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第一位,品性与名誉位居其后——长孙皇后的子女教育观
长孙皇后“性约素”,“务存节俭,服御取给而已”。唐太宗登位的第二年(公元627年),她“服鞠衣”,“率内外命妇亲蚕”,带领宫廷中的嫔妃与宫廷外的官吏们的母亲、妻子养蚕,以身教兴勤劳节俭之风。长孙皇后“训诸子常以廉俭为先”,力戒他们的骄横、奢侈。
长孙皇后出生于显贵之家,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一件衣服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甚至穿补丁衣服;饮食宴庆也以节俭为美,从不浪费,因此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生活和事务。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拮据,生活开支有限。
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碜。”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违背制度、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说得入情入理,令遂安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长孙皇后教育子女要杜绝奢侈浪费,培养节约的美德。节俭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节俭不仅适用于金钱,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节俭可以提升个人的品性,是一个人在许多方面都卓越不凡的一个标志。
节俭是人生的导师。也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节俭。很少见一个生活奢侈、浪费的人能取得什么成就。
古今中外,很多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节俭,竭力避免生活中的奢侈和浪费。尤其是在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更是注重他们节俭品质的培养。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重臣,他是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三家大夫之一——季孙氏的杰出人物,手里握着大半个鲁国,位高权重。但是他行为谨慎,讲求节俭,生活上从不浮夸奢侈。他虽然身为重臣,却从来不准自己的妻妾花钱打扮,连衣服都不许穿丝帛料子的,只能穿自己织的粗布衣裳;家里驾车的那几匹马,只喂草料,一点也不许加粮食。
鲁国的另一家执政大夫孟叔氏,有个贵公子,叫子服宅。年轻人爱奢华,可不像父辈那么节俭,对自己的这位伯父季文子的行为颇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耻笑道:“先生贵为上卿,是我国的两朝老臣,可如今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吃穿如此寒酸,你就不怕有损咱们国家的声威呀?”“我也喜欢豪华漂亮,我也懂得奢侈享受,”季文子说,“可是,我看见国中百姓,不少人还吃糠咽菜、破衣褴衫,我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我去打扮妻妾,拿粮食喂马,这哪是国家重臣做的事?”最后,他掷地有声地说:“我听说能为国争光靠的是伦理道德,没听说用妻妾、车马来为国增辉的。”事后,季文子又把这件事透露给子服宅的父亲孟献子,一向节俭的孟献子怒不可遏,整整关了儿子七天禁闭。子服宅闭门思过,终于痛改前非,厉行节俭。
节俭可以帮一个人走向成功,浪费只能让一个人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节俭不仅是积累财富的一块基石,也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所在。节俭可以提升个人的品性,厉行节俭对人的其他能力也有很好的助益。节俭在许多方面都是卓越不凡的一个标志。节俭的习惯表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也证明一个人不是其欲望和弱点的不可救药的牺牲品,他能够支配自己的金钱、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们知道一个节俭的人是不会懒散的,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他精力充沛、勤奋刻苦,而且比起那些奢侈浪费的人更加诚实。
拿破仑·希尔认为,节俭是人生的导师。一个节俭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订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如果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你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自己,意味着你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换而言之,就表明你有追求,你将会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人。
勤俭塑造成功,浪费孕育失败——唐太宗教子节俭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节俭方面为群臣作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了也不叫人修缮。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俭朴出了名,过世时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居住陋室。
唐太宗临终前,为了教育他的子孙不要奢侈,要节俭,特地命令将他平日使用的牛角梳、草根刷等极简陋的用品,放在他的陵墓寝宫里,要子孙们记住永存俭德。不要浪费钱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周恩来也是节俭的典范。他建国后一直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养成节俭的习惯,才不会浪费一衣一食一物,才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只有懂得节俭,才会在工作和事业中刻苦顽强,认真地工作。
虽然现代生活比以前富裕多了,但是仍然要培养孩子节俭的好习惯,在不该浪费的地方不要浪费,把钱用在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
做父母的让孩子在生活中如何改掉浪费的毛病,养成勤俭的习惯呢?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1.教会孩子正确认识金钱的含义。要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和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
2.让孩子学会花钱。让孩子要学会自己买东西,学会如何用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让孩子养成先认真思考,再花钱的习惯,避免盲目消费。父母可以让孩子“一日当家”、记收支账,这是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3.引导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着使用,适当积累。让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4.让孩子懂得量入为出。必须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如何。即使家庭经济富裕,也要坚持前面提到的三条标准。
5.去掉攀比和虚荣的心理。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一踏入社会就花钱如流水,胡乱挥霍,是因为他们从不知道金钱对于事业的价值。他们胡乱花钱的目的只是想让别人觉得自己“阔气”,或是让别人感到他们很有钱。
浪费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对任何物品都讲究时髦,比如服饰、日用品、饮食等都想要最好的、最流行的,任何方面都想越阔越好;二是不善于自我克制,不管有用没用,想到什么就买什么;三是有了各种各样的嗜好,又缺乏戒除这些嗜好的意志。总之,他们从来不去考虑加强自身的修养,克制自己的欲望。
一个挥金如土的人,他的一生就可能因此而断送。因此,为了自己的将来,青少年应当消除攀比和虚荣的心理,及早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一棵树,一块石,均有其用武之地——康熙帝的子女教育
在清廷当官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国王的信中说:“说到节俭,康熙的节俭是出了名的。”
布维神父著《康熙帝传》上说:“康熙帝崇尚质朴,可以从他的衣着中看出来。皇帝所穿的衣服中,冬天穿的黑貂和普通貂皮只有两三件,这类貂裘在朝廷中是非常普遍的。其他的衣服大抵是质料粗糙的绸缎,在中国也是极平常的,通常是一般平民所穿的。只有阴雨连绵的日子,偶然见到皇帝穿羊毛罗纱的袄子,这种袄子在中国是粗服。此外,夏季穿的是一种荨麻织的粗上衣,这种麻织品也是平民百姓常穿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