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礼仪修养
30896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传统。春秋末期孔子就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仪,就不能立身于社会。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睟风·相鼠》中也这样写道:“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思是说,看那老鼠还披着一张皮呢,人怎么能没有礼仪?人如果不讲礼仪,不赶快去死还等什么!可见,一个人不能不懂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一个人道德水准、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

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礼仪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摒弃那些不合身份的穿戴,不拘小节的言行,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才能教育和影响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的社会公德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

礼仪分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部分。

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友善、得体的气度与风范。礼貌体现着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的体现。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问候、祝愿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如鞠躬、握手、拥抱、献花等。礼节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等。仪表不只是外表的修饰,而且是一个人精神面貌、内在素质的表现。

仪式是指在较大或较郑重场合举行的程序化、规范化的活动。其包括在礼遇规格、礼宾秩序等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规则。

总之,礼仪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

(第二节)礼仪的特征

学习与运用礼仪,有必要了解它的一些主要特征。这样做,有助于深化对礼仪的认识,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礼仪实践服务。

一、规范性

礼仪是一种规范。礼仪规范的形成,是对人们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礼仪关系的概括和反映。这就是说,一方面,礼仪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人们在长期反复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通过某种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方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这种社会要求和生活实践的认识,通过一定社会的思想家们把这种要求和认识集中概括出来,见之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使其形成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不断支配或控制人们的交往行为。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按照这种准则去行动,那就是符合礼仪要求的;在行动中违反这种准则,就是失礼的,所以,规范性是礼仪的一个极重要的特性。

二、继承性

礼仪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它能够世代相传继承下来。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向来以“知书识礼”作为自己的传统美德,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所说的礼仪的历史继承性,不是把过去的陈规旧俗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下来,并以此规范今天人们的行为,而是要在其世代相传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传统礼仪,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发生了变异,有的保存下来,融入了现代礼仪之中,成为今天人们处世行事的规矩和习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礼仪规范,是对以往人类文明行为准则中积极和进步因素的继承和发展,它表现为人们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

三、地域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与习俗存在差异,各地区、各民族的礼仪因而也就存在各自的特色,具有民族地域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生息地域、经济活动方式、风俗文化和心理素质,所以也便有体现本民族心理、文化和习惯的礼仪。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和社会风尚。

比如出国访问,外国友人喜欢送小礼物。如果带有包装的话,一定要当面打开来看,这是规范的做法,是表示重视、表示喜欢;要是不当面打开看的话,会被视为对对方的侮辱。然而,在我们中国,却要在客人走后才能打开人家赠送的礼物,如果当客人面打开,便是不懂礼貌的。这便是礼仪的民族地域性。

拥抱亲吻在西方是一个普遍的友好礼节,然而在中国,如有男女当街亲吻,人们便为之侧目,认为有伤风化。

我们喜欢象征大吉大利、兴旺发达的红花,在新人成婚时,也以红色鲜花相赠,但在西方人眼中,白色鲜花象征纯洁无瑕,将它送给新人,才合适。如果要给中国新人送白色鲜花,那被认为不吉利。

由于礼仪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所以“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和“入境问禁”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涉外工作中,要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礼仪规范和禁忌,这对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商品流通和取得外交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礼仪文化传统。在礼仪问题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洋化都是错误的。

四、时代性

礼仪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同时,也有发展,有变化,因而礼仪具有时代性。

礼仪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自身发展进化,使礼仪不断完善进步,礼仪总是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礼仪必须不断发展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比如,古代有三跪九磕之礼,现在就不用了。第二,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也使礼仪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中,东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种因素相互渗透,使我国的礼仪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新的内容,体现时代变化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礼仪改革。礼仪改革总的趋势是使礼仪活动更加文明、简洁、实用。

学习与运用礼仪,最忌讳生吞活剥,墨守古法,唯旧唯古,食古不化,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古代的某些礼仪规范在今天就不一定适合,如封建社会中三叩九拜之类的礼节在今天就显得十分滑稽。2004年6月14日,原阳县蒋庄乡堤东学校一起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被披露,该校二年级代课老师杜保岑,长期以来上课如同古代皇帝上朝。杜老师一上课就喊:“上朝!”学生们就要跪在地上喊:“吾皇万岁万万岁!”杜老师说:“平身。”学生们还要说:“谢皇上。”这样才能回到座位上上课。

“这个老师肯定是神经病!这哪是一个人民教师干的事情?”在堤东村,不少学生家长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个老师用如同古代皇帝上朝的礼仪形式来上课,既荒诞可笑又无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五、差别性

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运用要受到时间、地点、环境的约束。同一礼仪在施行时会因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是礼仪差别性的特点。

同样的礼节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阶层的人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同样是握手,男女之间力度就应不同,朋友之间亦应有差别;同样是打招呼,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也不同。正因为礼仪有这样一些差别,就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礼仪知识,以便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熟练运用礼仪规范展示自己的风采,促进社交活动的成功。

六、可操作性

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一大特征。礼仪既有总体上的原则、规范,又在具体的细节上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具体地对原则、规范加以贯彻,能够使其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交际实践,并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

(第三节)礼仪的原则

礼仪的基本原则有:

一、遵守的原则

在交际应酬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行举止。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

二、尊重的原则

尊重包含自尊和尊敬他人,以尊敬他人为主。自尊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要自强不息,注意自身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而尊敬他人就是要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在与人交往时,要使用礼貌语言,遵循行为规范。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关系。

三、真诚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信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四、适度的原则

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例如与人交往时,要彬彬有礼,但不能低三下四,应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第四节)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加强礼仪教育,对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塑造良好形象,扩大社会交往,促进事业成功,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自身素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这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对礼仪的运用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在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讲究礼仪的佳话,如“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选,孔融却选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做儿童礼仪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再请看下例故事:

有一批应届毕业生22个人,实习时被导师带到北京的国家某部委实验室里参观。全体学生坐在会议室里等待部长的到来。这时有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了句:“有绿茶吗?天太热了。”秘书回答说:“抱歉,刚刚用完了。”林晖看着有点别扭,心里嘀咕:“人家给你倒水还挑三拣四。”轮到他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虽然这是很普通的客气话,却是她今天唯一听到的一句。

门开了,部长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林晖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由于不齐,越发显得零乱起来。部长挥了挥手:“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我亲自来给大家讲一些有关情况。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王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部里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纪念。”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手递过来的手册。部长脸色越来越难看,来到林晖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就在这时,林晖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接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部长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林晖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林晖照实作答,部长微笑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景,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毕业分配表上,林晖的去向栏里赫然写着国家某部委实验室。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林晖的学习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尚属稚嫩的脸,笑道:“是人家点名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是完全一样的,你们的成绩甚至比林晖还要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由此可见,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二、完善个人形象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更充分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这种礼仪美化形象的功能,任何人都难以否定。

《林肯传》中有这样一件事:一天,林肯总统与一位南方的绅士乘坐马车外出,途遇一老年黑人深深地向他鞠躬。林肯点头微笑并摘帽还礼。同行的绅士问道:“为什么你要向黑鬼摘帽?”林肯回答说:“因为我不愿意在礼貌上不如任何人。”

可见,林肯深受美国人民的热爱是有其原因的。1982年美国举行民意测验,要求人们在美国历届的40位总统中挑选一位“最佳总统”时,名列前茅的就是林肯。

请看这么一则故事:

一位先生要雇一个没带任何介绍信的小伙子到他的办公室做事,先生的朋友挺奇怪。先生说:“其实,他带来了不止一封介绍信。你看,他在进门前先蹭掉脚上的泥土,进门后又脱帽,随手关上了门,这说明他很懂礼貌,做事很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这表明他心地善良,知道体贴别人;那本书是我故意放在地上的,所有的应试者都不屑一顾,只有他俯身捡起,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很整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谈吐温文尔雅,思维十分敏捷。难道你不认为这些小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

这个小伙子所以征服了这位先生,就是因为他在对一系列的生活中的礼仪所展示的个人的良好形象。如果你是一个谦恭有礼,非常注意礼仪准则的人,就会给人留下积极而美好的印象。

三、改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