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功臣:徐达
3080900000009

第9章 有关徐达的民间传说(2)

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达、刘伯温回来了,就问:“二位爱卿回京,城池可筑成?”二人出班奏道:“托圣上洪福。”朱元璋又问:“可曾命名?”徐达、刘伯温二人一听,都愣住了。当时降旨,只叫筑城,未让命名呀!徐达心直,刚要张嘴,只见刘伯温跨前一步说:“臣等未敢妄动。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谓山海之关,万岁圣明,请恩示吧!”朱元璋一听,把手一摆说:“好,就叫山海关!”

从朝里回来,刘伯温随徐达到了徐府,对徐达说:“我不能再在朝为官了,我得走了。”徐达忙问:“干什么去?”刘伯温说:“我本是山野道人,还是云游四海去吧!”徐达不解,说:“你我随皇上南征北战,平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关城,可谓劳苦功高,本该享受荣华富贵,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会准奏的。”刘伯温说:“差矣!万岁如让你我共享荣华,就不会派我们俩边塞筑关城,也不会只给两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难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又犯欺君之罪;若筑成私下命名,属目无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属办事不周,这只是刚刚开始呀!”徐达大惑:“军师,你是说……”刘伯温手一挥说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帝与臣,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的例子还少吗”一席话,说得徐达目瞪口呆,半天才说:“军师,你一走了之,我怎么办?”刘伯温说:“你不能走,你要随朝伴驾,无论何时,不要离开万岁左右。赶你,你也不要离开。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让他们到山海关去吧。那里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连天,此处进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达说:“就照军师的话做。明天就叫小儿去山海关。”正说着,闯进一员大将,姓胡名大海。他在帐外听到了徐、刘二人谈话,进屋就嚷:“元帅,我与你出生入死,驰骋疆场,如今公子要去山海关,我也打发一个孩子随他同行吧!”话音没落,大将常遇春又来了。刘伯温素知眼前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他们。常遇春也坚持打发一个孩子同去山海关。

不久,刘伯温不辞而别,徐达按刘伯温所言,寸步不离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开国元勋,竟都糊涂地死在庆功楼火海之中。

再说,徐达、胡大海、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到了山海关,定居安家。后来,这三家的后代,在山海关城里修了徐达庙,城东北修了胡家坟,城西南修了常家坟,都立了石人、石马和石牌坊。

(五)显功庙与徐达墓

徐达修建了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后人为了表彰他的显赫战功以及他修筑山海关的功劳,明景泰五年(1454年),朝廷下令在山海关城内为徐达立庙祭祀,成化七年(1471年)建成,所建之庙叫显功庙,又称太傅庙、徐达庙,由内阁大学士商辂撰《显功庙记》,勒石立碑。可惜的是此庙今天已经不存在了,遗址在山海关北街居民前胡同。

太傅提兵出塞还,

更因渝塞起渝关。

石驱到海南城堞,

垒筑连云北倚山。

辽水至今来靺鞨,

蓟门终古镇窴颜。

岁时伏腊犹祠庙,

麟阁勋名孰与班?

这是明嘉靖年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陈绾写的《显功庙》诗,它歌颂了徐达筑山海关建山海卫的丰功伟绩。

徐达墓位于南京钟山,是明初诸功臣墓中保存较好的。墓前丰碑石马,规模宏大。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立的“御制中山神道碑”。这块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下承龟趺,蔚为壮观,比明孝陵(太祖墓)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还高出0.11米,它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神道碑。碑文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共约21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功绩。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块碑的碑文里有标点符号,这实在罕见,可算是古碑中的一件奇闻。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大概碑文是由臣下代笔,而他们怕没有文化的朱元璋读起来不方便,于是用圆圈断句,然后交付工匠镌刻,因是皇帝“御制”,工匠只得依样画葫芦,于是给我们留下了这块标有句读的碑文。

(六)徐达的情感生活

元至正二十二年,徐达拜见朱元璋,在吴国公朱元璋应天府的后花园中,偶遇一个天姿国色、庄重矜持,颇有大家风范的妙龄女子。她是朱元璋麾下的枢密院判官、掌管军事事务的官员谢再兴的小女谢闻莺。两人四目相对,心灵感觉到强烈的震撼,不觉彼此相互多看了几眼。那天,正下着毛毛细雨,姑娘的云鬓都被雨水打湿了。徐达充满柔情地掏出自己的丝帕,轻轻地为姑娘擦去发髻的雨滴。姑娘接过丝帕,深情地、含羞地望了徐达一眼,转身离去了。徐达愣在那里,心中明白:这就是自己寻觅已久的可以相伴终生的妻子。

原来谢闻莺是来探视自己儿时的伙伴,郭子兴的小女儿寅妹(即后来的郭宁妃)的。多情的姑娘被徐达的英姿和温柔的情愫深深打动,在那方丝帕上,含情地绣上了一树春柳,枝头上一对黄莺交颈相向啼鸣。闻莺将心事吐露给寅妹。没想到,寅妹在枕边将这段风流韵事当新鲜事告知了朱元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毕竟是将要成就大业的雄主,很懂得驭人之术、怀柔之策。他要用一段自己主持的姻缘笼络徐达,现在有机会了。半年后,朱元璋不听刘伯温劝阻,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强攻东吴王张士诚以重兵把守的坚城合肥,城内守军负隅顽抗,此城久攻不克。朱元璋进退两难,为安抚前线将帅,特召徐达回应天府述职,以刘伯温为媒,不待谢再兴从镇守的诸全、浙江绍兴一带赶回,就将谢闻莺嫁给徐达,看似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因为新娘来红,新婚之夜,一对恋人相拥而坐,直至天明,君命难违的徐达,只能丢下新婚的妻子,赶赴合肥前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因为刘伯温做媒,成就徐达姻缘。位居朱元璋麾下文臣之首的李善长,自感在和刘伯温争宠的过程中才华学识就处于下风,如今,徐刘交好将会严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在暂时无法算计刘伯温和徐达的情况下,把矛头指向了谢再兴。以私买军需物资皮革到敌占区的罪名,逮捕了为谢再兴理财的左总管、糜万户。并诱使朱元璋处死二人,派使臣将两人首级送往诸全,在谢再兴办公大厅悬挂十日,以儆示谢等。不经自己知晓,心腹就被杀害本就使谢再兴恼火万丈,现在两个腐臭的头颅悬在自己面前一再侮辱自己,刚直勇猛的骁将忍无可忍,便杀了知府,举兵造反,投往张士诚。

闻变后,谢闻莺退归谢宅,日夜以泪洗面。徐达班师归来,一连三日,三扣其门而不得见。不得已求助于刘伯温,以“婚姻,百年大计,娶闻莺不会轻易心变”为由,得见闻莺。不想徐达携闻莺回家后,仍不被接纳,被迫于绣户门外守候一夜,自明心志,才终于感动了谢闻莺。

此后的二十四年,他们的婚姻时时经受着考验。当年,谢再兴率师来犯东阳,朱元璋从李善长计,为考验徐达,命其率军往援,与岳父对阵,以生死相搏。幸好谋臣朱升以善言劝喻朱元璋,改为率军援救被陈友谅大军围攻两月的洪都才免了一劫。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登基为大明皇帝,建元洪武,为控制将兵在外的大将,召徐达进宫宴饮,将其灌醉,以宫中负有特殊使命的女侍侍寝,待生米做成熟饭,逼迫徐达就范。从此在徐达身边安放了一个自己的耳目。

芒刺在背,日月不宁。为谢氏身心健康和安宁,也为让皇帝放心,徐达不得已在第二年,被免除右相国之职,专授征虏大将军,住镇北平时,带皇帝密探赴任。此后十七年,徐达巡视长城九边,筑山海关城,屯田戍边,移山东、山西兵民往戍长城九边并屯垦,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徐达的爱情是凄艳而悲凉的。他用自己的谦恭、忠诚、勤勉、忍让,以自己的功名富贵为代价,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爱情。但后半生,也始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心中煎熬,芒刺在背。沉重的精神压力、妻子的病痛和久征沙场的劳顿,过早地夺去了他年仅五十四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