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308100000022

第22章 职业素质教育:历代皇室子女的职业素养教育(2)

周恩来总理做事是精细的,同时他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异常严格的。他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可能”、“也许”这一类的字眼。有次北京饭店举行涉外宴会,他问;“今晚的点心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随口答道:“大概是三鲜馅的吧。”这下可糟了,周恩来追问道:“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间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

周恩来总理正是凭着一贯提倡注重细节、关照小事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家长朋友们在家庭教育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待小事情认真地态度,不要养成孩子好高骛远的性情,引导孩子把每一份工作都看作是一次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在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收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认真地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并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要实现这个目的,父母们就要做到:

1.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小孩子不可能自己养成,要有一定教育的作用作为辅助。家长在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做事能较快的集中注意力,能控制自己沉稳下来,还要培养孩子“检查”的习惯,做完了事习惯于检查一下,当然,还要养成孩子“有序”和“条理”的习惯,行为有条理,物品有条理,不毛毛躁躁、丢三落四。

2.父母要作出榜样

父母要以成人的细心来感染孩子,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细心的环境,只要整个环境是细心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细心起来。

3.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

我们深知,一旦自己对于某事有了浓厚兴趣,常能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也就能够精心钻研、细心考量。如果缺乏兴趣,就容易心猿意马、朝三暮四,难以做到持久的静心、细心,更不可能保持足够的耐心。

创业难,守业更难——唐太宗李世民培养子女忧患意识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帝王伟业,创业与守成哪个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的时候,群雄逐鹿,必须攻破城池才能使敌人投降,在战斗中获胜才能使敌人归顺。如此说来,创业更艰难。”

魏征回答说:“帝王起兵,必定乘着世道衰败混乱的时机,推翻昏庸无道的国君,获得百姓的衷心拥戴,天下的人都来归附,上天授命,百姓相助,并不算难。然而得到天下之后,志趣有了变化,容易滋生骄奢淫逸的思想,百姓想过安宁的日子而徭役却无休无止,百姓穷困潦倒而国君却一刻不停地奢侈享乐,国家的衰落破败常常因此发生。这么看来,守成更难。”

太宗说:“玄龄过去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艰难困苦,九死一生,所以他看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如今辅佐我治理国家,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导致国破家亡的境地,所以他看到守成的艰难。现在艰难的创业已成往事,而更难的守成我应当与诸位一起谨慎对待。”

他回头对子孙感慨地说:“你们看我们版图是多么的广大,祖宗积累下如此的基业,我们岂能轻视?既然已经懂得了创业的艰辛,应该思考守业的艰难。守业最忌讳的是贪图安逸,你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不能满足于祖先留下的基业,骄傲自满就会故步自封,沉迷于安逸就会葬送整座江山。书读三代必发,财发三代必垮。”

唐太宗的这种危机意识为很多人所赞同。台湾塑胶天王永庆就常常用“富不过三代”古代谚语来自勉,也用来教育其子女。

王永庆认为“富不过三”的原因就是因为后代不能继续吃苦,缺乏危机感,而且过分追求享乐,把前人的家业都挥霍掉了。王永庆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认为:

第一代人,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虽然没有经历创业的艰难,但身受父辈的影响,还能够勤于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来,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经大大减少了。

第三代人,创业的艰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他们没吃过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认为今天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随意挥霍,不加珍惜,天长日久,自然家境衰败。

唐太宗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子女教育,以及“富不过三”的谚语都在告诉人们,要此重视对后代危机意识的培养。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传说中有一种动物叫做猱: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还有一个青蛙的故事:英国的某动物研究部门对青蛙的生存能力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们首先将青蛙放进一盆沸水中,结果青蛙一下子就跳了出来。研究人员再将这只青蛙放到盆中温水中,青蛙就静静的浮在水中,研究人员开始在盆子下面慢慢加热开始,青蛙还在舒服的泅水,当这只青蛙感觉到这样下去将危及到它的生命的时候。它已经没有体力再跳出这个盆了。

许多父母,都把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愉快、无忧无虑作为神圣的责任。让孩子知道点忧愁的滋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许更有好处。借鉴皇家教子的经验,父母们应该做到:

1.适当的让孩子知道点忧愁

忧患意识能促进孩子心理的成熟,有了忧患意思,他就不会总以小孩子、旁观者自居,而是充满责任感和自己能对家庭有所帮助的自豪感。及早让孩子接触忧患,有利于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也会视为平常,主动调适心态,以坚毅的意志迎难而上,而不至于像从来不知忧虑、挫折为何物的青少年那样惊慌失措,一蹶不振,甚至因绝望而导致悲剧。

2.坚持适度原则

毕竟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在给孩子灌输忧患意识的同时,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虽然,忧患意识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成熟,但不要拔苗助长,否则会适得其反。

乐于工作的学问——光武帝刘秀教子勤劳

光武帝刘秀在新莽末年爆发农民起义时,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击败义军,削平了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东汉王朝。他勤于朝政,尽管高血压、头晕得厉害,都坚持每天上朝,并且到中午时分才肯休息,经常听大臣们讨论“经理”,到半夜才去睡觉。刘庄见父皇如此勤劳不怠,便劝谏道:“陛下您和大禹、武汤一样圣明,也希望您像黄帝、老庄一样,注意养生之道,爱惜精力,悠闲一些,以求身心安宁。”但刘秀却表示:“我自己乐于此事,没有感到疲劳。”这是刘秀勤劳国事、“总揽权纲”的写照,也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太子要勤于国事,不得懈怠的良苦用心。

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对工作有兴趣。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的人并没有太多,他们不是把工作当做乐趣,而是视工作为苦役。早上一醒来,头脑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磨磨蹭蹭地到公司以后,无精打采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下班,立刻就高兴起来,和朋友花天酒地之时总不忘诉说自己的工作有多乏味,有多无聊。如此周而复始。

其实,工作应该是一件幸福的差事,工作可以让你从中获得经验、知识和信心。你的工作热情越高、决心越大,你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当你充满热情地工作时,工作就会充满乐趣,你再也不会把上班当成一件苦差事了,而别人也愿意聘用你来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

人必须学会享受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没有这种乐趣,很难长期开心地工作。

青少年虽然未参加工作,但应该及早培养从劳动中寻找乐趣的。为自己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青少年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习惯呢?

1.制定学习目标,有序完成,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2.把劳动看成艺术创作。有一次,一位教授指着一位在附近挖排水沟的工人赞赏地说:“那是一个真正的艺人。看着那些污泥竟能以铁锹上的形状飞过空中,恰好落到他想让它落下的地方。”假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艺术创作,把自己单调、枯燥的打字看成是在钢琴前创作新的圆舞曲,把你在厨房炒菜,看做是油画创作,油、盐、酱、醋就是你的颜料,炒出的新花样就是你创作的新作品。

3.把劳动变为娱乐活动。把劳动看做娱乐,就能以劳动为消遣。在实际中很多人正是这样做的。只要能把劳动变成消遣和娱乐,生活自然也就充满了乐趣。

青少年应该学会从劳动中获得乐趣,即在苦中亦能寻乐,那将是你人生成功的又一秘诀。

目光长远,未雨绸缪——周文王教子目光要长远

周文王家训的重点对象是太子姬发,在他的遗嘱中告诉姬发:“如果想称王天下,巩固周室,就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首先得保持商业的流通,不能耽误农业的发展;其次,要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树木长到该砍伐的时候再砍伐,河里的鱼长到能捕捉的时候再捕捉,维持生态平衡;最后要在安定时期积累财富,以备荒年使用。水、旱、饥、荒都没有常时,如果平时不注意积聚财富就不能够自如地应对这些。”后来武王遵行了父王的遗训,完成了大业。

周文王教育武王在危机到来之前要做好应对的一切准备,否则,等到危险来临在进行防范就已经晚了。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厨房没有安排好,烧火的土灶烟囱砌得太直,土灶旁边堆着一大堆柴草。

一天,这家主人请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厨房的这些情况,就对主人说“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