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多难兴邦
310300000036

第36章 天下情怀,文化行远 (2)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但是,文化的复兴并不是单纯的复古运动,西方的文艺复兴不仅吸收了希腊、罗马等古典文化精华,还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特别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中许多有用的东西,例如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制造术、造纸术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航海、军事、文化等的飞速发展。指南针帮助他们辨别方向,攫取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造纸、印刷术和火药又帮助西方民族摧毁了中世纪愚昧和坚固的封建城堡。当大国崛起的号角吹响的时候,中国是否也到了寻找复兴与和平崛起之路的时候?也许,现如今我们最该做的事情就是:本着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不崇洋媚外,不数典忘祖,积极吸收先祖们留下的深厚文化积淀。同时,不卑不亢,理性选择学习西方开阔的海洋文化,借以壮大自己。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思考的民族。安静的农耕文明为中国的智者提供了深度思考、探索的土壤,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文化,对于这些价值连城、别人没有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但是,农耕文明特有的静态封闭性滋养的民族惰性与软弱性,使我国近代饱受欺凌,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铭记。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GD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GD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DP增长率从1700~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中国却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并因此失去大片领土和财产。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必须借鉴西方文化中开阔、开拓、勇敢、进取的精神,以坚韧的民族性格在优胜劣汰的世界丛林角逐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迅速崛起。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底气,是一个大国的风范。没有文化底蕴,无论经济多么发达,都会显得底气不足。就好像一个暴发户站在一个贵族的面前,即使他比贵族更有钱,也掩饰不了那种骨子里的自卑。文化复兴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复兴,也是经济快车道上最有发展前景的一条宽广新道路,它将引领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的专家都预言,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上的强国将成为经济强国。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制造业的天下,90年代以知识和服务行业为主打,那么21世纪就是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经济。在美国,文化产业是出口方面的第一大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处于首位的军事工业。在英国,文化产业年均产值600亿英镑。在日本,文化产业年产值占到了GDP的70%。

文化产业的“蛋糕”究竟有多大?单看这些国家因为文化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就一目了然。但是,当好莱坞大片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我们的电影业却依旧在国际上举步维艰。当国外文化不断打入国内市场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却迟迟无法推向世界。中国多年来的文化贸易逆差并不仅仅是吃亏那么简单。如果一个国家在文化上没有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就会遭遇严重的文化孤立危机。这是比经济上或政治上的依附更为严重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安全。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文化,承载了推动国家进步的厚望。文化是人类的灵魂,文化是人类的第二个太阳,正是文化使人类走上了文明的大道,使人类脱离了一般动物界。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没有文化,则弥漫荒蛮。人类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具有丰厚物质根基的民族复兴同样离不开文化的积极推动。作为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不能让文化成为自己的短板。文化不是化石,它如行云流水,只有流动才有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文化不是古董,文化是土壤、是种子、是养分,只有扎根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吸收国外的阳光雨水,中国的文化才能开出美丽高贵的花朵,展示出举世无双的独特魅力。

经过这些年对西方文化的交流,我们得到了一些东西,也失去了不少属于自己的东西。所幸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升温、国学院的兴起,国人终于意识到了:原来我们握着张藏宝图却毫不知情。通过这张民族文化的地图,我们将寻找到更多先辈们留下的珍贵宝藏。

软实力:一张最有用的国家名片

俄罗斯的芭蕾女神乌兰诺娃,以她流畅而优雅的舞姿和对舞蹈的激情,征服了世人。在或舒缓、或激烈的音乐中,她将一切属于喜剧的冲突用肢体进行最好的诉说,比任何语言都叫人心动。著名舞蹈家陈爱莲曾观看过乌兰诺娃的一次演出,那种震撼至今记忆犹新,她说:“我真切地体会到苏联的强大,从那时起,在我的观念里,国家的强大不是有多少坦克与大炮,我自此坚信了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老大哥’。”在陈爱莲看来,艺术是能征服人心的,软实力深厚的国家才会有深厚与唯美的艺术。她希望用自己的舞姿,赢得世界观众对中国的尊重。也是从那时起,她认定了一个国家有一种比坦克、大炮更重要的力量——软实力。

早年,陈爱莲曾去西班牙演出,现场总指挥怕她砸了场子,要求取消她的节目,但当她独舞的《春江花月夜》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之后,那位总指挥告诉她:“我不该歧视中国人,这个舞台,你想站多久就站多久……”她说:“我用艺术的力量征服了歧视中国人的人。”

软实力,是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亲和力,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名片。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感召力及民族亲和力。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软实力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比刀剑更有用的心灵利器。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大唐盛世,当时的疆域远远比不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但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王朝,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它并不是靠武力胁迫,而是依靠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影响了周边以及更远的国家。

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上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都是软硬实力兼备的国家。尤其是现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软实力的独特优势日益显著。即使是工业等“硬实力”很强的国家,也会因为“软实力”跟不上而使其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汽车、钢铁、半导体等方面都领先美国,但是由于没有政治价值上的感召力,它的通俗文化根本没法和美国竞争。加之作为二战战败国、对历史“赖账”等原因,日本基本上没有国际道德权威,只有靠“经援外交”支撑它的国际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它不得不削减“经援外交”,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因此下降。

形象就是信誉,形象就是名片,形象就是品牌。良好的国家形象意味着更高的可信度,从而直接影响一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发挥、国际战略的实施,这对于一个国家现实或长远的利益都起着微妙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正面形象”是该国走向世界的特别通行证,是国际交往中的向心力,更是这个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必须占据的“道德高地”。很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都在不断努力塑造自己更具可接纳性的国际形象。例如,英国政府曾执行过一项被称为“不列颠品牌重塑”或“酷不列颠(Cool Britannia)”的计划,“酷不列颠”希望改变人们认为英国刻板、缺乏活力的形象,让人觉得英国是个充满生机的国家。这个国家形象重塑行动是当时英国外交部执行的一个项目。

当中国制造了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50%的摩托车、55%的彩电、60%的青霉素、65%的体育用品、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与95%的纽扣时,我们向世界展现的不应该是一个暴发户的形象。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当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把8亿件衬衫和1架空客A380放在等同位置上,流水线式大批量廉价成衣就成了中国时尚的一种痛。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GDP就可以的,它还必须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也许只有当“中国制造”的产品包含着“中国文化制造”的软件,才意味着中国软实力真正匹配了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面孔与灵魂。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是英国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并不是其他东西可以衡量的。

国家与国家之间打交道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因为看重你的市场而“热忱”前来,但他们未必真正敬仰你这个国家和民族。世人评价一个国家,更看重的是这个国家的公民素质、文学艺术、思想理念等软实力方面的内涵。软实力强大了,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在世界舞台上说话才会有分量。以一种负责任的大国姿态,传播一种能让世界信服、追崇的文化理念,为世界的思想文化繁荣灿烂作出自己的贡献,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