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4)
3113200000003

第3章 撒切尔夫人(3)

从此以后,“铁女人”的雅号不胫而走,名扬四海。正由于苏联的攻击,反而使她得到了全国的支持,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都把目光盯在这位“铁女人”身上。1977年,中国和美国相继邀请撒切尔夫人前去访问,并都以相当于国家元首的礼遇热情接待了这位在野的保守党领袖。对外交往的成功,提高了撒切尔夫人及保守党的威望,也增添了她带领保守党重振英国的信心。

此时的英国经济普遍呈下滑趋势,撒世尔夫人对工党卡拉汉政府第三次提出不信任动议,最终以微妙优势获得通过。工党政府被迫下台,并宣布于1979年5月3日举行全国大选。撒切尔夫人在竞选演说中曾说:“依我看,英国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位‘铁女人’。”她一方面以“铁女人”自居,另一方面又不时地持着购物篮徒步上街买菜,并随时同人亲切交谈,使她在公众心目中具有一个温柔而又平易近人的家庭主妇形象。

大选的结果正式揭晓,保守党终于击败了工党,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从罗伯特·渥尔波算起的第50任首相,也是欧洲和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消息传来时,已是半夜时分。撒切尔一家及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们欣喜若狂,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下台的首相、工党领袖卡拉汉在照例拜谒了女王之后,落落大方地到唐宁街首相府,向新任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表示祝贺。撒切尔夫人做了简短而动听的答辞,当中引用了圣弗朗西斯的四句诗:

在出现纷争的地方,让我们带来和谐;在有了错误的地方,让我们带来真理;在出现怀疑的地方,让我们带来信念;在感到绝望的地方,让我们带来希望!

当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打电报祝贺她时,撒切尔夫人很高兴“英国已经赶上了亚洲,妇女居于顶峰”。

撒切尔夫人是一位抱负不凡的高智能女强人,她走马上任伊始,便熟练地一头钻进国内外的大量政务中,她好像不是头一次坐在唐宁街办公室里,倒像是一个轻车熟路的政坛老手。

她迫切需要把她的从政构想和改革意念贯彻到她那日常的国务活动中,尽快扭转英国经济情况江河日下的颓势,给长期病入膏肓的大不列颠注入新的活力,她发誓要促成一个英国的“全面复兴”时代的到来。她隐隐意识到,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掌控住局势。因为当时英国的政治现实是,撒切尔夫人虽说历经4年的苦斗,到入主唐宁街10号止,还不能说她已完全征服了保守党,更不要说真正控制全国局势了。

撒切尔夫人上台还不到1个月,就推出了第一个预算案,即1979年预算案。这个预算案在英国政坛上如同投下了一枚烈性炸弹,使各方震惊万分。

撒切尔夫人正是要以这个预算案为起点,力促“撒切尔式的革命”早日降生。

撒切尔政府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在其执政的头一年即1979年,就决定把货币发行量控制在11%。第二年初,她又开始推行“中期金融战略”,以求逐年降低货币的发行量,到1983年至1984年度,英国货币供应量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

撒切尔夫人极力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为私有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此,她按照约瑟夫所倡导的“真正”保守党人的实用价值标准,认为国家干预经济过多乃是“社会主义”的表现,是“英国病”的根源。因此,她大力推行税制改革。

“撒切尔式的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强化私有化政策。二战后英国历届政府都受到凯因斯主义的影响,建立了庞大的国有企业。到1979年大选之后,英国拥有的国有企业职工已超过了150万人,投资占全国总投资额的20%,产值约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11。5%。同私营企业相比,多数国有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效益低下,常常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的头两年,被迫拨出巨款来维持和改造部分国有企业。

而从1981年到1987年,撒切尔政府已开始改变“英国病夫”的形象,将1/3的国有企业(资产总值为200亿英镑)转为私营,其中从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的职工就高达60多万人。这样,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也就急剧下滑到1988年的6。5%。

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政策是十分成功的。她使一批企业扭亏为盈,从而直接推动了整个英国经济的复苏。人们为此把保守党的经济变革誉为“撒切尔式的革命”,是并不为过的。

如果说,撒切尔夫人推行抑制通货膨胀和私有化政策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一种刺激工业高效发展,以达到经济全面复苏的手段的话,那么,她一上台便大幅度削减文官队伍,乃是减少政府开支,平衡国家预算,俾求实施“撒切尔革命”中的励精图治的重要一着棋了。

从1979年至1986年,新首相力排众议,最终把英国文职官员从73。2万人精简至54。4万人,实现了初期目标。

多年的政治生活使撒切尔夫人深深意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今天的亲信明天就可能成为推行政策的障碍,撒切尔夫人于1981年1月和9月在国内经济情况日趋好转的情况下,为深化改革力度,曾经两度改组政府,把反对她新政策的人或貌合神离之流统统予以撤换,提拔那些比较听话的人。同年5月29日,撒切尔首相还宣布对国防部进行了一次大改组:任命外交部国务秘书彼得·布莱克为皇家武装部队国务大臣,取缔了海、陆、空三军种各配备一名国务大臣的旧体制,以制止各军种相互扯皮、争夺国防预算的本位主义现象蔓延。此举还有助于确立她这位新首相的强大权力,并明确地向世人显示,她这位“铁娘子”已是英国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了。

总之,撒切尔夫人的一引进政治举措卓见成效,从60年代起一直呈颓势走向的英国经济,在“撒切尔式的革命”的作用下终于摆脱了低谷徘徊,从1983年起,它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84年至1988年间,英国经济比法国快出1倍,比西德也快50%。这一时期撒切尔夫人的权势和威望也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人们把“撒切尔式的革命”称为“奇迹”,把撒切尔夫人誉为“战后英国最伟大的首相”。

马岛之战的胜利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阿根廷本土以南300英里的南大西洋上,总面积1。2万平方千米。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漂流到这里,将两个岛屿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此后,英国人一直称这里是“福克兰群岛”。1764年,法国在这里建立居民点,将它命名为“马尔维纳斯”。1767年,西班牙将该群岛并入西班牙在南美的属地。1816年,获得独立的阿根廷从西班牙人手里继承了这些群岛的主权。

1833年,国势强大的英国以该群岛最先为英国人发现而据理占领了它,尽管许多国际会议确认它理应属于阿根廷,英国却始终不予认同。从此,英阿两国在群岛主权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一度还因此中断了双方的外交关系。

1982年3月31日晚,阿根廷海军向驻守马岛的英军开战,接到报告的撒切尔首相一面召集内阁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一面致电美国总统里根和国务卿黑格,请求他们从中斡旋,对阿国执政委员会主席加尔铁里将军施加影响。

5月4日,阿根廷的一架战斗机发射法制“飞鱼”式导弹,一举击沉了英国的巨型战舰“谢菲尔德”号。5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的调解宣告失败,马岛之战全面升级。6月14日,阿根廷军队难以抵御英军的强大攻势,宣布投降。6月15日,消息传到了伦敦,撒切尔首相顿感“如释重负”和“妙不可言的愉悦”。

马岛之战的胜利对于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战争失败也会断送这位“铁娘子”的政治前程一样,战争的胜利确实巩固了她对保守党的控制和对全国的统治。战争结束之时,撒切尔首相不仅在英国名声大噪,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风光一时。其实,这次胜利也为保守党在下次大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胜利的光环下,撒切尔夫人不由意气风发,扬言“这个国家有决心完成它认为必须完成的任何事情,有能力完成它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她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不再是一个日益衰弱的国家,我们有了新的信心,有能力解决经济困难。这种信心在8000英里之外的战场上经受住了考验,并被证明是无坚不摧的。”

英国特混舰队的舰艇经过漫长的航程之后,胜利凯旋归来。他们在码头上受到英雄般无比隆重热烈的欢迎。这时,顽强捍卫大英帝国利益的撒切尔首相,一夜之间似乎成了温斯顿·丘吉尔第二了。在1982年10月伦敦街头举行盛大游行和阅兵典礼之后的欢宴席上,撒切尔夫人兴高采烈地致辞说:“现在,人民重新树立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切怀疑和忧虑统统烟消云散了。”

其实,马岛战争的胜利被人为地大大夸大了,打这么一场以强凌弱的小型战争所支撑起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很有点自我炫耀,甚至有涂脂抹粉之嫌,何况英国为打赢这场战争而遭受16亿英镑的巨大损失,何况英国国内在一片欢呼胜利声中,还有人要追究撒切尔政府的失误,更何况英国打赢这场战争靠的是美国的帮助,因为在英阿交战期间,美国不仅为英国特混舰队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供应尖端武器“响尾蛇”导弹,而且通过其先进的卫星侦察系统,向英方透露了大量有关阿根廷的军事情报,从而使阿军动向全部在英军方的监控之下。诚如英驻美大使亨德森所说:“正是美国帮助英国打赢了战争。美国提供的帮助无论如何夸张都不为过分。”

半年后,撒切尔夫人借马岛英属155年纪念日之际,冒生命危险连续坐了23小时飞机奔赴马岛巡察,凭吊为国捐躯的战士亡灵。途中她转乘一架须在空中加两次油的相当简单的“力士”号运输机。随从人员在飞机加油时个个吓得直冒冷汗,而撒切尔夫人毫无惧色,镇静自若。

撒切尔夫人的马岛之行完全是为了获得英国公民的谅解,尤其是为了安慰那些阵亡战士的亲属,从而平息舆论界那些对这场战争持非议态度的人们的怨气。她的这一目的达到了。

当撒切尔夫人1983年1月14日从南大西洋返回伦敦时,“选举热”已悄然到来。人们推断撒切尔夫人的冒险之行显然是为连任首相所作的准备。4月15日,撒切尔夫人在广播电视演说中佯称:“我执政还不到4年,……我不打算考虑提前大选的问题”,并故意说:“大选可以有4个日期:6月、10月,明年3月、5月。”当人们对她提出的4个日期将信将疑时,5月8日她便突然宣布大选将于6月9日举行。

撒切尔夫人的任期本来要到1984年5月才届满,可1983年3月,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降到了15年来的最低点,仅为4。6%;退休金增长率超过了通货膨胀率;出口总值创53亿英镑的历史新记录。这些是她宣扬货币主义“政绩斐然”的大好时机,而且马岛战争使她声誉倍增。与此同时,她估计下半年通常经济都要回跌,来年更是夜长梦多,高失业率预示着一场罢工的爆发。于是她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提前大选。

这种“突击选举”创造了英国历史上的最短纪录——从公布到投票只有19天。这等于不战而胜,使其他政党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困窘。大选结果自不必说,她创下了二战以来保守党连任的纪录。

手腕强硬的铁女人

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因为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政策大大下降,这主要决定了她得以二次蝉联首相。但低通货膨胀率同时也带来了高失业率,它使英国失业人数从1980年的11万上升到33万。失业大军虽然在家庭的“菜篮子工程”中可以得到一点安慰,但是工作的丧失犹如自由和尊严的丧失。于是,矿工失业者率先从马岛战争的胜利所煽起的民族激情中返回到个人利益,开始了长达1年之久的全国大罢工。

1984年初,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迫使20座煤矿关闭,而且还在继续扩大。为此,17。5万名矿工中的90%的人参加了席卷全国132个矿井的罢工浪潮。随后码头工人发动了支持煤矿工人的罢工。一些港口瘫痪了,50多个海港,进口货物有3/4积压在码头运不出去,日损失达3000万英镑。

4月上旬,许多罢工工人组织了“工人纠察队”,沿路阻挡上班的工人。4月9日警察出动了,以保护工人上班为由与纠察队员发生冲突,逮捕了80名纠察队员。这一天,撒切尔夫人在电视讲话中赞扬警察的行动时竟说:“他们干得很出色,警方真了不起。”这一讲话更加激怒了罢工的人们。

6月中旬,6000名矿工在北部南约克郡的奥格里夫炼焦厂门外与3000名警察发生冲突,冲突中28名警察受重伤。撒切尔夫人把这一事件称为“劳工暴力事件”,表示决不屈服于“暴徒统治”,并扬言:“法律必须和必定继续得到维护。”这意味着撒切尔夫人将继续使用镇压手段。

7月19日,撒切尔夫人提出动用“紧急权力法”镇压工人,并说“哪个政府也不会替纳税人接受这样一种空白支票。”“谁也不能不管煤矿是否盈利而让它们开着。”“赔本的矿井必须关闭。”

就在国内加紧镇压罢工工人的同时,撒切尔夫人抽身参加了在枫丹白露召开的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那是一场更为严峻的战斗。因为它关系到英国能否从欧共体拿到英国所要求的“预算回扣”问题。谈判桌上,她充分利用了国内罢工浪潮给英国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的现状——“目前政府借债已从3月份确定的72亿英镑提高为85亿英镑;政府和国际贸易也损失近15万英镑。”她的陈情博得了欧共体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