年过去了,赵匡胤已满21岁。作为武将的父亲,只是给他娶了一个袍泽的女儿,却不能为他今后的进身发迹想出更好的办法。颇有些冒险精神的赵匡胤,决心自己闯荡江湖,碰碰运气,于是在21岁这年,毅然告别了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

赵匡胤沿黄河西行,到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即大唐崛起之地漫游,寻找风云际会的机缘,但一事无成。四处漂泊的赵匡胤,走到原州潘原县(今甘肃平凉东)时,已囊空如洗。他见一伙赌徒在赌博,便也参加进来,希望发一笔意外之财。果然,他赢了几注,但那群市井无赖欺负他是外乡人,竟群起围攻,赵匡胤寡不敌众,被打个鼻青脸肿,钱也被抢走了。

在关陇无望,赵匡胤就南下到了复州(今湖北沔阳),去投奔与他父亲有旧交的防御使王彦超,但王彦超没有收留他,看在他父亲的面上,给了赵匡胤十贯钱,就把他给打发走了。赵匡胤又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找刺史董宗本,他也是父亲的旧友。董宗本倒是把他收留下来。赵匡胤满以为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舒了一口气。不料,与赵匡胤年纪相仿的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穷困潦倒而寄人篱下的赵匡胤横加凌辱。赵匡胤感到在随州没什么出路,同时也咽不下这口气,就愤然辞别,又开始了漫游。

赵匡胤走到襄阳,投宿在一个寺庙。也许是由于南来北往的香客及过路人很多的缘故,寺庙的老和尚对天下大事颇知一二,就向茫然不知所向的赵匡胤说:“我给你一点盘缠,你一直往北走,也许会交上好运。”此时,后汉刘知远称帝刚刚一年就病死了,年幼的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后汉统治集团内部各种矛盾加剧。军校赵思绾在长安发动兵变,联合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反叛,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也密结辽朝,自称秦王,在潼关反叛。三镇连叛,汴京震动。于是后汉隐帝急忙派枢密使郭威前去讨伐。在平定三镇叛乱的前后,郭威便招兵买马,扩充势力。襄阳寺庙的老和尚指点赵匡胤北去,正是要他去投奔正在邺都招兵买马(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郭威。

基于以前投奔王彦超和董宗本的坎坷遭遇,赵匡胤对这次投奔郭威也颇感前途未卜。一天,在路过归德(今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时,他看到人们在占卜凶吉。穷困潦倒的人,更关心自己的命运。赵匡胤也走进庙中,给自己占卜一卦,一边默默祷告,一边占卜。漫游了一二年也没交上好运的赵匡胤,并不指望这次投靠郭威能出现什么奇迹。他先问能否当个小校,不吉。而后连问几个都是不吉。当问到能否当节度使时,占卜所显示的还是不吉。再往上就是天子了,赵匡胤有些急了,难道是做天子不成?他这样问。果然,命运像是同他开玩笑似的,这次占卜呈现出吉兆。赵匡胤得到的占卜结果,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但后来也被史学家说成是上应天命。不过,这对于心怀大志的赵匡胤来说,无疑是一针兴奋剂。尽管这种占卜结果目前还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它像是一粒种子,在赵匡胤的心中埋下。当后来他的势力强大时,这粒种子,就膨胀发芽了,充满了野心。

与天命无关,大凡胸怀大志之人,平时的谈吐也有不同于常人之处。历史上记载,汉高祖刘邦卑微时,在人群中围观威仪凛凛的秦始皇出巡时,就曾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到这一场面时也说道:“彼可取代之!”赵匡胤在漫游时,一天看到几个文人正对着初生的朝阳吟诗。听了听,感到这些诗人的诗尽管文辞华丽,但意味却很浅陋。于是,从来不喜欢吟风弄月的赵匡胤不禁随口吟了几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这几句诗果然气象不凡。看得出,只要有条件与机会,赵匡胤是有着扫平群雄、统一天下之志的。到了邺都,郭威把这个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青年收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