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入学,国之大事
历代皇子的入学是非常严肃的国家大事。据史书记载:皇子入学首先要挑选吉时。清光绪帝入学时,皇室根据钦天监观天象、查历书,确定二月二十一日在养心殿举行入学典礼。二月二十一日那天上午,养心殿东暖阁中,香烟缭绕,气氛肃穆。光绪帝先祭告天地,拜谒孔子;然后翁同龢、夏同善等弯腰进宫,先行拜见皇帝的跪拜大礼。礼毕,皇帝从御座上站起来,走到翁、夏等人面前,向他们作揖打躬,这是拜师傅。
仪式完毕后,光绪帝来到一张小桌子前坐下,桌上放着文房四宝。
然后翁同龢上前,提起御笔,饱蘸浓墨,写下八个大字:
天下太平 光明正大
然后翁师傅准备好描红本教光绪帝“描红”。光绪按照事先的吩咐取笔、墨和纸张,五岁的皇帝抓起笔来,红润的小手颤颤抖抖,好不容易才歪歪斜斜地描下了第一笔。翁师傅走到皇帝身后,手把着手描完了“天下太平”四个字。
之后,翁同龢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下“帝德”二字,清廷议政王奕、光绪帝的伯父接过笔,紧贴着“德”字写下“如天”二字。翁师傅指着这四个字,教皇上朗读“帝、德、如、天”,皇上随着师傅的调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重复多次。
翁师傅又将一本叫《帝鉴图》的画册放在皇上面前。这部画册,画的全是尧、舜、禹以及历代帝王的肖像。翁师傅又一页一页地翻着帝王的肖像,逐一讲述帝王治国的故事。光绪兴趣盎然地盯着这些画像,专心致志地听师傅解说。这就是皇帝接受的第一课。
接下来是体育和满文课,师傅们领着光绪来到毓庆宫,按照满族旧习,依次学习拉弓、射箭、蒙古语、满文字头。当时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武器,御批奏章已用汉文,但光绪帝仍然学习弯弓搭箭,诵读蒙语满文,这是为了使皇帝“不忘祖宗法度”、“不改祖宗章程”。
皇子入学拜师的礼仪,唐代行束脩之礼,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在唐代,皇子入学注册后,就行拜师礼。根据《通典》和《唐会要》记载:学校择日举行仪式,学生行礼,再三拜请为弟子,得博士应允后,将束脩献于博士,以示尊师重道。等级不同的学校对束脩多少有所不同,国子学、太学各绢三匹,四门学绢二匹,其他诸学均绢一匹,同时皆有肉脯。皇子入学,同样要行束脩之礼,其意义不在经济上,而主要是通过这种仪式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仅仅通过中国历史上皇子入学的两个片段,就足以反映出皇家对皇子入学的重视。
侍讲与侍读
侍讲侍读和经筵进讲,是中国古代君主教育的重要方式,就是由廷臣入禁中在皇帝或太子面前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
侍讲从西汉时已经开始,只是当时没有这个名字。据史料记载,汉昭帝八岁即位,因为他当时年幼,辅政大臣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禁中授于御前。及宣帝诏诸儒讲经于石渠阁,这是侍讲经筵制的开始。
从东汉开始有了侍讲的说法,侍讲本来指朝臣入授太子,并非官名。光武帝立阴之后子为皇太子(明帝),并未仿西汉置保傅设官僚,而是改由朝中儒臣负责教授太子。
唐开元十三年(725)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
到了宋朝,设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宋咸平二年(999)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后又置侍读、侍讲,天章阁亦有侍讲,皆以他官中之文学之士兼充,掌读经史,释疑义,备顾问应对。宋神宗后,太子官亦有侍读、侍讲。
真宗朝又有了崇政殿说书的制经筵,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经筵之制虽于宋代已形成,但形式并未固定,非但历代有异。以明代为例,初无定日,亦无定所。直到英宗时候,经筵讲学自此制度化,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为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
清朝仍旧以经筵日讲作为帝王教育的方式。清顺治九年(1652)后始以大学士知经筵事,以尚书、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卿、学士侍班、翰林等二人侍讲。经筵设御桌、讲官案。清代皇帝在文华殿行经筵仪,先讲《四书》、《五经》,然后由皇帝宣示满、汉文御论,各官听讲。事毕,由各官行礼,于文渊阁赐茶。康熙帝最重视这一制度。康熙好学出于天性,自五岁便知读书。康熙帝一方面自己用心读书,一方面继承历代传统,开设“经筵”,即由当时的博学硕儒给他系统讲授经史。并把“经筵”作为一项典制而明确规定下来。康熙十年(1671),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即举行“开学典礼”,告祭先师孔子。
自此,每年分春秋两季举行,在规定学期之内,皇帝要按规定“上学”读书。讲课的老师,名为“经筵讲官”,简称“讲官”。开始时,康熙帝在弘德殿听课,每隔一天,一早进讲一次。自康熙十二年二月,改为每天讲读一次,以后天天如此。康熙帝一天也不肯耽误,始终认真听讲。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隔日进讲为日日进讲,虽避暑瀛台,未尝间断。康熙帝每天还要到乾清门听政,处理政务后,即到懋勤殿听课。为进讲方便,又设一南书房,命各讲官分别轮流入值。南书房就成了皇帝专门读书、日讲官传授文化的专门场所。南书房为内廷机构,在此任职的官员,还负责给皇帝起草谕旨,或者咨询。他们向皇帝进讲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兼及其他。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讲解,让帝王掌握治国之术,有效进行国家管理。
张居正为幼年皇帝订立的读书计划
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老师,他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看作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看到明穆宗生活越来越荒淫无度、身心萎靡,认为这与皇帝接受的教育有关,所以他多次向穆宗皇帝建议皇太子应出阁讲学,但是穆宗皇帝以太子年幼恐劳身心为由拒绝了他的建议。张居正劝告明穆宗对太子的教育要尽早。他认为皇帝的儿子也和庶民百姓的儿子一样,在智力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先天素质上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要使皇太子成为贤明道德的君主,就要及早对他实施教育,而且还要讲求高质量,要施予高于百姓儿童之上的特殊教育。在他的极力争取下,8岁的皇太子终于成为张居正的学生。开始进入正规教学阶段,一年半后,皇太子的学习进步很快,不仅识得许多的文字,而且知道了不少的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