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308700000056

第56章 贸易—世界离不开中国(2)

事实上,为了保护国内某些行业的发展,适当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很有必要的。重要的是本国哪些产业应当受到保护,哪些产业不应保护,而使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为不可能所有产业都保护。在这方面幼稚产业论值得借鉴。

所谓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如我国的汽车工业就是幼稚产业,应当得到政府的保护。一般来说,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时候,如果任其自由竞争,该产业必然会亏损。如果政府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使该产业发展成熟,具有一定规模,再去面对国际竞争,就能获得利润。

在全球化经济的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任何国家都不是好事。我们一方面要拆除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学茶座】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不断传来某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消息。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不仅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土耳其、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案件涉及日用品、机电、矿产、养殖品等中国在出口方面具有优势的行业。

这样的现象在全世界非常普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是频频上演。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这使得他们能够突破发展中国的贸易壁垒,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相反,发展中国家产品往往要受到发达国家的严苛管制。

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同样面临众多贸易壁垒。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因国外贸易壁垒所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为了应对贸易摩擦减少各种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国家和出口企业都需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从国家层面来看,可以在世贸组织等多边框架下,大力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督促有关国家采取实际行动履行承诺。同时,积极推动新一轮世贸谈判,与有关国家加强双边谈判,争取使更多国家承认本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作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体,应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同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兼并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将跨境出口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贸易,有效避免贸易摩擦。

贸易补贴——美国农民生活得很滋润

【经济学故事】

2008年8月28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开了美国政府的一封来信。在信中,美国就中国农产品(如猪肉、小麦)关税、补贴和出口规则问题,向WTO提出一系列质疑。美国政府在信中的主要攻击点,是中国的生猪饲养政策。

信中称,中国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但中国生猪饲养等肉类企业似乎不必交纳此等所得税。美方要求中方解释猪肉生产和加工商是否属于“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企业”,并要求中方公布猪肉生产商和加工商2007和2008年的总收入。

2007年中国生猪存栏数因疾病等问题大幅下滑,导致市场猪肉价格飙升。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促进生猪饲养和肉类加工。美国政府在致WTO的信中指责,中国对饲养的每头母猪补贴100元人民币,是过去补贴的两倍,而此前中国对生猪饲养补贴已高达8.86亿美元。美方要求中方提供新补贴方案细节和补贴总额。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补贴最多的国家,猪八戒倒打一耙,竟然指责中国的农产品补贴,实在是强盗逻辑。

【经济学课堂】

贸易补贴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或公共机构,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本国出口企业提供现金补贴,或者提供财政上的优惠。此举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但是,贸易补贴会使外国同类企业受到不利影响,容易导致不公平竞争。

贸易补贴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贸易补贴是指从政府得到的财政补贴。间接贸易补贴一般采取放宽信贷、廉价使用能源或免费使用基础设施等方式。补贴量可以与贸易量保持某一固定比例关系,称为从量补贴;也可以与贸易值保持某一固定比例关系,称为从价补贴。

比如,贸易补贴中的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其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补贴,出口某种商品时,直接付给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间接补贴,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经济学茶座】

贸易补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利工具,并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为了国内经济发展或其他政策的需要,或者为了促进出口,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行业或产品实行补贴,这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美国是世界上贸易补贴最多的国家,尤其以农业补贴最多。对于美国的农民而言,无论在地里种什么,他们都不用担心将来卖不出去,因为在他们背后,有美国的农业补贴。美国农业补贴的形式繁多,种类各异,几乎覆盖了所有大宗农产品,每年平均每个农户能从政府那里得到1万多美元的补贴。巨额的补贴使得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美国的小麦、大豆和玉米占有率分别高达45%、34%和21%以上。

高额的农业补贴使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比如在2000年,美国对小麦的直接补贴为每吨45美元,对玉米的直接补贴为27美元。这也就意味着:美国的农民可以将每吨小麦降价45美元,每吨玉米降价27美元,降价后再与其他国的生产者竞争。这样,对于那些无力提供补贴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极为不公平,因为他们的农民无法与美国进行价格战。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农民而言,美国农民的日子过得更加舒适。

然而,一国对国内工业的补贴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对外贸易,一旦这些国内措施影响了本国与他国的经济交往,则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国际贸易中,补贴与反补贴措施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棘手、争议颇多的问题。作为国家而言,当出现这类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正视问题开始,采取有效方式积极应对,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而战。

加工贸易——不能只赚加工费

【经济学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由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发达国家纷纷投资中国,中国商品行销世界。世界一些著名的品牌,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中国商品能行销世界,得益于低廉的价格和吃苦耐劳的工人,但中国工厂能从加工这些世界名牌中得到多大利润呢?

一件美国市场里卖39.9美元的女式上衣,中国工厂只能拿到4美元的加工费,相当于1/10。一件美国商场的零售标价88美元的地球仪,中国工厂拿到订单的价格是15美元,而生产成本是12美元。美国从中国进口芭比娃娃玩具,进口价为2美元,在美国的零售价为9.99美元。在付给中国的这2美元中,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用,65美分用于进口原材料,中国工厂只获得35美分的劳务费。

中国制造并不等于中国品牌,大部分的利润都不在生产加工环节。这种生产模式,只是简单地把加工环节放在中国,设计,推广,研发,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由外国企业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环节包括研发,加工,品牌,管理等,中国所处的位置只能称为世界工厂。

【经济学课堂】

加工贸易,主要指对外加工装配、中小型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加工贸易的好处是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加工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进料加工。又叫以进养出,指用外汇购入国外的原材料、辅料,利用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力,加工成成品后,销往国外市场。

2.来料加工。指加工一方由国外另一方提供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按照双方商定的质量、规格、款式加工为成品,交给对方,自己收取加工费。有的是全部由对方提供原料,有的是一部分由对方来提供原料,一部分由加工方采用本国原料和辅料。

此外,有时对方只提出式样、规格等要求,而由加工方使用当地的原、辅料进行加工生产,这种做法常被称为来样加工。

3.装配业务。指由一方提供装配所需设备、技术和有关元件、零件,由另一方装配为成品后交货。

4.协作生产。指一方提供部分配件或主要部件,而由另一方利用本国生产的其他配件组装成一件产品出口。商标可由双方协商确定,既可用加工方的,也可用对方的。协作生产的产品一般规定由对方销售全部或一部分,也可规定由第三方销售。

【经济学茶座】

1978年,珠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加工贸易企业,此后,我国的加工贸易蓬勃发展。1981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11亿美元,占出口额的5%;到1990年,加工贸易出口254.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截止到2003年,加工贸易带来的累计贸易顺差达3942亿美元。2006年前7个月,来料加工装配、进料加工、出料加工3种贸易方式出口总额2682.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5089.02亿美元)的52.7%。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了约50%的份额,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导力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加工贸易的出现和发展恰逢其时,这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加工贸易走到今天,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实施加工贸易最早的珠三角地区,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只是跨国企业的一个加工车间,还称不上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因此无法与跨国企业讨价还价。加工贸易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收益分配问题——我方所得利润份额太少。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档次依然处于低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所获得的利润也相当低,加上近年来国内国际竞争加剧,加工企业纷纷低价竞争,使得利润越摊越薄。

另外,加工贸易对资源的消耗较大。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看,我国是资源紧缺国,多年对资源的消耗浪费,使我国的资源紧缺问题也日益严重,加工贸易带来的利润已经不足以弥补对环境的破坏。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考验下,我国的加工贸易究竟何去何从,是向内地转移,还是积极转型?近年来,一些国外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内部服务业和研发中心向外转移,我国企业可以把握机会积极介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些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领域进行加工贸易。除了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加工贸易的结构也要升级,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和信息资讯为一体的方向转型。

商品倾销——不被允许的低价销售

【经济学故事】

19世纪,英国曾对印度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1818~1836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纱增加了5200倍。1850年,英国对印度的棉纺织品输出占英国棉纺织品输出总值的65%。殖民当局规定,英国输入印度的货物只收极低税,甚至免税,印度纺织品在本国销售,却要交极高的内地税。在英国棉纺织品的冲击下,当时驰名世界的印度棉织工业急剧衰败,著名纺织业中心达卡,人口从15万减少到3~4万人。大批破产的手工业者挣扎在死亡线上。印度总督本廷克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殖民者还强迫印度农民种植棉花、黄麻、茶叶等作物,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农业附庸。

在19世纪后半期,英国对印度的原料和粮食的掠夺变本加厉。1849~1914年,原棉的输出总值从170万英镑增加到2200万英镑;黄麻的输出总值从1849年的6.8万英镑增加到1914年的860万英镑;谷物(主要是大米和小麦)的输出总值从1849年的85.8万英镑增加到1858年的380万英镑、1914年的1 930万英镑。

【经济学课堂】

倾销是指某国的制造商或出口商将某种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的贸易行为。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六条规定,如果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其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则该产品被认为是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