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多难兴邦
310300000013

第13章 阵痛之下迎来思想的“分娩” (2)

戊戌变法失败后,如何救亡的问题就成了所有爱国人士最紧迫的问题,梁启超提出了新民思想,即“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主张”,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造中国的国民性,让进取、坚毅、尚武之理想国民即“新民”成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生力军。此外,他还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希望“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人则在论著中尖锐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造成“民尽财亡”的根源,也抨击了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无耻卖国的罪恶行径,进而指出中华奋起的途径就是“革命”,以革命去旧俗,以革命赢得中国之独立,并且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民权思想,高喊出“中华共和万岁”的口号。

当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并有不少革命团体成立的时候,孙中山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革命政党。1905年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单就民族思想而言,孙中山并不是单纯地驱逐满洲人,他说:“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实际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经逐渐融合了梁启超等人改良民族主义中的民族平等思想,接受了“合族”的主张和“中华民族”的概念。他的民族主义诉求迎合了全民心态,这也是国民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要原因。

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尚明轩先生指出:“三民主义就是针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的革命主张,这三个问题是民族独立的问题、政治民主共和的问题以及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这个主张不仅提出了中国往何处去,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甚至第一次提出,中国应该推翻封建王朝,走民主共和的道路……正因为如此,三民主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武装了人民的思想,成为当时革命党人共同的战斗口号,成为当时能够包含所有的抗击封建王朝力量的鲜明旗帜。这改变了当时革命的现状和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一方面积极批判改良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发动一系列的反清武装起义。从1907年5月发起潮州黄冈起义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四年间,孙中山共领导了大大小小的十次起义,但先后都以失败告终。革命先烈以血肉铺就了革命的道路。这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4时,由120多位热血青年组成的敢死队在黄兴的领导下,突然向两广总督发起攻击,用昔日握笔杆的手操起了枪支和弹药,其奋勇当先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久经沙场的勇士,打得守卫总督衙门的清军节节败退。主帅黄兴右手失两指,血满衣襟,仍继续战斗。但因此后起义队伍遭遇大批清军援兵,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此次起义共牺牲同盟会成员100多名,其中72具烈士的遗骨被葬于广州东郊的黄花岗。孙中山曾悲痛地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但是它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革命党人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使清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它又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革命志士,有力地促进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1911年10月12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已有14个省举旗独立。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也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清王朝的统治四面楚歌,濒临瓦解。同年年底,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的出现。列宁对此曾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他还盛赞辛亥革命是“亚洲的觉醒”。

在南京建立的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法令,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观念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场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彻底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但是这场革命并非没有缺陷,它没有使中国摆脱各种不平等条约,条约加诸在中国人身上的耻辱依然存在,它也没有把土地重新还给普通百姓。如此说来,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仍然存在,这也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最后,辛亥革命的成果毁于西方殖民帝国的走狗袁世凯手中。

但是,辛亥革命结束了数千年的帝王制度。无论是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角度来看,还是从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包括辛亥志士的革命精神和现代化理想,包括他们为此作出的努力和尝试,当然还包括一系列深刻的教训。尽管共和体制的国家并未落实,中国的内忧外患依然重重,但却没有亡国或分崩离析,这与辛亥革命提出的“民族主义”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一思想将民族的界限淡化,而将国家的观念强化于人们的内心,各个民族都为了反抗殖民者侵略而团结起来。这一思想也间接导致中国在以后的革命中,常采用“统一战线式”的合作来抵抗外敌入侵。

向凡尔赛宫说“再见”,向圣彼得堡说“你好”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1624年,路易十三在凡尔赛树林中建造了这座狩猎宫。1661年,路易十四突发奇想,聘用了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将这里精心设计成豪华的王宫。整座凡尔赛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这样一座彰显皇权的宫殿从被人们重视到痛恨,从痛恨到重新审视,最后,在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成了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雄伟的凡尔赛宫承载了法国辉煌的历史,在那里,却也留下了中国人的无尽遗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曾组织了20万劳工去欧洲西线帮助协约国。所以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到法国巴黎参加和会,这场会议就在凡尔赛宫举行。但是,中国并没有以战胜国的姿态夺回被德国侵占的殖民地,反而遭遇与战败国一样惨痛的宰割。会议决定,日本从德国手中抢占的中国山东的权益不予归还。1919年5月3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北京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所在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冲破军警官吏的阻挠涌向天安门集会,他们挥舞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旗帜,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要求惩办内阁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等人。学生们向各国使馆区所在的东交民巷进发,在遭到外国巡捕蛮横的阻拦之后,便来到曹汝霖宅邸,一把火烧了这里,还把亲日派的章宗祥逮住暴打了一顿。北洋军阀的大批军警逮捕了32名学生代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但深层的根源还是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积弱积贫”。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掌控着清政府主要军权的袁世凯很快就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他策划刺杀了同盟会的重要领袖宋教仁,继而在1915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但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刚刚上演,就很快淹没于全国人民愤怒声讨的汪洋大海之中,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各军阀派别分别拉拢了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他们。20世纪20年代的一位美国外交官马克穆利评价说:“在目前,中国这种狗咬狗的争斗中,我们并不偏爱谁,对我们来说,他们都一样……”言外之意就是只要谁能带给他们利益,他们就支持谁。在这种情形下,孙中山一次次地在南方发动革命,以推翻北洋军阀,但均以失败告终。迷茫中的中国人纷纷尝试着各种救国方略,如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但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

刊。在杂志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历数中国社会的黑暗,号召青年人勇于解放思想,以求实进取的精神奋起自救。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高举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倡导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民主制度,国人在“共和政体之下”,却依然“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因此,他们大力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专制。他们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国民政治,不能寄希望于“良善政府”的恩赐,而要依靠大多数国民的政治自觉,积极参加社会的政治生活,“自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否认一切政治上、宗教上、历史上的盲目信仰和一些传统束缚。同时,以“文学革命”的方式,试图以笔墨在意识形态上改变人们的思想。一大批五四文化先驱如陈独秀、***、鲁迅、吴虞等都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其中鲁迅的反封建思想最为深刻与彻底。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反封建礼教行为,实质上是对封建思想大本营的一次有力的冲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柯伟林认为:“在1910年到1920年民主共和的有名无实,许多知识分子认为‘问题症结在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导致了中国的软弱……’这个论点很有趣,它影响深远,中国文化这种世界历史上最悠久,也最成功的文化之一,忽然之间成了最严重的问题。这些西化的知识分子开始攻击儒学……并坚持中国要向西方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文化运动的现代化思想是五四精英们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的自省,是参照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一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审视与梳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换血,从而达到重塑民族血脉的目的。它在人们的思想中蠢蠢欲动,警醒了太多的青年,让他们不再拘束于传统的囹圄当中,为大脑吸收外来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

就在青年们寻求国家出路的时候,来自西北数千公里外的革命呼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圣彼得堡的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如今的冬宫,是二战后重建的。它像俄罗斯人一样,充满了严谨的味道,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严格统一。冬宫四周有两排柱廊,雄伟壮观,它与法国凡尔赛宫一样摒弃了巴洛克建筑风格。其完整性与华丽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不像凡尔赛宫给中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反而给予了无限的信心。列宁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从这里,将马克思主义带给了全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第三天,中国上海《民国日报》就在要闻专栏里,以《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也为全世界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殖民国家的崛起道路。中国人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也许可以把俄国当做一个榜样,寻找革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