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类最重要的99个考古发现
311100000039

第39章 安阳殷墟遗址—商王朝的余韵

英文名:Yin Xu

所属地:中国

年代: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050年

发掘时间:1928年至今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当时的国民政府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到1986年已进行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对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恒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以殷墟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手工业高度发达。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因此,一个世纪以来在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殷墟成为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而且为湮灭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历史的和科学的见证。

在安阳小屯村先后发现了110多座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2001年3月,在由国内48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中,殷墟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

殷墟出土的最为著名的青铜器当属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的国宝。制作如此大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各成分的比例基本相同,从中我们可以推想出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

除甲骨文和青铜器外,妇好墓的发掘可谓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妇好墓在宫殿区的西边。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作纪念。妇好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其中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祭祀用的酒具和煮肉器皿,器皿前大多刻有饕餮纹,后面刻有螺旋图案。有人认为饕餮纹发源于良渚文化,象征着从死亡到阴间生活的转化过程。所有物品制作极其精美,展现出商代所达到的最高工艺水平。

近年来,殷墟仍不断有大量的重要发现,呈现出巨大的考古潜力。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内涵得到不断丰富,也印证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论断:“殷墟不仅文物丰富,而且学术价值很高。它蕴藏的宝物,还远未罄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