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3122700000006

第6章 音乐世界(6)

马里奥·德尔·莫纳科,1915年生于意大利。13岁首次正式登台,后来进音乐学院研习声乐、音乐史。他音量宏大,人称“黄金小号”。

卡尔罗·贝尔贡济,1924年生于意大利。从小酷爱歌剧艺术,曾做过乳酪工人、司机和面包师,后参加歌剧演出,是威尔第歌剧的权威诠释者。

朱赛佩·迪·斯岱法诺,1921年生于意大利,少年时酷爱唱歌,20世纪50、60年代与莫纳科齐名,擅长演唱那不勒斯歌曲。

世界十大音乐盛会

音乐会,指在观众前的现场表演,通常是音乐表演。音乐可由单独的音乐人表演,也可由乐团体集体演出,像管弦乐团、合唱团等。音乐会的通俗称号也叫“show”与“gig”。

音乐会所举办的地点也有许多,如公共演艺厅、夜总会、音乐屋、体育馆、谷仓、音乐厅和多功能的表演场所等。音乐家通常在舞台上表演。在唱片尚未流行前,音乐会是听众听到音乐家的演奏唯一的机会。

和平与音乐:1969年8月15日,在美国纽约市郊胡士托私人农场举行了一次举世无双的大型音乐节。来自各州的参加者逾45万人,起先规定买票入场,后因人多票少无法控制,干脆免费开放。该活动的口号是“和平与音乐”,历时三天三夜,没有发生暴力事件,还在现场诞生了几个婴儿。农场主人麦斯·雅斯卡一夜之间成为名人。

最大规模的几场流行音乐会:1980年9月13日,在纽约中央公园举行埃尔顿·约翰的音乐会,约有40万人参加。一年后在同一地点,约50万人参加了西蒙和格芬克的联合音乐会。1973年7月29日,纽约瓦特斯·格兰举办了摇摆音乐节,在这个音乐节上,有60万人参加,但仅15万人购买了入场券。

音乐会演员、观众之最:最大的合唱队是出现在1937年8月2日德国布鲁劳的一次大合唱,在有16万人参加的合唱比赛的结尾中,6万人齐声演唱。参加人数最多的古典音乐会,是1986年7月5日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大草坪上,由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的一场免费露天音乐会,约有80万人参加。

观众之最的纪录,是1986年4月5日在得克萨斯的休斯敦市中心创造的。人们看见了照射在建筑物表面的激光图,约130万人前来观赏激光表演,并造成休斯敦历史上最大的交通阻塞事故。

最早的音乐比赛:约公元6世纪,在特耳菲城为纪念阿波罗神斩巨蟒的大型比赛。比赛项目除体育外,还有音乐与诗歌。古希腊人相信,公开的比赛既可以刺激演奏者的才能,还能提高一般听众的欣赏水平。

最早的公演音乐会:世界上最早举办收费凭票入场的音乐会,由英国的小提琴家约翰·巴尼斯特在1672年举办的。音乐会的场子是一个大房间,里面摆着一些椅子和桌子,如一家啤酒店,票价1先令。巴尼斯特组织了几个乐师,在搭起的小台上演奏,每晚6时开始,一连演奏了6年之久。

音量最大的音乐会:1976年5月31日,英国伦敦的查尔顿足球场的一场举世无双的大音量音乐会。舞台上放置80台800瓦超级DC30A扩音机、20台600瓦高音200型分频器,扩音设备的输出总功率高达7.6万瓦的超大音量,靠舞台前50米观众席的噪音达120分贝。尽管如此,仍有成千上万的人愿冒终生耳聋之险前去赴会。

最多的谢幕次数:1983年7月5日,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拉契多·多明戈的表演特别出色。当他的领唱结束后,雷鸣般的掌声长达一个半小时,多明戈谢幕达83次,成为歌剧史上歌唱演员所获得的最高殊荣。

最长时间的重演:1844年,在英国的一场音乐会中,亨德尔的一首歌受到无尽的欢迎,弄得其它节目上不了台,只得宣布散场了事。世界上最长时间的重演,是1792年首次上演的西马罗沙的歌剧《塞格雷多的婚礼》,在当时奥匈帝国皇帝里奥布尔德二世的命令下,全剧重演。

票价最贵的几场音乐会:1985年1月17日,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夏威夷州府檀香山音乐厅举办过一场演出,这个音乐会的最低票价竟达125美元,且早在半年前就已全部预订完毕。

但据当地报纸报道,檀香山的票价仅为帕瓦罗蒂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城演出时票价的一半。

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维也纳,堪称世界音乐之都。全市共有五个大交响乐团,小乐团不计其数,剧院23个,还有大量音乐厅。每天晚上,各个剧院座无虚席,观众穿着最新颖、漂亮的服装来观看演出,聆听音乐。不管是在街头还是在饭店、咖啡馆,维也纳到处洋溢着音乐之声。哪怕揿一下电话机上的按钮,也能听到动人的音乐。

世界著名乐曲

乐曲总体上可分为声乐、器乐、戏剧音乐(包括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戏剧配乐等)三类。其中戏剧音乐的音乐部分也含在声乐和器乐中,通常分别并入声乐和器乐中。著作权中的乐曲指交响乐、歌曲等能够演唱或演奏的带词或不带词的作品。

交响曲:

海顿(奥地利):《告别》、《惊愕》、《时钟》。

莫扎特(奥地利):《第三十九号》、《第四十号》、《第四十一号》。

贝多芬(德国):《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舒伯特(奥地利):《未完成交响曲》、《悲剧交响曲》。

柏辽兹(法国):《幻想交响曲》。

门德尔松(德国):《意大利交响曲》。

舒曼(德国):《春天交响曲》、《莱茵河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悲怆交响曲》。

德沃夏克(捷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世界著名组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天鹅湖》、《胡桃夹子组曲》、《睡美人》。

斯特拉文斯基(俄国):《火鸟组曲》、《彼得鲁什卡》。

比才(法国):《卡门》、《阿莱城姑娘》。

拉威尔(法国):《鹅妈妈》、《达菲尼与克罗埃》。

格罗菲(美国):《大峡谷》。

格里格(挪威):《培尔·金特》。

穆索尔斯基(俄国):《展览会上的图画》。

世界著名小夜曲:

海顿(奥地利):《小夜曲》,约作于1762年。

舒伯特(奥地利):《小夜曲》,作于1828年8月。

古诺(法国):《小夜曲》,作于1855年。

德沃夏克(捷克):《E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875年。

德里戈(意大利):《小夜曲》,又名《爱之夜曲》,作于1900年。

皮尔纳(法国):《小夜曲》,作于1894年。

德尔德拉(捷克):《小夜曲》,作于1901年。

托赛里(意大利):《小夜曲》,又名《叹息小夜曲》,作于1898~1903年间。

布拉加(意大利):《天使小夜曲》,又名《瓦拉契亚的传说小夜曲》。

莫扎特(奥地利):《弦乐小夜曲》,作于1787年。

柴可夫斯基(俄国):《弦乐小夜曲》,作于1880年。

苏克(捷克):《弦乐小夜曲》,作于1892年。

谢米娜德(法国):《西班牙小夜曲》。

庞塞(墨西哥):《墨西哥小夜曲》,又名《小星星》,作于1912年。

世界著名摇篮曲:

肖邦(波兰):《摇篮曲》,作于1843年。

豪塞(匈牙利):《摇篮曲》。

勃拉姆斯(德国):《摇篮曲》,作于1868年。

格里格(挪威):《摇篮曲》,作于1883年。

福莱(法国):《摇篮曲》,作于1880年。

托尔·奥林(瑞典):《摇篮曲》。

耶涅菲尔特(芬兰):《摇篮曲》,作于1904年。

世界著名序曲:

罗西尼(意大利):《塞维勒的理发师》、《赛米拉米德序曲》。

勃拉姆斯(德国):《大学庆典序曲》、《悲剧性序曲》。

柴可夫斯基(俄国):《一八一二年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莫扎特(奥地利):《费加罗的婚礼》。

韦伯(德国):《自由射手序曲》(又名《魔弹射手序曲》)。

贝多芬(德国):《菲岱里奥序曲》。

斯美塔那(捷克):《被出卖的新嫁娘》。

苏佩(奥地利):《轻骑兵》。

门德尔松(德国):《芬格尔洞》(又名《赫布里底岛》)。

柏辽兹(法国):《罗马狂欢节序曲》。

柏林卡(俄国):《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比才(法国):《卡门序曲》。

世界著名圆舞曲:

勃拉姆斯(德国):《圆舞曲》,作于1865年。

格里格(挪威):《圆舞曲》,作于1867年。

庞塞(墨西哥):《圆舞曲》,作于1928~1933年间。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1867年;《啊,美丽的五月圆舞曲》,作于1877年。

罗萨斯(墨西哥):《乘风破浪圆舞曲》,又译《在海波上圆舞曲》,作于1891年。

李斯特(匈牙利):《海菲斯特圆舞曲》,又译《浮士德圆舞曲》,作于1860年。

古诺(法国):《微风圆舞曲》,作于1859年。

瓦尔托伊费尔(法国):《溜冰圆舞曲》,作于1882年。

肖邦(波兰):《瞬间圆舞曲》又称《小狗圆舞曲》、《一分钟圆舞曲》,作于1846~1847年间;《告别圆舞曲》,作于1835年。

西贝柳斯(芬兰):《忧郁圆舞曲》,又译《悲伤圆舞曲》,作于1903年。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作于1846年;《生活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作于1869年。

莱哈尔(匈牙利):《卢森堡圆舞曲),作于1909年。

德里戈(意大利):《火花圆舞曲》,作于1900年。

世界著名音乐家

音乐家,就是专注于音乐领域中的艺术家,包括全世界创作音乐的人和演奏音乐的人。唱歌的人也是音乐家,但他们有其特别的名字--歌唱家。

在音乐家当中,有一个特殊类别,他们不创作也不演奏音乐,而是负责指挥交响乐团,称为指挥家。好的指挥家有特殊的魅力,他们带领乐团演出,往往是乐团中最耀眼的角色。

一个音乐家常常有多重的身份,他可能专注在音乐的某个领域,如作曲,且同时兼顾演奏。

钢琴诗人肖邦: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1849年),生于教师家庭,6岁开始学钢琴,8岁时在华沙公演钢琴协奏曲,人称“第二莫扎特”。10岁时,开始学习作曲。从18岁起,他先后在柏林、维也纳、慕尼黑、巴黎等地举行音乐会。20岁时,他离开波兰,流亡国外,最后病逝于巴黎。

肖邦的创作主要包括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夜曲、谐谑曲、奏鸣曲、叙事曲等多种体裁在内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独创性、民族性,新颖鲜明,极大丰富了欧洲浪漫乐派的音乐典籍。

肖邦的创作充满炽热的爱国主义情绪。当他客居国外,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当即写下《革命练习曲》,用以寄托对祖国的情感。他的音乐常将对祖国自然景物和民间风俗的描绘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肖邦的钢琴音乐旋律悠长细致,节奏极具伸缩性,和声的音响清澈透明,显示出抒情性诗意。肖邦的艺术实践使钢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指挥之王李斯特:李斯特(1811~1886年),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生于业余音乐之庭。其童年在匈牙利的吉普赛人热情奔放的歌舞艺术熏陶中度过。他6岁开始学钢琴,12岁赴维也纳深造。之后,他在多国演出。1875年,他创立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李斯特是奠定现代钢琴表演艺术风格的重要钢琴家。他将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寄托在钢琴上,使钢琴成为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万能乐器”。在其练琴生涯中,形成独特的演奏技巧,如“李斯特八度”(八度半音交错快速上行下行)等,技艺炉火纯青。在演奏方法上,他以手指运动为基础,进一步把腕、臂、肩及整个上身的力量按音乐表现的需要有机协调,使钢琴演奏从音量小、音色单一的室内风格发展成现代大舞台的演奏风格。

李斯特以其绚丽的技巧,拓宽了钢琴的表现力,并赢得“钢琴之王”的美誉。李斯特坚持交响乐音乐思维中的标题性原则,首创“交响诗”的音乐体裁。这种结构自由、富于文学性的单乐章音乐体裁,体现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中各种艺术相结合的艺术思想。

李斯特的代表作品有《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塔索》(交响诗)、《前奏曲》(交响诗)、首钢琴协奏曲及20首匈牙利狂想曲。

小知识

《浮士德交响曲》

李斯特读了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后,在1857年写成这部以合唱结束的交响曲,并于同年12月5日初演。

全曲分三个乐章,犹如三幅大型肖像音画,均以诗剧《浮士德》中的人物作为标题。

第一乐章:浮士德,奏鸣曲式。其中用了五个表现浮士德性格特点的主题。第一个主题以增三和弦为基础,表现了想解开神秘世界之谜的浮士德的形象。第二个主题由双簧管呈现,以表现浮士德的爱情、激情和孤独感,表现对宏伟崇高事物的憧憬。乐曲转快后出现三个主题,分别表现浮士德的斗争、苦恼和英雄气概。

第二乐章:玛格丽特。市民出身的少女玛格丽特纯真可爱,浮士德返老还童后与之恋爱,结果引发悲剧。用三部曲式构成的本乐章中,双簧管奏出的柔美主题表现出玛格丽特的天真烂漫、心地善良。前乐章中有些浮士德的主题也出现在这里,以表现他们相爱的种种场面。结尾时气氛幽静,浮士德沉醉在幸福的意境中。

第三乐章:梅菲斯托费利斯。他是诗剧《浮士德》中的魔鬼,他企图以爱情、欢乐和权力收买浮士德的灵魂,但终告失败。快速度的音乐用戏谑手法表现出梅菲斯托费利斯否定一切的形象。在这里,只有第二乐章表现玛格丽特的主题仍以原来的面貌再现,其他主题都改变了面貌,成为富于戏剧性和有明显诙谐特点的音乐。

乐曲步步高涨后,强有力地结束。合唱部分,在高潮段落后用长号庄严吹出合唱主题的音调,然后在管风琴的持续音和弦乐震音衬托下,由男声合唱演唱诗剧《浮士德》第二部末“神秘的合唱”的诗句。接着男高音独唱,并出现玛格丽特的主题。最后,源于浮士德第二个主题的音乐从低声区响起,步步高涨后结束。

交响乐之父海顿:海顿(1732~1809年),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海顿出身在一个贫苦家庭,由于父母爱好音乐,从小就接触了奥地利民间音乐。他曾在教堂的唱诗班中充任童声女高音歌手,接受了传统音乐教育。34岁起,海顿担任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公爵的宫廷乐师,长达28年。

海顿一生探索,使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体裁最终得以确立,使四重奏的体裁确立并成熟,也使古典乐派严整、匀称、完美的形式特点得到充分展示。

海顿生平共写有104部交响乐、84首弦乐四重奏、100多首各类三重奏、50首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52首钢琴奏鸣曲、23部歌剧及4部清唱剧。丰硕的创作成果使他无愧于“交响乐之父”的称号。

海顿的代表作品有《告别交响乐》、《惊愕交响乐》、《时钟交响乐》及清唱剧《四季》、《创世纪》等。

小知识

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G大调,作于1791年。其曲名源于第二乐章突然出现全合奏与定音鼓的强奏。英国用感情名词“惊愕”;德国则称为击鼓。

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是如歌的慢板,由弦乐回答木管以三度平行的问句开始,低音弦反复应答动机,小提琴则上行半音阶增加紧张度。主部是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由两个动机构成的极单纯乐句,第二主题以四小节没有旋律的切分节奏音型始,再从这个节奏音型中除去切分因素,在其上方由第一小提琴及长笛表现音形音型。发展部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动机为重心,以D大调呈现主题旋律后,巧妙完成转调,并有强烈的和声变化。再转入b小调,进入主题再现。终结部庞大,充分显示了海顿的架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