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中华文化书系)
3118700000004

第4章 形篇(1)

【内容提要】

本篇为《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篇》,其精髓在于要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怎样能够百战不殆?要求将帅要有一双慧眼,可以洞察周围局势的变化,出台最有效的方法。围绕精髓所在,讲述了“先不可胜,以待敌之胜”的作战原则,用兵出战的基本原则。

前一篇着重论述的是“全胜”的战略思想。这一篇则是论述战争中攻守的问题。应如何造成一种守必固、攻必克的全胜态势是本篇的重点所在。

首先,指出本篇的精髓:“先不可胜,以待敌之胜。”也就是要做到:守要守的不可胜;攻要攻的有机可乘。在兵力少的情况下,要注重防守,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才能进攻。守要守的十分隐蔽,不会被轻易的发现。攻要攻的出其不意,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势头。

其次,提出要认清局势之后再出兵作战的原则。指出最理想的胜利不是一般人所能预见的胜利,也不是通过兵刃相见,硬拼死打的方式取得的胜利,而是依据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局势的发展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勇夺的胜利。也就是说在战争中,不能一味地依靠蛮力来取得胜利,而是要在战前做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在事先就要十分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还要在战争中看清情况的变化,根据变化的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战争中最理想的胜利。

最后,指出用兵要重视“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严肃法纪,能够造成我方全胜的态势。同时阐述用兵的五项基本原则:

度、量、数、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只有注重以上五项基本原则,同时对敌我双方的作战实力进行详细的综合比较与衡量,确认我军已经形成全胜的形势之后,才用兵出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注释】

昔:过去,从前。

先为不可胜:先创造有利的形势,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

先,首先。为,造成。

以待敌之可胜:来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待,等待。

在己:在于自己。这里是指要取决于自己。

在敌:在于敌人。这里是指要取决于敌人。

使:强迫使之。不能使敌之可胜:不能强迫使敌军被我方所战胜。

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以强求。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有利的形势,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不可能被敌人战胜,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不能强迫使敌军被我方所战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以强求。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

守则不足:守,是指防守。不足,这里指兵力不足。守则不足:是指由于兵力十分不充足所以要注重于防守。

攻则有余:攻,是指进攻。有余,指的是兵力有余。攻则有余:由于兵力的充足可以采取进攻。

藏于九地之下:藏,隐藏,深藏。九地,古人常把“九”

表示数的极点。九地指地的极深处。藏于九地之下:是指将军队深藏于十分隐蔽的地方,就像隐藏于地下一样。

动于九天之上:动,发动,在这里可以指进攻敌军。九天,天的极高处。动于九天之上:是指军队进攻时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使敌人毫无防备。

【译文】

当我无法战胜敌人时,则采取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则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兵力不足,进攻是由于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深藏于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又取得完全的胜利。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见,预见。众人,指一般的人,平常的人。知,知道。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意思是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能预见的。

善之善:善,好的意思。善之善:指的是最理想的,最好的,高明之中更为高明的。

天下曰善:天下人都说好。

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指极轻极细微的东西。多力,是指力量很大。举秋毫不为多力:在这里指的是举起像秋毫一样的东西不能算作是力量很大。

明目:眼睛明亮。

聪耳:耳朵的听觉很灵敏。耳聪。

无智名:智,智谋。名,名声。无智名:没有多智多谋的名声。

无勇功:勇,勇武的战功。无勇功:没有用武的战功。

战胜不忒:不忒:无疑虑、却有把握,没有差错的意思。

战胜不忒:意思是说想打胜仗不会有差错,是很有把握的。

胜已败者也:已败,已经失败,早已经处于必败的地位。

胜已败者也: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必败地位的敌人。

瑏瑡不失敌之败:失,失去,丧失。敌之败,敌人的失败。不失敌之败: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

瑏瑢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打了胜仗的军队。先胜,这里是指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求战,宣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打胜的军队要首先创造出取胜的条件之后再向敌国军队宣战。

瑏瑣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败兵,打了败仗的军队。先战,先打仗。求胜,企求侥幸胜利。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打了败仗的军队是因为先打仗而之后再企求能够侥幸取得胜利。

瑏瑤修道而保法:修道:指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条件的准备。保法:保持法度,确保法纪。修道而保法:是指修明治道,确保法度。

瑏瑥为胜败之政:为,成为。政:主事者,主宰者。为胜败之政:能成为掌握胜败决定权的主宰者。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能预见的,这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力战而后取胜,即使是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声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于那些看起来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取得了胜利,既显不出多智多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战功。因为他的取胜是能见微察隐、没有差错的,之所以没有差错,是由于他们采取了必胜的作战措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必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而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会用兵的人,善于修明治道,确保法度,所以他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原文】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度:度量,这里是指土地面积一样大小。

量:容量、数量。指的是物产数量的多少,粮草是否充足。

数:数量,是指兵数量的多少。

称:衡量,衡量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情况。

胜:胜利。这里指权衡敌我双方的土地面积,生产数量和兵员多少,就能预见谁可获胜。

以镒称铢:镒与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一镒有一铢的五百多倍。相差悬殊,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喻双方实力相差极大。

战民:指挥士卒作战,“民”做“人”解。这里指士卒。

决积水与千仞之溪:决,冲决,决开。仞,古代时所用的高度单位,一仞为七尺。决积水与千仞之溪:决开的山涧积水从几千尺高的高处冲下来,势不可挡。

形:这里指的是由军事实力而造成的势。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