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3092600000005

第5章 十年漫游(2)

这次漫游,杜甫还到过金陵(今江苏南京)。杜甫是怀着一种期盼的心情踏上金陵这块土地的,在古迹众多的金陵城中呼吸着新鲜的南国情味。当然,最令他快意的,是能够在淮河附近的瓦棺寺游览,因为那里完好地保存着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绘的佛菩萨维摩诘的壁画。

这幅壁画十分生动神妙,在引发杜甫如饥似渴的审美快感之后,也引发了他无法追随顾恺之的深切遗憾。这一次观画,在杜甫精神上引起的震动非语言所能形容。它再一次向杜甫打开了一个诗歌之外的审美世界,发掘了他更加广泛的兴趣和更加多面的美感能力。

27年之后,当杜甫的一位许姓同僚(当年与他一起观画的友人)回故乡金陵去探亲时,杜甫还向他提起年轻时所见到的那幅画,称自己念念不忘那幅画上的无限神妙。

可想而知,童年时期观看公孙大娘天下第一的剑器舞,少年时期欣赏李龟年那享誉天下的歌唱,青年时期接触到顾恺之那第一流的绘画佳作,这些从古到今不同艺术样式的最杰出形态,在给予杜甫最深刻、最动人的艺术感受的同时,也会触动他那灵性的根苗,使他的诗歌艺术达到成熟,而他的思想也逐渐向着更加深邃的空间延伸。

告别金陵后,杜甫又继续向东而去,经镇江、常州、无锡,来到了曾经是吴越都城的古老的姑苏(今江苏苏州)。这块由吴王阖闾、夫差经营过的土地,为美人西施的木屐踏破的土地,有着太多的浪漫传说和历史遗迹。对喜爱幻想的诗人来说,这里简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这次畅意的吴越之游长达三四年之久。途中那卓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大地开阔了杜甫的视野,充实了他的审美仓储,也引发了他更多的诗性。

开元二十三年(735),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杜甫才结束此次江南游历,乘船回到故乡巩县。这一年他24岁。

此后,杜甫再也没有重到江南,但后来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经常思念吴越的“胜事”,并也有过到江淮一带居住的打算。最明显的,就是他在夔州时送给一个胡商的诗中写到: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解闷十二首之二》

(三)

从理论上来说,古代科举考试的大门是向所有读书人敞开着的,但实际并非如此。唐代时期的科举考试在环节上有很多弊端,比如不把考卷上的姓名隐去,使主考官在阅卷和录取时容易作弊。

而“通榜”的做法更容易产生弊端。“通榜”是唐代科举中公开采用的一种辅助性做法,即在考试之前,主考官就在社会上了解考生的声望才德,制成“榜帖”。榜帖就是名单,以供录取时参考。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进行这种活动,叫做“通榜帖”,简称“通榜”。

在通榜过程中,达官贵族、社会名流的评价对主考官录取与否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时考试还未进行,主考官们就已经根据榜帖内定了录取名单和排名次序。

这种风气的存在,也使得考生们在考前就要接触一些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因此,在考试之前,考生们往往也要多方奔走,结交主考或权贵,投献自己比较得意的诗文,以求得到推荐。

但是,杜甫似乎没有得到任何达官贵人的推荐。他自己则满怀信心,认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轻松取得进士。

这次考试与往常不一样,没在长安进行,而是改在了洛阳进行。因为那几年长安的雨水太多,唐玄宗住不惯,便带着文武百官迁居洛阳。杜甫虽然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考试,但在被录取的27名进士中,他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杜甫的文章写得虽好,但却偏偏不合主考官的胃口,结果他落榜了。

对于这次落榜,杜甫并不太在意。他还年轻,才华和学问还能继续长进,况且无拘无束的漫游生活那么有吸引力。因此,进士落第对那时的杜甫来说并不算什么打击。

在洛阳逗留不久,杜甫便再次启程,开始他的第二次漫游。后来,他曾用两句诗形容了他这一次漫游的情形: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

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春天,杜甫从洛阳乘船出发,来到河北邯郸,在这里游览了战国时期提倡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修筑的丛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

冬天,他又来到青州(今山东益都)的青丘。这里是春秋时期齐景公狩猎的地方,杜甫与游伴苏预一起在这里打猎游玩。苏预就是苏源明,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自幼父母双亡,在山东一带流落,后来与杜甫成了朋友。

后来,杜甫还到了兖州。那时,他的父亲杜闲正任兖州司马,他去看望了父亲。在这里,他还登上了兖州城的南楼,纵目望去,只见浮云笼罩着广阔的原野,远方是他向往的泰山和渤海,还有秦始皇在峄山(今山东邹县)留下的石碑,汉代鲁共王在曲阜建筑的鲁灵光殿等,都是杜甫想游览一番的。

在25岁左右,杜甫终于实现了登上泰山的愿望,并写下了气魄雄伟的《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写得意境开阔,气势宏伟,语言精辟,富有哲理,不仅展现了诗人远大的胸襟抱负,也让我们看到了他那诗歌创作的雄厚实力。

(四)

在《望岳》一诗中,杜甫描绘了泰山郁郁苍苍的山色,随着山势一直延伸,无边无际,辽阔的齐鲁大地似乎也无法容纳。泰山的景色如此雄奇,仿佛大自然将所有的灵秀神奇都聚集在它的身上。

高峻摩天的山峰遮断了阳光,好像把山南山北分成了两个明暗的世界。层峦叠嶂的云气在山峰周围伸展翻滚,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激荡。极目远望,旷远空阔的蓝天之中,只看见一两只飞鸟。

泰然虽然高峻,但一定要登上顶峰。站在顶峰远眺,四周的群山都显得那么矮小。那时,就会领略到孔子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伟大胸怀和高远境界了。

杜甫登高远眺,站在日观峰上极目远望,本该豪情万丈,但他却渐渐失去了“一览众山小”的豪兴。因为他发现,泰山一带的农村开始凋敝。由于开元后期唐玄宗不断在边境地区发动战争,男劳动力都被征调到边疆,农田变得荒芜了。尽管国家尚称富裕,但频繁的征兵和征税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危机的暗流已经产生。

青年时代的杜甫就细心观察到了开元繁荣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此时这还只是杜甫一时的印象,并没有让他对整个社会的深入看法,因此青年时代的杜甫依然充满了豪情壮志。

这期间,杜甫又写了充满豪迈气概、富有阳刚之气的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画鹰》。其中,《房兵曹胡马》中写道:

胡马大宛名,锋棱骨瘦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大宛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出产良马,以汗血宝马最为著名。房兵曹的胡马就是这样的一匹好马,长得精悍有力,遒劲的瘦骨就像刀棱一样锋利;双耳尖尖,如削过的竹片一样尖锐挺拔;奔跑起来,日行千里,有如疾风贯入四蹄;所向之处,瞬间就到,再辽阔遥远的路程也不会觉得远。骑上这样的骏马,真正可以靠它临危脱险,驰骋沙场,征战万里。

杜甫对凡俗平庸的“俗物”极为轻视,他向往的是勇敢向前、奋发向上、快意豪放的英雄生活。这个时期杜甫的远大抱负和英雄主义精神,在《房兵曹胡马》和《画鹰》两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段时间里,杜甫还与一些隐士、僧人等有所来往,并与他们成为很不错的朋友。现在在与长辈交往时,他也显得更加谦虚,常常称他们为“长者”,而没有了少年时期滋生在心里的孤傲。

开元二十八年(740)左右,杜甫结识了父亲属下小县的一位许姓主簿。在一番来往后,他们又一起到济宁游览了南池。

这时恰逢初秋,处于城市边缘的南池水色清冽,菱角累累;树上乱蝉嘶叫,水边蒲叶渐老。划着小船游荡在池面上,八月清晨的露珠带来了微微的凉意,竟然令人有几分思念家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