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308700000005

第5章 基础原理—十大原理帮你了解经济学(2)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假如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现在要考虑自己是马上就业,还是再多读几年书,如果你将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和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那么这种分析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因为这两种人所受的教育时间相差太大,而你只是在决定是否应该再多上一两年学。如何分析才比较合理呢?

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了做出某种决策,只需要清楚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就可以了。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大小,就可以得出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的结论了。换句话说,当多上一两年学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比边际成本多的时候,则应该继续上学。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应该考虑到其他因素,比如家庭及今后的人生规划等。

在现实生活中你肯定算过这些账,也就是不自觉地运用过边际分析法,现在无非是把你曾经用过的思考方式加以抽象并定义成一个经济学名词而已。总之,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在一般情况下,只有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激励——人们增加付出的根源

【经济学故事】

一条猎狗追逐一只兔子,追了好久也没有追到。

牧羊犬看到了,讥笑猎狗。猎狗回答:“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它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得对啊,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我得想个好法子。

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个办法果然奏效,猎狗们纷纷去追兔子,因为谁都想捕到更多猎物。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难捉,小兔子好捉,而得到的骨头都差不多,猎狗们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猎人对猎狗们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猎人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的方法,按照重量来决定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待遇。结果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

猎人很开心,但不久后,新问题又出现了。猎狗抓的兔子又少了很多,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得就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们。猎狗们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但是我们会变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猎人经过一番思考后,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做,以完成猎人规定的数量。

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做到了。这时,其中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了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

猎人意识到猎狗正在流失,于是又进行了改革,每条猎狗除基本骨头外,可获得其所猎兔肉总量的n%,随着服务时间加长,贡献变大,该比例还可递增,并有权分享猎人总兔肉的m%。这样,出走的猎狗们纷纷强烈要求重归猎狗队伍。

猎人是个聪明的人,他充分利用了激励的作用,达成自己的目的。

【经济学课堂】

什么是激励呢?简单地说,就是当外界环境变化时,人们在重新比较成本和收益之后,会相应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些促使人们改变行为的因素就是激励。激励一旦形成,就会作用于组织或个人本身,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激励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人们工作成绩的大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励水平的一大法宝。激励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物质激励。通过满足个人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应只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赏,如果见者有份,既助长了落后者的懒惰,又伤害了优秀者的努力动机,从而失去了激励意义。

二是精神激励。通过满足个人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层次上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精神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信任激励、尊重激励。

三是任务激励。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由社会提供个人获得成就和发展的机会,满足其事业心与成就感。

四是数据激励。明显的数据对人产生明显的刺激,激发强烈的干劲。数据激励,就是把各人的行为结果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

五是强化激励。对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即正强化,使之能继续保持;对不良行为给予否定与惩罚,即负强化,使之能记住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激励对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作用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个人不断获得利益。尽管激励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能有效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实现组织或个人的目标,但是,激励机制本身并不健全,或者激励机制不具有可行性,会对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产生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这就是激励的致弱作用。

【经济学茶座】

激励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人们常常利用激励增加自己的付出,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有时也利用激励,让他人为自己的利益付出。

一个老年人喜欢安静,他选择住在环境优美的市郊,但有一群孩子每天都到这里来玩,很吵闹。老人很厌烦这些小孩们,不希望自己在如此吵闹的环境中生活,如果直接撵他们走,恐怕达不到他所预期的目标。于是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来陪我,我很高兴,以后我每天给你们一人5块钱。”孩子们都很高兴。几天后,老人说,以后给不了这么多钱了,每人只能给1块钱,孩子们不太高兴,但也勉强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以后每天只能给1毛钱了。这次孩子们不干了,他们很气愤:这么少的钱,以后再也不来了!

老人利用智慧巧妙制止孩子们吵闹行为的例子是激励在现实中的一种典型表现。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激励现象存在于人们的很多决策和行为之中。就个人而言,根据行为科学理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有激励作用,已经满足的需要只能提供满意感。需要本身并不能产生激励,对满足需要的期望才真正具有激励作用。

18世纪英国政府为了开发新占领的殖民地——澳大利亚,决定将已经判刑的囚犯运往澳大利亚。从英国运送到澳大利亚的船运工作由私人船主承包,政府支付长途运输费用。据英国历史学家查理·巴特森写的《犯人船》记载,1790到1792年间,私人船主运送犯人到澳大利亚的26艘船共4082人,死亡498人,死亡率很高。其中有一艘名为海神号的船,424个犯人死了158个。英国政府不仅经济上损失巨大,而且在道义上受到社会强烈谴责。

对此,英国政府实施一种新制度以解决问题。政府不再按上船时运送的囚犯人数支付船主费用,而是按下船时实际到达澳大利亚的囚犯人数付费。新制度立竿见影,据《犯人船》记载,1793年,3艘新制度下的船到达澳大利亚后,422名罪犯只有1人死于途中。此后,英国政府对这些制度继续改进,如果罪犯健康良好还给船主发奖金。这样,运往澳大利亚罪犯的死亡率下降到1%左右。

如果从一般思维方式上寻找解决犯人死亡问题的方法,一般可以列举出三种做法:对船主进行道德说教,寄希望于私人船主良心发现,为囚犯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政府进行干预,使用行政手段强迫私人船主改进运输方法。这两种做法都有实施难度,同时效果也许甚微。新的激励机制顺应了船主们牟利的需求,使得犯人平安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

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控制行事懒散、拖延等行为,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有句名言说得好,“人们只有在被追赶和被督促中才能进步”,说的正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比较优势——贸易使生活更美好

【经济学故事】

亚伦是个优秀的厨师,他的相片曾作为当地国际饭店的形象印在广告上。退休后他常到举行聚会的富豪家中主厨。但亚伦除了当厨师之外,家务活都是请人做。很多人认为他是因为自己在外做得太多,厌烦了,于是回家就偷偷懒,亚伦自己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这样做很合算。

其实,做同一件家务,亚伦需要一小时,亚伦请的小时工苏珊需要2小时。亚伦当厨师每小时工资是30美元,苏珊当小时工的工资是每小时5美元。如果亚伦把1小时用于做家务,他就要放弃当1小时厨师的30美元收入,而把1小时用于做厨师,家务由苏珊来做,他就可以有30美元收入,支付给苏珊5美元,仍能赚25美元。

【经济学课堂】

任何优势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都是相对的。没有比较,优势就无从谈起。在经济学上,比较优势的意思是说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主要用来衡量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之间,比较优势有个专门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与比较优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绝对优势。比如甲和乙两个人,甲比乙会理财,那么,甲在理财方面对乙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是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关系或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甲比乙会理财,在两人组成的团队中当然是甲来理财。但进一步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推理并不能成立。甲比乙会理财,但甲比乙更会推销产品。那么在这个团队中谁来理财,谁来营销?答案是:为了团队的总体利益,甲只能忍痛割爱,将账本留给乙。乙虽然不如甲会理财,但乙在推销产品上能力更差。将账本给乙,能够为甲腾出时间去搞推销。在这个团队中,甲的比较优势是营销,而乙的比较优势是理财。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而不是绝对优势之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这种分配的前提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尽管甲各个方面都比乙强,但甲不可能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任务。为如果甲选择什么都自己做,受时间资源的限制,甲的收益会少于和乙合作所得的份额。

【经济学茶座】

在经济生活中,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引起了交易(交换)。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自己独立生产时的费用小,就永远不要自己独立生产。例如,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

李嘉图指出,贸易的基础并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售自己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购买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各方都可以获益,这就是贸易的双赢原则。

比较优势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对一个各方面都强大的国家或个人,聪明的做法不是处处逞能或事必躬亲,而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反之,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国家或个人也不必自怨自艾,要知道,“强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它自身的利益,“强者”必定留出地盘给“弱者”。

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之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指导国际贸易实践的重要理论。将比较优势应用到生活中,其精髓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