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5)
3109200000005

第5章 李时珍(5)

建元见真是曼陀罗花,高兴得手舞足蹈,也去采了一朵花来,放在酒杯中探碎,盛上酒,一饮而尽,果然也兴奋得跳起舞来。李时珍随即将曼陀罗花的性状详细记录下来,叙述了发现的经过,并叫建元仔细地绘制了曼陀罗花的的图样。李时珍经过反复试验,最后用曼陀罗花和火麻子花制成了类似华佗“麻沸散”的药剂,并在《本草纲目》中将这一段经历作了如下记述:“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至半酣,便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末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时珍,立志修改《本草》,皇帝不支持,朝廷不赞助,他自己花钱带着徒弟,访采四方,遍尝百草。他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服用有毒药物,为的是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说:“医者贵在格物,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这种求实、探求真理的敬业精神,身家性命置之度外的奉献品质,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李时珍三人来到久已向往的太和山(即今武当山)。太和山位于湖广均州(现属湖北)西南,方圆400千米,山中有72峰、24涧,层峦叠峰,林木丛生,满山是珍禽异兽,遍地是奇花异草,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药库。

李时珍三人在太和山一晃就是数月,采得无数药物标本。一天黄昏,他们来到紫霄宫附近,在大树参天、荒草没顶的小径行走。忽然,建元发现一棵榔树上结着一种奇怪的果子。

李时珍驻足一看,见榔树上果实累累,果实形状既像桃,又似杏。他从低垂的树枝上摘下一个,咬了一口品尝,那果子极为香甜,略带酸味,有点像熟透的梅子。他突然明白了这是什么东西,脸色都变了:“糟了,我们吃了皇上下令百姓不准偷吃的禁果——榔梅!”

庞宪觉得奇怪:“榔梅有什么稀奇,百姓尝一下都不可以?”

李时珍叹了一口气,说:“其实,榔梅没有什么奇特,不过是将梅树枝嫁接到榔树上,从而结出的果实。只不过果实的形状奇特一些,味道也不错罢了。问题出自当今皇帝信奉道教。关于榔梅有一个传说:真武大帝当年在太和山修道时,折了一枝梅枝插在榔树上,对天祈祷说:‘吾道着成,开花结果!’后来,那株榔树果然开了花,结了果子。道士们每年秋天将果子摘下来,用蜜炮制,向皇帝和王爷进贡,说吃了能成仙得道,长生不老。以后,皇上便下令将榔梅定为禁果,只准进贡朝廷,百姓不得偷吃,偷吃便视为犯法!”

李时珍话还未说完,一群道士提着木棍走来。李时珍连忙迎上去,解释道:“我们是郎中,进山采药,误食禁果,万乞原谅!”

众道士中,走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看来是道长。他询问李时珍:“你是什么地方来的,为何到此?”李时珍说:“我是蕲州郎中李时珍,为重修《本草》,来此查访药物……”道长得知李时珍是蕲州来的,便向他打听李言闻的情况。当他得知李时珍便是李言闻的儿子时,便异常高兴地告诉李时珍,他和言闻是刎颈之交。于是,干戈立即化为玉帛,道士视李时珍为侄辈,邀他到道观一叙。

李时珍三人随道长进入紫霄宫。只见紫霄宫内香烟缭绕,大殿正中,有一个巨大的炼丹炉,炉火正旺。李时珍告诉道长:“我想在重修《本草》时,将炼丹家炼制各种丹药的方法和药效记载上去,请道长指教。”道长非常爽快,愿意满足李时珍的要求,将他所知的炼丹术和盘托出,供李时珍参考,并亲自领李时珍观看炼丹过程。李时珍干脆就在紫霄宫住了下来,详细记录各种丹药的制作过程和疗效,同道长讨论各种丹药和矿物药的功效和弊病。道长思想很开明,并不保守,两人谈得很投机,不只谈丹药,还谈诸子百家,常常交谈至深夜。道长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把李时珍视为难得的知己,竟将紫霄宫秘传的“武当行步功”授给了李时珍,使李时珍获益不浅。

通过几年野外采集工作,李时珍发现了前人没有记载、经过考察证明可作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数百种,记述了上千种药物的性状、治疗效果。像今天已广泛运用的动物药材如牛黄、狗宝、牡蛎、珍珠等,都是他第一个编进《本草》的。

通过野外考察,李时珍记述了许多矿物学知识,他说:“金有山金、沙金两种,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和铜者性硬,试石则有声。”是现代冶金仍在运用的一种“比色法”。他记述了试验金子成色的方法,即用试金石在金子上划一条线,凭线的颜色和标准样品的颜色比较,就能够估量出金子的含金量。并说明此法只可用于金银合金,不能用于金铜合金,还补充了区别这两种合金的办法。他还记述了铝粉制法的原理和步骤,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铝粉的制作方法的记录。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矿物药,如石炭等。

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民间药方,为《本草纲目》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9.《本草纲目》问世

李时珍经过大半生努力,收集了几个屋子的丰富资料,其中有从八百多部书籍中摘录下来的文字,有成千上万份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和绘图。现在等待他去做的,是如何将这些文字和实物,有条理有系统地写进他重修的《本草》中去。

李时珍仔细地研究过前人所编《本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神农本草经》到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诸多版本的主要成就在于:概述本草理论与载录药物相结合;描述药物形态与绘制药图相结合;引证前人论述强调注明出处;汇集单方验方于药物之后等等。虽然如此,李时珍深感各种《本草》有一个通病:对于药物的分类,都是沿用《神农本草经》的方法,把药物分为3类,上品、中品、下品。即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李时珍在钻研典籍,实地考察中,痛感这种分类方法弊端极多。用这种分类方法,草石不分,虫兽无辨,杂乱无章。“或一药而分数条,或二物而同居一处,或木居草部,或虫入木部;水土共居,虫鱼杂处;玉石不分;名已难寻,实何由觅。”究竟用什么方法来重修《本草》呢?李时珍为此已研究了十多年,而且已经理出头绪来了。

李时珍35岁时,在阅读朱熹的《通褴纲目》中,发现《通监纲目》的分类方法很科学,朱熹和其弟子们在编撰中建立的“纲目”体例,以“纲”带“目”的分类法很有参考价值,何不以“纲目”体系来重修《本草》呢?李时珍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这个体系很好,干脆把书名也叫做《本草纲目》。于是,李时珍重修的《本草》建立了崭新的分类体系。李时珍把从典籍中抄录的资料,考察中采集的标本、绘制的图样,都按自己拟定的“纲目”体系分门别类保存。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几经调整,逐渐定型下来,建成一套查找、保存都十分方便的科学分类方法。

李时珍把近两千种药物,按照自己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设立了3个纲目系统,要检索某一味药,了解它的产地、性状、主治、修治方法,就如同从《辞源》中查找一个词条,非常简便。

它的3个纲目是:一、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二、以类为纲,以药为目;三、以药为纲,以8项分析为目。

《本草纲目》还编写了《百病主治药》的纲目系统。李时珍以病名为纲,以辨证用药为目,将药物按其性能和主治进行分类,组成了《百病主治药》的纲目系统。共立 113项病症,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每项病症下列举主治药物,供医家临床选用,按病查药,一目了然。《百病主治药》实际上是一部独立的医学著作,这一部分编在《本草纲目》正文前面,主要是为了促进医药结合。

于是,这部明代中叶的巨著《本草纲目》在李时珍一家四代辛勤努力下,由李时珍主编,李言闻参谋,长子建中和次子建元帮助校正书稿,三子建方和四子建木进行重订,孙子树宗、树勋、树声等进行分类分项类编,树木帮助誊写,书中1千多幅精美的插图,是次子建元亲手绘成。李时珍的两个弟子,庞宪和瞿九思,则是从头到尾得力的助手。

《本草纲目》在李时珍的奋力拼搏下,从搜集资料开始,整整经历了27个春秋,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秋,脱稿完成。

这一年,李时珍60岁。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年。

公元1579年,李时珍带着作品四处联系出版事宜。最后,李时珍怀着一线希望,到江苏太仓去找王世贞。

王世贞曾任过湖广按察使,是一个学识渊博、谈吐风雅,思想开放的文人。李时珍曾为他看过病,两人颇谈得来。

到了王世贞家,李时珍说明来意,打开自己的行囊,将书稿放在书案上,请王世贞过目。李时珍向王世贞详细陈述了自己重修《本草》的缘由与目的,介绍了全书内容及27年来的写作经历,恳求王世贞以他的名望鼎力扶植、推荐,使《本草纲目》得以印刷发行,流布天下,造福世人。

王世贞打开书稿,仔细阅读。《本草纲目》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充实内容,高屋见瓴、纲举目张、眉目清楚的编排方式,每味药物所作的详尽介绍,既典雅又通俗的文笔,以及精美细致的1千多幅插图,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王世贞想:这需要作者付出多少的心血啊!他抬起头来打量李时珍,只见李时珍虽年过花甲,但面色红润而有光彩、谈吐幽默而富风趣,不由暗暗称道:真可称得上是南国第一人啊!

王世贞由衷地希望这部著作能尽早地刻版印刷成书,供人们学习研读,并用来济世救人,可惜他力不从心,刊刻这么一部巨著是需要很多钱的。他的父亲被奸臣严嵩所害,他自己也因对朝廷发表了不满言论,被免职还家,家产被抄一空,自己平时也只能靠卖字画糊口度日,对于李时珍,真如常人所说:自顾不暇,爱莫能助。他只好挽留李时珍在家住了几天,怀着十分遗憾的心情,送走了李时珍。临行前一再嘱咐说:“千万不要急躁,不妨在南京长住下来,慢慢寻找机会出书。”

李时珍带着儿子在南京住了下来,一边为人看病,继续搜集从外国流传进来的药物,一边寻找机会出书。当时,正是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凯旋归来,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的时候。郑和在南京狮子山兴中门外,建造静海寺和天妃宫,作为他晚年的休养处所。他把从南洋带回的大部分珍贵奇物,贡献给皇帝玩赏,将大部分药用植物,种植在静海寺内,这些都是李时珍研究“番药”的绝好材料。所以,李时珍在南京时,常到静安寺实地观察、鉴别,加以分析和总结。

李时珍在南京一住就是几年,没有寻找到愿意刻书的书商,但是经过几个春秋的努力,他搜集了几十种“番药”,充实进了《本草纲目》。像珊瑚、玳瑁等可入药的珍宝;伽蓝香、降真香、黄连香、金银香等香药;芦苔、胡椒、革投、奇捕香等名贵药材,都是在南京几年新搜集到的。

李时珍在南京没有找到刻印书商,只好失望而归,回到蕲州度晚年。李时珍晚年在家,继续以高超的医术为人民造福,间或与师友往来,饮酒赋诗自娱。李时珍70大寿时,长子建中从四川蓬溪知县任上赶回,全家团聚。李时珍的《过硕馆诗集》出版(失传)。

李时珍72岁高龄时,仍然不顾年老体弱,再次去南京联系刻印《本草纲目》事宜。这时,王世贞已为《本草纲目》写好了序,他盛赞此书是传世之宝。可惜这个宝物竟然无人识货,得不到刊刻的机会。

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时珍结识了南京有名的富商胡应龙,两人相见如故。胡应龙几年前便在朋友家看过《本草纲目》的手抄本。胡应龙询问书刊印出来没有,李时珍将几年来所遇到的酸甜苦辣百感交集地向胡应龙倾诉出来。

胡应龙听到这样的好书竟无人肯承印,大为不平。他当场表示,不仅慷慨解囊,负担刻印《本草纲目》的全部费用,而且还要负责监督、解决刻印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争取早日将《本草纲目》出版问世,以酬知遇之恩。

李时珍受到胡应龙的盛情款待,心中不由大喜,奔波了10年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由于胡应龙的大力支持,《本草纲目》在明代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开始刻版,这部全文190万字,插图1千余幅的巨著,单刻板就进行了3年才告完成。而我们这位为撰写和出版《本草纲目》花费了毕生精力的李时珍老人,此时已重病缠身,回到老家蕲州。他虽然卧床不起,仍焦急不安地期待着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宏伟巨著出版。

公元1593年,李时珍去世,终年75岁。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毕生的心血,永为世人所流传。这部旷世巨著漂洋过海,造福全人类。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