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3092400000008

第8章 初涉影坛

你有所求,才能有所得。如果这个世界与我难以相处,那就必须改变这个世界。

--卓别林

(一)

洛杉矶被称为天使之城,那里位于美国西海岸,阳光普照、温暖宜人,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景致风光自然天成,吸引着众多的电影导演和制片厂。这里是绝佳的天然拍摄场,他们不用设计布景就能直接拍摄影片。

许多制片厂刚刚从纽约迁居到那里,因而,当充满抱负的卓别林来到位于洛杉矶郊区的启斯东电影制片公司时,他简直被吓了一跳:制片厂坐落在一堆木材和被抛弃的废铜烂铁旁边,占地虽然不小,但房子却是破破烂烂的。他甚至有点不相信自己手里的地址,在外头晃了两天都没有进去。直到第三天,负责人麦克·孙纳特打来了电话,卓别林才撞着胆子走进了制片厂里面。

与外头相比,制片厂里的情景可好多了:柔和的光线均匀地布在整个场地上。日光从宽阔的白色亚麻布上折射下来,几组演员就在这样柔和的光线下赶拍电影。

孙纳特先生热情地招呼卓别林,还给他介绍了几位演员。自我介绍之后,卓别林便将目光移到了拍摄上:

在一个场地上,玛蓓尔·瑙尔芒正在乒乒乓乓地捶门,一面还叫喊着:

“让我进来呀!”

接着,摄影机停下了,一场戏拍完了。

“原来影片是这样零七八碎地进行拍摄的。”卓别林恍然大悟。

卓别林要去接替的是一位叫福特·斯特林的演员,他要脱离启斯东公司,和环球公司搭班子。来的第一天,卓别林便看出他非常受欢迎,所有的人都围着这位演员的场地看,对他热情地微笑。

孙纳特先生将卓别林拉到一旁,向他解释电影的拍摄手法:

“我们没电影剧本--想到了什么笑料,就随着故事的自然发展演下去,最后形成一个追赶打闹的场面,这就是我们喜剧主要的结构。”

这个方法对于擅长舞台剧表演的卓别林来说显然是小菜一碟,但对喜剧的深刻理解使他明白这只是表面肤浅的笑料而已。他个人并不赞成这样追赶打闹的闹剧方式,因为这会埋没演员的个性。虽然他对电影这一行知之甚少,但是,多年的演艺生涯让他深知:没有任何东西比个性更为重要。

他把这些意见放在心里,决心自己亲自拍摄时再加以纠正。就这样,卓别林跟着孙纳特先生走过各个场地,看每个班子的拍摄方法。经过几天的观察,他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似乎所有的班子都在模仿福特·斯特林的方式。虽然福特的话很招笑,但一拍成默片就没那么可笑了。而且,自己与福特的表演风格也不同,他想尝试一下自己的表演风格。但孙纳特先生并不着急,让他再观察几天。

在跟孙纳特和他的朋友吃饭时,有个所谓的文学家居然当面问孙纳特:

“这个英国佬开始拍片了吗?”

这让卓别林心里很不舒服。

(二)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孙纳特出去拍外景,玛蓓尔·瑙尔芒和福特·斯特林的班子也都跟着去了,电影制片厂里没剩下几个人。

仅次于孙纳特的启斯东总导演亨利·莱尔曼先生准备拍一部新片子,要卓别林在里面扮一个新闻记者。莱尔曼在这里德高望重,而且还导演了几部机械性的喜剧片很成功,因此,他不需要演员懂太多,只要按自己的要求做就可以了。

但急于表现的卓别林并不知道这一点儿,他看到要开拍了,导演还在想笑料,就热心地给导演出点子。实拍的时候,他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加进了很多俏皮的噱头。

片子顺利完成,但当卓别林看到成品时,却吃了一惊:所有他自己设计的招笑的地方都被剪接掉了。

卓别林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直到几年后,卓别林也当了导演,亨利·莱尔曼才告诉他: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你懂得实在是太多了。”

第二天,孙纳特拍完外景回来了。他需要一个笑料,就转身对卓别林说:

“你就扮上一个丑角吧,什么样儿的都行。”

卓别林随即去化妆间准备,他穿了一条肥裤子和一双大皮鞋,戴了一顶圆礼帽,又拿了一根手杖。他想:要每一件东西看上去都显得不合适:裤子是鼓鼓囊囊的,上衣是紧紧的,礼帽刚好能扣住头,鞋子是最大码的。至于年龄,要老一点儿,所以他又贴了一撮小胡子。准备停当后,他就出场了。

他双腿外撇着,大摇大摆地走到孙纳特面前。他挥动手杖,耸耸肩,笑料和俏头就在脑海中一个个地出现了。

孙纳特是一个富有热情的看客,他看了卓别林的装束后,咯咯地笑个不停,这给了卓别林更大的勇气,他开始解释这个人物的个性:

“你瞧,这个家伙的个性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他感到孤单,永远想过浪漫的生活,做冒险的事情;他指望你会把他当作是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家,一个公爵,一个玩马球的。然而,他只会拾拾香烟头,或抢孩子的糖果。当然,如果看准了机会,他也会对着太太小姐的屁股踢上一脚--但只有在非常愤怒的时候他才会那样!”

演了十几分钟之后,孙纳特止住了笑声,说:

“很好,这就上场吧,看你在场地上能玩点儿什么出来。”

卓别林在摄影机前尽情地俏皮,将脑海中的噱头一个个地表演出来,在场的所有人都笑开了,就连在另一个场地拍摄的福特·斯特林也勾过了别人的肩头向这边看过来。

影片很快拍好了,孙纳特先生也采纳了卓别林的建议,打破了当时的惯例,让那个镜头映足75英尺。这一次的扮相也让卓别林受到这个人物的感染,并下定决心,此后不管再演什么戏,都要穿上这身衣服。

(三)

卓别林虽然得到了孙纳特先生的认可,但别的导演并不买账,尤其是莱尔曼。因为孙纳特对卓别林的器重,莱尔曼并不与卓别林发生正面冲突,而都自己离开了这间公司,去搭斯特林的班子,这最后的两周拍摄只是为了酬谢孙纳特。

因此,尽管卓别林依然提他的意见,莱尔曼也照样笑嘻嘻地听着,但一条也不采纳,或者任其表演,到最后成片时都剪得光光的。

卓别林很生气,他对莱尔曼说:

“幽默总是幽默,不分场合,无论是在剧院还是在电影里。”

但是,这个导演只是不置可否地笑笑,另一个导演也是如此,要么就推托说:

“我们没有时间,我们没有时间。”

接下来就不让卓别林做更细腻的动作了。

可卓别林只想把电影拍好,他生气地对导演说:

“我不想单单是被你们追来赶去,最后从电车上摔下来,我不能就这个样子每周拿150美元。”

但是,演员并没有话语权,别人也不会站在这个新来的英国喜剧演员一边。

这让卓别林意识到:他必须自己做导演才能摆脱这个局面。于是,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和钻研,一有机会就去学制片艺术,在洗印间和剪接室里跑出跑进,学习如何剪接片子。

他在观看了那部由自己参演的孙纳特先生的片子《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之后,发现观众对他的逗笑的认可,更加坚定了自己能独立创作的信心。

这期间,他先后拍了大约5部影片,尽管很多镜头都在剪接室里被无情地删剪了,但在了解了剪接技术之后,卓别林开始把逗笑的动作和俏头的噱头安排在出场和进场的时候,这些东西是很难全部剪掉的。这样,尽管受到了压制,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机智,卓别林仍然在最初参演的5部片子中留下了卓氏风格的镜头。

卓别林一心想自编自导自己的喜剧片,并与孙纳特谈过这个计划。但其他导演对卓别林的投诉已让孙纳特不胜其烦,他对卓别林说:

“只要能照着我们的话去做,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他还叫卓别林去听从新导演玛蓓尔·瑙尔芒的指挥。玛蓓尔长相甜美可爱,但她十分欠缺经验。在拍摄的第一天,争吵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是在洛杉矶郊区拍摄的外景,有一个镜头是玛蓓尔要卓别林拿着水管在公路上浇水,坏人的车在路面上滑了过去。

卓别林觉得这样演简直平淡极了,因此建议自己先站在水管上,水放不出来,然后他俯身向筒口看,但不自觉地脚离开了皮带,水就直喷射到了自己脸上。

这个镜头被后世的很多导演借鉴,但是,当时这个十分好笑的提议却被这位年轻的姑娘无情地打断了:

“咱们没时间啦!咱们没时间啦!照着我的话演吧。”

这句话让卓别林十分生气,尤其是出自这位乖巧可爱的姑娘之口。他气愤地说:

“对不起,瑙尔芒小姐,我不能照着你的话做。我不相信你有资格指导我。”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卓别林实在无法容忍了,他坐在人行道边不肯继续演下去。

玛蓓尔不曾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她一时间束手无策,派副导演过去询问。卓别林义正言辞地说:

“对不起,我根本看不出这么演有多么有趣。但是,如果你允许我在笑料方面出一点儿主意的话……”

作为导演,玛蓓尔不允许演员忤逆她的意思,拍摄就这样不欢而散。

到卓别林卸妆时,孙纳特冲进了化装室,愤怒地质问他: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为什么要这样?”

卓别林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影片缺少笑料,并说:

“我来这儿以前,同样是混饭吃,如果你要辞我的工,那么就请辞吧。但是,我是工作认真的,我和你同样心急,想要拍一部好影片。”

孙纳特气急败坏地走了,没再说一句话。

卓别林料到了自己的命运,没有一个演员敢这样公开与导演抗衡,他等着解约的通知,并且安慰自己说:

“我的腰包里已经有了1500美元,除去回英国的路费,还有多余的哩。”

尽管他已经开始喜欢上了这项事业,但是,他仍然不得不矛盾而神伤地选择离开。

(四)

第二天,卓别林来到了制片厂,照例是早晨8点钟有一次排演,他没有去化装,只是坐在那里等待,想着必然会等来的解约通知。

出乎意料,快到8点的时候,孙纳特向门里探进头来,温和地说:

“查理,我有几句话要和你谈一谈,咱们到玛蓓尔的化装室里去吧。”

卓别林有些不敢相信,就在昨天晚上还对他大发雷霆的孙纳特先生居然跟他道歉,并且说玛蓓尔小姐缺乏经验,希望他能宽宏大量,勉为其难地继续与她合作下去。

这样的态度让卓别林始料未及,他立即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作为导演,她的确太年轻了点儿。如果你让我自个儿导演,你就不会再有这些麻烦了。”

卓别林还许诺说,如果拍出来的片子不能上映,自己获得的1500美元报酬全部还给公司。

“你有电影故事吗?”孙纳特问卓别林。

“当然有,要多少就有多少。”卓别林自信满满地说。

“那好吧。”孙纳特说,“和玛蓓尔拍完了这部影片,我另作安排吧。”

就这样,孙纳特答应了卓别林的要求。

这次与玛蓓尔的拍片十分顺利,她甚至跑来向卓别林讨主意。事情的大逆转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卓别林也大惑不解,似乎好运一下子又降临了。

直到几个月之后,他才明白事情的原委:在当天,孙纳特已经打定主意在那个星期结束时解雇卓别林,但就在第二天早晨,孙纳特收到了纽约办事处发来的电报,催他赶快多拍几部卓别林的影片,因为卓别林的影片在纽约卖得太好了。

启斯东电影公司发行的影片平均能卖出20个拷贝。如果是印到30个拷贝,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成功的了。而卓别林主演的第四部影片,已经印到了45个拷贝,而且要求添印的订货单还在增加。这个商机让孙纳特不得不对卓别林变得和气起来了。

虽然卓别林信誓旦旦地要做导演,但在刚导演第一部影片时,他并不那么有把握,甚至还有点心慌。这部片子名叫《遇雨》,并不是一部轰动全国的影片,但它的确很招笑,而且也很能卖座。

孙纳特从试片房里出来时问卓别林:

“怎么,你准备开始拍下一部了吗?”

这句话让卓别林自信满满。从那以后,卓别林每拍好一部影片,都会得到25元的额外的津贴。他和孙纳特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卓别林还给孙纳特出了不少新奇的点子。

渐渐地,启斯东电影公司逐渐有了名气。当片头再出现公司的名称时,观众就会发出骚动和兴奋的声响。而卓别林还没开始表演,一看到他的身影,观众就已经开始笑了。这让卓别林十分得意。他甚至想:

“如果能够这样生活一辈子,我也可以心满意足了。”

此时,他的收入是每星期2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