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族救亡(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3086800000001

第1章 “七七”事变(1)

“七七”与卢沟桥,注定会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恒的数字与地名。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以血肉之躯反击了日寇的侵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终于在卢沟桥爆发!

日本侵占东北、热河、察哈尔、冀东以后,一直想占领平津,侵吞华北,并进而灭亡全中国。早在这年五六月间,驻丰台一带的日军就频繁地进行军事演习,妄想挑起事端。与此同时,日军不断派人到华北视察、“旅行”,搜集情报,刺探虚实,并作好了向华北增兵,沿平汉、津浦铁路及向山西、绥东方面作战的计划。

当时,日本在北平至秦皇岛一线驻有中国驻屯军5700多人,其中一个步兵大队驻丰台。中国驻守平津地区的是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其中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第一一○旅(旅长何基沣)第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第三营(营长金振中),驻守宛平城及卢沟桥一带。

卢沟桥气势如虹,横跨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是进出北京的咽喉要道。桥东的宛平城建于明末,是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地。日军深知“卢沟桥之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宛平之得失,华北之存亡系之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于是一场重大的事变在这里发生了。

卢沟桥的战火及全国人民的声援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的日军未经中国方面允许,即在宛平城北中国卢沟桥守军阵地附近的回龙庙至大瓦窑一带,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深夜零时许,日军以“仿佛”听到宛平城发出枪声、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中国驻军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第二十九军司令部为防止事态扩大,同意与日方联合派人进行调查。不久日方得知“失踪士兵现已归队”,但仍然提出城内中国驻军必须向西门外撤退,日军进至城内再进行谈判的无理要求。与此同时,驻丰台日军第三营营长一木清直率全大队主力赶到卢沟桥。中国第二十九军司令部也发出“确保卢沟桥知窃平城”的命令向前线官兵提出“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受命率一营部队加强了卢沟桥的防御。

7月8日凌晨天刚破晓,日军一木清直率领第三营主力,排成四路纵队,气势汹汹地向回龙庙及铁路桥的中国守军扑去,扬言要在中国驻军阵地搜寻“失踪士兵”。守卫卢沟桥的两个排的战士,面对数百名日军的攻击,毫不畏惧。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申仲明排长浩然正气,立于桥头阻止日军的进攻,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之中。

申排长的鲜血激怒了第二十九军的战士,6挺机关枪和六七十支步枪一齐射出了复仇的子弹。当敌人冲上阵地后,战士们又抡起大刀,冲入敌阵,展开激烈的肉搏战。15分钟后,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两个排的勇士几乎全部战死于桥头。吉星文团长曾这样夸耀自己的战士:“士兵们含垢忍辱,已非一天,这一口郁积在胸中的气,无缘发泄,所以大家听见说打日本,个个都纵身跳起来。士兵们看了阵亡的同伴,一点也不悲伤,只是咬紧牙关,急步向前,带伤的就是命令他后退,也不掉转头来。”

与此同时,日军用大炮轰击宛平城,并向城内发射炮弹,3营指挥部被炸毁,许多民房亦被炸塌。6时,日军再次炮轰宛平,经过3个小时的猛烈轰击,专员公署被炸成一片废墟,大批民房被炸得东倒西歪。接着,日军出动9辆坦克向我军阵地冲来。英勇的二十九军战士,迎着敌人的坦克毫不畏惧,他们用手榴弹、步枪将敌人的坦克全部打退。但卢沟桥铁路桥及其北侧的我军阵地,被日军占领。

入夜10时,吉星文团长带伤组织成一支由150人参加的敢死队。每人除佩带枪支和手榴弹外,还有大刀一把,潜入攻击位置。12时,敢死队员如猛虎下山,从两面突入日军阵地。一时间,枪声、手榴弹声、喊杀声连成一片,日军被突然袭来的子弹打得蒙头转向。一位敢死队员事后曾这样叙述他的战斗经历:他冲进日军的战壕,先用刺刀扎死一个敌人,还没容他将刺刀拔出,身旁的一个日本兵也用刺刀刺伤了他的左臂。他放开手中的枪,用右手拔出背上的大刀,立即把刺他的那个日本兵的头劈成两半,接着,又用大刀连续砍死两个敌人。另一位年仅19岁的战士,挥动大刀,一连砍死13个日本兵,生擒1人。金振中营长在战斗中腿部负了重伤,但还要再去冲锋陷阵。吉星文团长费尽口舌,才将他拖下战场,送后方医院治疗。

中国军人表现出的“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大无畏英雄气魄,使侵略者为之胆寒。日军不得不停止进攻,退出阵地。

经过交涉,中日双方于9日晨2时达成三项口头协议:1.双方停止射击;2.日军撤至丰台,中国军队撤到永定河西岸;3.宛平由冀北保安队接防。但是,日军并没有遵守这项协议,在9日、10日两日内连续发起进攻,再次占领铁路桥和回龙庙地区。中国守军忍无可忍,于10日夜展开反击,经过反复争夺,终将失地夺回。日军不得已退至大枣山及其以东地区,等待国内援军的到来,准备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

这次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团结一致奋起抗战的起点。

卢沟桥的枪声激怒了中国守军,也激怒了四亿五千万炎黄子孙。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立即通电全国:“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同一天,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为日军进攻华北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并表示“红军将士,感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同时,红军将领还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称其兵“处国防最前线,不畏强暴,奋勇抵抗,忠勇壮烈”,表示“誓为贵军后盾”。

7月13日,延安的共产党员,机关干部召开紧急会议,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毛泽东到会向各界群众发表演讲,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抗日的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要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

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华北人民的抗战决心。

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面前,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男女老幼同仇敌忾,救亡运动蓬勃发展,支援抗战的热潮迅速掀起。

处在抗战前线的北平人民,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野蛮屠杀自己的父老兄弟姐妹,义愤填膺,怒火中烧。事变一爆发,中共北平市委立即领导组织起北平各界抗敌后援会,发动群众开展各项救亡工作,援助第二十九军抗战。

首当其冲的宛平县、长辛店等地,战争开始之后,居民们自动起来为第二十九军战士挖战壕、抬担架,运送弹药、物资。老年人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当向导,给城楼上的哨兵送茶送饭;妇女们忙着为战士们蒸馒头、烙饼、烧开水、洗衣服;小学生组织起募捐队,沿街招募,支援战争。甚至连六七岁的娃娃,也端着水盆,供士兵们磨战刀。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长辛店工人,为修筑工事把大批铁轨、枕木、麻袋送往前线;附近的农民为部队出粮、出草、出柴、出民工……正是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战端一开,不分男女老幼,皆显示出守士抗战之责!

7月8日下午,北平救亡团体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北平各界救国联合会、北平市学生联合会等各派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慰劳抗日勇士。站在宛平城头上的第二十九军官兵为之感动不已。一位军官用颤抖的声音向城外的代表们说:“诸位能够不怕敌人的炮火和枪弹,冒着这样的危险来看我们,此种不怕死的勇敢精神真正可佩。”

7月9日清晨7时,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冒雨慰劳守卫北平的第二十九军官兵。在各校抗敌后援会领导下,同学们积极参加情报、战地服务、募捐、慰劳等工作。当得知前线需要麻袋时,学联立即发起捐集万条麻袋运动,很短时间内就超额完成了任务。还有许多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抗日武装队伍,奔赴抗日前线。

北平市民支援抗战的热情如火如荼。市民们将茶水、暑药、毛巾、食品,日夜不停地供应守城军警。北新桥、绒线胡同、灯市口等地的居民,发起蒸馒头、煮绿豆粥的运动,慰问夜间值勤的军警。北平职业妇女会,缝制白布小衫慰问军队。其他妇女团体,组织救护队加紧训练,并为前线士兵做布鞋。北平的茶商也发起为前方将士捐献一万包茶叶运动。就连小学生也行动起来,掀起每人节约“一大板”(铜元)的运动。人力车夫主动运送伤病员,不收任何报酬。日军尽管用高价招聘汽车司机,他们也坚决不给日本人开车。被日军抓去挖战壕的郊区农民、小商贩,中途打死押送他们的敌人和汽车司机后全部逃跑。

从北平城到卢沟桥一带十几公里的大道上,支援抗战的人群络驿不绝。北平红十字会、红万字会、灾民救济会等26个团体组成的救护队,赶到前线,护送伤员,安置难民。北平各界代表,手执花圈、大旗,在宛平城里为阵亡将士开追悼大会。在送给战士们的慰问袋上,北平人民印上“诸位弟兄,尽忠保国,北平市民,誓为后盾”的字样,以表达他们愿与第二十九军官兵共同抗敌的决心。

北平人民轰轰烈烈的抗击日寇的运动,振奋了全国人民。各地人民群众纷纷动员和组织起来,支援北平的抗日斗争。

中国工人阶级一马当先,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上海日本工厂的工人、洋行职员,日本轮船上的中国海员,甚至日本人家里的雇工,都纷纷罢工或离职,以此表示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抗议。

各地的青年学生,组织起游击班,学习军事,难备随时加入前线作战。许多大学教授也发表“国存与存,国亡与亡”的宣言,要求奔赴抗日前线。以“民先队”为骨干的许多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远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打电报给国民政府,请缨抗战。

全国性的文化、新闻、学术、宗教及其他救亡组织,积极开展抗日募捐活动。上海市各界抗敌救援会发表的征募救国宣言表示:“保卫中华民族的神圣战争,已在古都揭开序幕。时至今日,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五千年之祖宗庐墓,亿万年之子孙命运,均将于此最后关头决其荣辱。吾人如不甘为奴隶,不甘作牛马,不甘永受鞭挞,不甘常被宰割,则在此干钧一发之时,当有毁家纾难之精神,捐款救国……”

在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南京国民政府于7月31日将无理关押8个月之久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七君子”释放。他们的胜利出狱,进一步鼓舞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情。

卢沟桥的枪炮声震撼了祖国大地,也震动了千千万万魂系中华的海外侨胞。各国华侨迅速组织起“华侨抗敌后援会”、“救灾总会”、“华侨筹饷会”等团体,捐款、汇款、捐输财力,征集药品、衣物,发行、购买救国公债或亲自回国,支援祖国抗战。在美国,仅纽约一地,每月参加救国募捐的华侨就达3万人,不到6个月就募集了100万美元和大批军用物资。在马来亚地区,仅半年时间,华侨就创捐款2000万元国币的成绩。他们高唱:“你一角,我一毫,涓涓滴滴积成江河变怒潮,只要你有多少捐多少……寄到前方去,买子弹、买枪炮,赶走强盗。到那时,吐气扬眉,誓把中国保。”巨商富贾,既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倾血汗,甚至连乞丐也不辞劳苦,“乞钱为祖国难民请命”。旅泰华侨技术人员,包括机械工人、护士、汽车司机等数百人,组织了回国服务团,直接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据统计,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2月,仅从广州口岸回国参战的各地华侨就达30批,近2000人。

平津的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