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308700000032

第32章 经营成本—利润背后的一笔账(2)

【经济学课堂】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用于固定投入的成本,它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机器、设备、厂房、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不论产量是多是少都是不变的。可变成本是用于可变投入的成本,它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原料、燃料、工人的工资等。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就是总的生产成本。

作为市场中的微观主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在研究企业问题时,考虑最多的就是成本问题。但是企业该如何控制成本,使生产成本达到最小化呢?

第一,加强控制措施,减少无效消耗。对于获得一定产品而发生的有效消耗,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对于获得一定产品而发生的无效消耗,是相对变化、普遍存在的。后者是控制的对象,要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使其降到最低。

第二,加强企业管理,促进经济和技术的统一。从技术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重视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新产品开发、质量的提高等,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第三,既要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又要推动成本降低。一个企业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对投入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以使成本最小。也就是说,企业要想取得最大利润,就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

【经济学茶座】

高峰平经营一家炸鸡店,每块炸鸡的平均成本是10元。他计算了一下,若售价是每块12元,每块炸鸡可以赚2元。若售价是每块10元,则不赔不赚,收支相抵。虽然利润是零,可成本中包括了机会成本和会计利润,依旧可以继续经营。一段时间下来,生意渐渐走上正轨。但是后来遇到了禽流感,所以很多炸鸡店都将炸鸡的售价降到了每块8元。如果高峰平也把价格降到8元,那每卖一块炸鸡就要赔2元。是否还要继续经营下去高峰平犯难了。

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析成本与收益。短期内,投入的生产要素分成固定投入(比如机器设备)和可变投入(比如劳动)。固定成本包括租赁店面的租金、开店所需资金的利息、炸鸡设备的折旧,还有员工工资等。而可变成本包括用于可变投入的开支,例如用于炸鸡原料的开支、燃料开支以及临时雇小工的工资等,这两种成本的和就是总成本。而分摊到每块炸鸡上的成本就叫做平均成本,它是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

在上面的例子中,假如你继续营业,短期来看虽然你的店面无法退租,设备不能转卖,租金与设备的折旧费依旧要支出,还有其他的支出。但是若产量增加,例如生意非常好,一天炸几百块,那么该成本依旧不会增加,反而平均固定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比如固定成本是每月6000元,若只炸100块,那么每块鸡的平均固定成本是60元;若炸1000块鸡,那么每块鸡的平均固定成本就是6元;若炸一万块,那么每块鸡的平均固定成本就是0.6元了。

在做短期决策时,不必考虑固定成本或者平均固定成本,仅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在正常情况下,每月炸1000块鸡,总成本是1万元,其中6000元是固定成本,4000元是可变成本,那么每块鸡的平均固定成本是6元,平均可变成本是4元。在做决策时,固定成本可以不用考虑,只要能够弥补可变成本便可坚持经营。

因此,短期内可行的营业条件为:可变成本=总收益=产量×价格

对于以上案例中的每块炸鸡来说,此条件也就是平均可变成本等于炸鸡的价格,这一条件也叫停止营业点,也就是说,在此时是否继续经营,结果都相同,经营时支出的平均可变成本(4元)得以弥补,可是固定成本的损失并没有减少。若不经营,可变成本不必支出,固定成本的损失依旧继续。在这个停止的营业点上,即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也必须经营,因为高于平均可变成本的价格的那部分可以弥补固定成本。在上面的例子中,炸鸡定价是8元,当平均可变成本是4元时,每出售一块炸鸡就可以得到8元,那么用4元来弥补平均可变成本,其余4元可以用来弥补平均固定成本。如此,平均固定成本的损失就从6元减少至2元。对经营者来说,亏损2元,当然要比亏损6元好。此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就变成亏损最小化。但是,若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则不管怎样都不能继续经营。

沉没成本——投出去的成本如泼出去的水

【经济学故事】

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罗伯特·德·温森在面对失去时,表现得令人钦佩。一次,温森赢得了一场球赛,拿到奖金的支票后,正准备驱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子走到他面前,悲痛地向温森表示,她自己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为无钱医治正面临死亡。温森二话没说,在支票上签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将它送给了年轻女子,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周后,温森的朋友告诉他,那个向他要钱的女子是个骗子,不要说她没有病重的孩子,甚至她都没结婚呢!温森听后惊奇地说:“你敢肯定根本没有一个孩子病得快要死了?”朋友做了肯定的回答。温森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微笑道:“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对温森而言,他的支票如同泼出去的水,但他以博大的胸襟坦然面对自己的“失”。在经济学中,我们引入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经济学课堂】

一般情况下,沉没成本主要是指厂商花在机器、厂房等生产要素上的固定成本。从固定生产要素的无形损耗程度看,它们会因技术进步或产品的更新换代而贬值,从而产生无法补偿的损失。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否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简单地说,沉没成本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后觉得很不好看,此时你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电影票的价钱就是沉没成本。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再考虑钱的事。当前要做的决定不是后悔买票,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决定是否看下去。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选择把电影看完就意味着要继续受罪,而选择退场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从理性的角度说,我们不应该在作决策时受沉没成本的影响。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你应该仅仅考虑将来要发生的成本和收益。不管作出何种决定,沉没成本已是个确定的常数,不应该再影响我们其后的决策。

【经济学茶座】

对于企业来说,成本一旦沉没,就不再是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具有无关性,即不管企业如何对之作出决策,都难以改变。所以应对沉没成本,最合理的方法就是管理者在继续作出各种决策时,不再考虑沉没成本。当然,一个企业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力减少沉没成本,这需要企业努力避免决策的失误,从企业、市场的诸多方面对项目作出准确判断。

某企业在两个城市的交界处买了一块地皮。企业领导的起初用意是投资30万元办一座生产豆奶的食品加工厂。结果一生产就亏损,很不景气。如果就此打住,这30万元对于企业来说也不算什么。但是企业的领导很不甘心,不愿让这笔钱就此打了水漂,于是又投资70万从德国引进全套的进口设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赢得效益。结果还是一个字——赔。

此时如果放弃这家工厂,将其折价处理,应该说损失还可以承受。但是领导认为:已经投入了100万,如果放弃损失太大,不如继续在这块地皮上投入,以期扭亏为盈。于是,领导又作出决策:投入300万,在这里建设大型生产基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基地成了侵蚀公司利润的“无底洞”。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市场中,投资决策的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一旦有所觉察,则需要避免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此时是真正考验管理者管理水准的时候。

沉没成本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很常见。在这里需要指出,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比如,一台新买的电脑价值6000块钱,可是新鲜劲儿还没有过去,一种升级款式的电脑(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更新换代)价钱才5000元,而且还打出广告,说原来的那款用 6000元买的电脑再加2000元就可更换一台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为原来的电脑付出的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变成沉没成本,除非你用这台电脑创造效益,收回部分投资。除此之外,在二手车市场上,一辆新车在使用几个月后准备卖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车况当然不会有多少损耗,但是价格却不可能再回到原价。这时候,原价和现在卖价的差额就是沉没成本。而且,如果不能及时出手,时间越长,沉没成本就会越大。

在经济活动中,不理会沉没成本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建议。因为不管沉没的是什么,沉没的有多少,对未来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彻底放弃那些沉没的东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贴现率——利润会缩水

【经济学故事】

30年前,一元钱能做什么?交一个孩子大约0.6个学期的学杂费(一个学期1.6元),治一次感冒发烧(含打针),买7斤大米或50斤番茄,买20斤小白菜或20个鸡蛋,到电影院看5次电影,乘20次公交车。

现在的1元能够做什么?乘公交车1次(非空调车),买2个鸡蛋,夏天买0.5斤小白菜,买0.8斤番茄或0.5斤大米,缴纳小孩学杂费的1/800,看0.05次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