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多难兴邦
310300000017

第17章 求索路上, 敢教日月换新天 (1)

天安门城楼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欢呼的人群热切地期盼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昌盛。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已经历史悠久;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一切才刚刚起步。

从天国美梦的破碎到大国雄风的重振,漫长的历史承载了中华儿女无尽的荣耀与心酸。经历了贫穷和苦难后,中华民族踏上了依然艰辛但充满希望的征途。

巍巍军魂,异土安眠

1951年12月17日,朝鲜兴南港,炮声轰鸣,美军在海空两路火力的掩护下后撤登船,退回南朝鲜。这是美国全线撤退的一天,此时,距离中国宣布援朝作战仅仅40天。

这次南撤,美军的陆战第一师师长史密斯颇为自信地向战地记者说道:“我们是在向另一个方向前进。”相对于他的盲目自信,同样曾经信心十足地宣称“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美军总指挥麦克阿瑟,却清醒地意识到了危机。他说:“除非积极、迅速地采取行动,否则胜利的希望是渺茫的。而实力如此不断地损耗下去,甚至最后的全军覆没,都是可以预期的。”麦克阿瑟有如此悲哀的想法,原因就在于中国军队的援朝作战。中国军队的加入,在此前的一个月中给予了美军沉重的打击。所有这些都超出了麦克阿瑟的预期,也超出了美国政府的预料。

朝鲜战争前夕,美国的兰德公司曾向美国政府以500万美元的高价推销他们的研究报告,声称他们已经组织大批专家对朝鲜战争进行评估,并对“中国是否出兵朝鲜”进行预测,得出的结论只有一句话:“中国将出兵朝鲜。”但美国军界高层对兰德的报告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当时的新中国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不具备出兵的可能性。李奇微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写道:麦克阿瑟自己也忽视了中国派遣大量部队跨过鸭绿江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一个理智的指挥官”会干出那种事情。这其实也代表了当时大部分美国军界人士的看法。

然而,结果却让美国人大为惊讶:中国出兵朝鲜之后,美军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在“没有打胜仗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最高指挥官克拉克语节录)。1951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将军曾告诫麦克阿瑟将军不要将朝鲜战争扩大并将中国卷入战争,以免“使我们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一个错误的时间,与一个错误的敌人,卷入一场错误的战争”。结果一语成谶。

事实证明,真正不理智的恰恰是那些认为别人不理智的人。美军的不理智,是因为他们只注重中国外在具备的能力,而忽略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层面上蕴涵的巨大能量。在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流淌着有仁有义、坚强不屈的热血,而相连的血脉与不屈的精神会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和凝聚力,而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及其文明能够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不被野蛮摧毁、不被岁月湮没的原因所在。拿破仑称中国为“东方雄狮”或许正基于此。只是这种精神力量偶尔也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沉寂,中国才会成为“沉睡的雄狮”,只要将之唤醒,就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当中国从抗日战场上赢得胜利,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这头“雄狮”就清醒了。

当美国的飞机肆意飞出朝鲜边境,进入中国领空的时候,注定中国不能沉默,也证明这个“温文儒雅”的国家内在的铁肌傲骨。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的领导人展现了高超的指挥才能。志愿军出兵前夕,毛泽东和彭德怀根据当时的敌情初步制定了“只打防御战,六个月以后再谈进攻”的战略。彭德怀率军进入朝鲜之后,发现由于敌人长驱直入,分兵冒进,我军已不可能先敌进入预定的防御地区,但敌人也完全没料到我军会出兵参战。鉴于形势的这种变化,毛泽东果断地放弃了原定计划,决定立即反击敌人,连续向敌人发起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给骄进之敌当头一棒。后来,美军上将李奇微谈及此事时说:“迅猛而突然的打击接踵而至,以至于很多部队还未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打垮了。”不拘泥于成理,根据具体情况迅速改变战略的灵活指挥,使得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迅速取得了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主动权,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由于朝鲜战事吃紧,严重的局势已不允许我军再做充分准备。仓促之下,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后勤保障工作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当时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差距是非常悬殊的:美国有31万架军用飞机,中国还不足200架;美国陆军平均4个人装备1辆汽车,中国陆军平均500人才有1辆;美军1个团的火力强度,超过了中国1个军的强度。入朝后由于敌机轰炸,辎重装备无法运送,所有重型装备都滞留在后方,前线志愿军能称得上“重武器”的只有迫击炮和手榴弹。

但这丝毫没有降低志愿军的战斗力。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与美军的坦克、大炮相抗衡。一次战斗中,有位志愿军战士爬上了一辆美军坦克,拿着手榴弹寻找可以投进去的缝隙。这种冒死行为把坦克附近的五名美国士兵惊得目瞪口呆,甚至忘记了开枪。等志愿军战士炸毁坦克向他们冲来时,美军立刻举手投降了。

美国军人被中国志愿军的勇敢精神所震慑。不是中国志愿军不怕死,因为在中国军人的心里,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超越军人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使命感和光荣感。同样是血肉之躯,为什么有的可以顶炸药包,堵机枪口,而有的人却被这些困难吓倒?人与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勇敢和坚持的时候,才能够比较出灵魂的硬度。

时值朝鲜严冬,气温低至-30℃。志愿军不仅要与美军对决,还要同寒冷的气候作战。东线的9兵团战士大多来自南方,部队没有任何寒区作战的经验。更糟糕的是由于后勤保障出现困难,许多志愿军战士到朝鲜时只穿着薄棉衣。加之药品、粮食的不足,给中国志愿军带来了严重的人员损失。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仍然具有超强的战斗力,这主要是源于高度的纪律性和集体意识(家国意识的一种体现)。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准备停战,南朝鲜军队却不肯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为此,中国志愿军总部决定再给敌人沉重一击,命令60军组织两个团利用夜色潜伏到敌阵地前沿,其中突击连距敌不到200米。第二天,敌人产生怀疑,不断往潜伏区开枪打炮。我们熟知的战斗英雄邱少云就是在此次伏击战中被炮弹引发的山火烧死的。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同一天,潜伏部队中有的战士腿被炮弹炸断,怕暴露目标而未敢包扎,直到鲜血流尽而牺牲;有的战士腹部被弹片击穿,肠子流了出来,就自己塞进去,仍一声不吭。一天下来,像这样壮烈牺牲的官兵就有30多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铁的纪律,才保证了志愿军潜伏的成功。战斗打响后,我军仅用70分钟,就取得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胜利。此战报传到板门店,南朝鲜的谈判代表就停战谈判很快达成了协议。

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指挥得当、齐心协力、天时地利等因素。像这场战争,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节衣缩食,支援战争,为“最可爱的人”改善装备和完善后勤工作,都给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因为有了这些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有了他们铁一样的纪律,才保证了在物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人的精神力量获得最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