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3087000000002

第2章 班主任概述(2)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往往是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示和任务,充当着上传下达的“通讯员”、“传声筒”角色,因而工作往往是被动服从,按部就班,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新时期的班主任应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要根据自身优势和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开展各种富有创意而不花哨的班级活动,使班级成为一个活的、饱含创造力的生命体,从中真正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乐趣,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焕发出自身生命的活力。

六、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

过去,班主任的自我专业意识不强,工作往往以经验为主,凡事“跟着感觉走”,在做中学,在摸索中前进。随着教师专业化意识的觉醒,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特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新时期的班主任应该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心理科学,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班级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灵活多变、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

七、由时代型向未来型转换

由时代型向未来型转换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班主任必须成为学生的学校与社会、现在与未来两个不同时空的连接者。教育学生要着眼于社会、未来的要求以及个体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性,从而培养他们成为能适应变化并具有较强自主能力的人。二是班主任自己要适应未来的需要。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班主任自己就要不断学习。若不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就无法适应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要求。

(资料来源:《班主任工作》,易连云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5页)

三、班主任工作新理念

对班主任工作来讲,班级管理的知识、技能非常重要,但是,教育理念同样不可或缺。或许有些班主任不太理解,理念是个很抽象的、无形的东西,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要它何用?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做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而有害的认识。大家试想:脑袋不变,手会变吗?通常人们说,“观念决定行为”,就是这个意思。一位班主任,你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发展观,将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你的班级管理行为,从而也就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你的班级管理工作质量。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作为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学生的这种不完善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正因为学生的不成熟、不完善,才需要教育,才需要教师。

发展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解决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需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他们犯错误。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学生观。

(二)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请相信: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文中,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独特性。比如,让同样大的孩子去提水,有的孩子可能只能提五桶,有的孩子却可能提二十桶。如果你非要让只能提五桶的孩子也提二十桶,就会让他的身体受到伤害。学生不仅有身体上的差异,而且也有心智上的差异。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将人类智能分为八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有优势智能,也有劣势智能。即使是智障青年指挥家舟舟,其音乐天赋超出常人,对音乐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在个性方面,每个学生也不相同。有的开朗活泼,有的内向沉稳,有的善于交际,有的喜欢独处等等。

班主任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赏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赏识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赏识的目光下,孩子们感到自己在集体里不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因此抬起头、挺起胸,对自己充满信心。赏识,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赏识力量的促动下,孩子们把“让同学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赏识,会促使孩子自我完善,在赏识他人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看到他人的长处,从而信任他人,欣赏他人,相互间多了钦佩、学习,少了反感、嫉妒,在互敬互励中不断地吸收他人之长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相关链接】

大白纸和小黑点

有一位哲学家,在一张大的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然后拿着白纸向台下展示,问大家看见了什么。大家一致回答:看见了一个小黑点。又问还看见了什么,大家都摇了摇头。哲学家说,你们应该看见的是有一个小黑点的大白纸!为什么对这么大的白纸视而不见,而偏偏看清了小黑点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教师深思,学生有许多优秀品质我们没有发现,而往往盯住一个缺点大做文章。

(三)学会尊重,凡事与学生“商量着办”

凡事与学生商量,是尊重学生的意愿,是民主的体现。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能让学生对做出的决定自觉遵守。

班主任鲍老师所带班的学生家长都很有钱,学生们在家被宠坏了,因此养成了乱花钱、好吃零食的坏习惯。这个坏习惯也被他们带到了学校,学生之间还出现了攀比的现象,而且一天下来,废弃的果壳、包装盒使教室看起来像个垃圾场。怎样让学生改掉这个坏习惯呢?鲍老师用摄像机把班里脏乱差的状况录下,又录下其他班整洁的环境,然后放给学生看,看完后问道:“我们班和别的班有何不同?”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受触动。鲍老师接着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们舒服吗?这样的环境,别班的同学会瞧得起我们吗?如果不舒服,那我们该怎么办?”“不许在班上吃零食!”学生们纷纷说。“赞成这个提议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全班都赞成。鲍老师又问:“假如有人忍不住带零食来吃了,怎么办?”有个同学提议:“那罚他给班上每个同学和老师买一份这样的零食!”经表决绝大部分同学赞同,鲍老师宣布从即日起实行。半个月后,有学生汇报说班长在班上吃零食了。鲍老师一调查,果然如此。班长向老师求情,“我错了,原谅我这一次吧!”鲍老师说:“这个规定是大家定的,我说了不算,问大家吧。”班长问大家,全班同学商量后决定执行规定。班长只好给每个同学和老师买了一袋虾条。从此,再也没有人在班上吃零食了!

试想,如果没有商量,靠命令能有这样的效果吗?商量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那么,怎样和学生商量呢?

首先,班主任要放下架子,不要高高在上,如果以领导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那样就不会有真正的商量,学生怕了,哪儿还敢说话?

其次,“怡吾声,柔吾色。”即和颜悦色,放低你的声音,不要让学生觉得你在说教。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说:“我想在班上组织一个互相关心的活动,你们觉得怎么样?”“做家务可以体现我们的孝心,请大家回去每天做一件家务事,好不好啊?”

此外,要避免对学生无礼的命令。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学生把车子停在了不该停的地方,因而挡住了别人的通道。老师冲进教室很不客气地问:“是谁的车子挡住了通道?”等汽车主人回答之后,这位教师厉声说道:“马上把车子移开,否则我叫人把车拖走。”这个学生是犯了错,车子是不该停在那里。但是,从那天开始不止那个学生对老师心存不满,甚至别的学生也常常故意捣蛋,使那位老师不好过。如果这位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一事情,结果会如何?他可以好好地问:“谁的车挡住了通道?”然后建议这位学生移开车,以方便别人进出,相信这个学生会乐意这么做,这样也不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换种方式,效果一定不同!

(四)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面教育

坚持正面教育是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可以称为“积极对待的原则”。“正面”含有“尊重、信任、肯定、理解、体谅、宽容、期待、帮助、激励”等多方面的积极意思。

正面教育原则适用于以下两种时刻:一是普遍对待的时刻。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平时开展工作的时候,始终坚持对全体学生实行积极引导的策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都有健康成长、健全发展的能力,教师主要是扮演好一个积极的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二是特殊对待的时刻,就是当学生的成长、发展发生偏差、出现问题的时候,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积极对待的原则,相信“出问题”也是学生的不幸,不是学生主观所愿;相信出问题的学生有能力在别人的帮助下自己教育好自己,教师主要是扮演好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正面教育原则用于特殊对待的时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最能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的。

(五)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快乐与知识都重要

很多老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早到晚守着学生,心想“我这么辛辛苦苦为了谁?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苦练苦学”。在一些地方甚至津津乐道“三苦”精神——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陪(陪读)。所以,一些老师是没有“儿童幸福”这个概念的。

人的幸福不光是“有吃有穿”。上世纪60、70年代的儿童,远没有今天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但他们玩到了,他们上树捉鸟,下河抓蟹,上山砍柴,下水嬉戏……到今天还可以回味那份快乐和幸福。而现在的学生,作业成堆,补课补得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尤其是即将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常常是伏案到深夜,清早又是全家最早出门的,累得他们甚至没有“玩”的欲望,常常“只想好好睡一觉”。上海的一项调查说:20%的少年儿童感到几乎没有玩的时间,80%的学生每天玩的时间不足1小时。近60%的学生每天睡眠在8小时以下,其中13%仅为6~7小时,甚至还有8%的学生每天在6小时以下,一个个都是“特困生”——人困马乏。被调查的孩子最想讨的“三大权利”是:玩、睡觉、自主阅读。

我们习惯于认为儿童的价值在未来,因而对儿童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主要指向未来。而对人类现代教育发生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影响的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联合国也有一句歌词说:“儿童,你的名字不是明天。”试想,没有“童年”的感性、直觉、经验、行为、习惯、兴趣、本能和能力的充分发育,会有将来的知识、理性、智慧、思想、信念、观点、主张、抱负、意志的高度发达吗?没有童年的幸福,会有将来的快乐?

有一则报道——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整天愁眉苦脸,精神涣散,学习成绩不佳。没想到,专家开出的“药方”竟是:让孩子每天放学后痛痛快快玩上一个小时。结果这“方子”真管用:不出一个月,这孩子脸上不但有了笑容,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

儿童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真正的教育即是儿童自身的本能、兴趣和能力的生长过程;教育的价值和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达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的方法达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