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3124000000007

第7章 大学时代——微软诞生的摇篮(1)

进入哈佛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地那个在湖滨中学沉迷于计算机世界的少年长大了,他面临着升学的选择。

盖茨、玛丽夫妇很为这个儿子担心,虽然他很聪明,可是对于他进入何等大学,他们心里还是很忐忑的。他们又不好说什么,就说:“老三,我们商量过了,希望你继续读下去。凭你的实力和聪明,应该可以考上哈佛大学的。你怎么看?如果你不愿意,可以读别的大学。”比尔·盖茨说:“哈佛大学是不是最好的大学?我当然愿意去那里,那里应该有很多聪明的学生,我就喜欢那里的氛围。”玛丽和老比尔点点头:还是长不大,这么争强好胜。意见是统一了,可是对于儿子是不是能够考上哈佛大学,夫妻俩心里还是没有底的。

不过,很快他们就满意地笑了,比尔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一切。

1972年,比尔考入了哈佛大学,成为了法律预科专业的一名新生。这让盖茨夫妇松了一口气。

哈佛大学坐落在马萨诸塞州一个古香古色的小城——坎布里奇。它创建于1636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它是成功、权力、影响、伟大等等的代名词,很多官员、专家都是从这样一所名校中走出来的。哈佛大学还是著名的“常青藤联盟大学”的领袖。

常春藤联盟在美国乃至世界都颇负盛名,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布朗、宾夕法尼亚、达特摩恩及康奈尔等8所美国东北部有着悠久历史的名牌大学。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迈进了哈佛大学就等于未来有了更好的发展。比尔·盖茨就是读着这样的校训,怀揣着“和聪明人交流”的梦想而走进来的。

虽说比尔进入了哈佛大学,可是他心里面对自己将来的路却还没有底。虽然他报的是法律预科,可是他却不想当律师。可是盖茨玛丽夫妇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大学可以给比尔一个了解世界的机会,可以给他一个完整的教育。当然,他们希望比尔成为律师,不过对他是否成为律师却没有施加很大的压力。这也让比尔·盖茨的哈佛之路走得并不太艰难。

哈佛大学是开放的、崇尚自由的天堂,它包容每个人的自我选择。比尔·盖茨的天性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可是他的哈佛生活却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随心所欲。

由于他的成绩和才智,才入学就获准同时选修研究生和本科的课程。他在读本科的时候,除了选修经济、历史、心理、文学等必修学科之外,他还选修了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等课程,这些都是他中学时期比较感兴趣的,也比较擅长的。

一开始,他就选修了“数学第55”,这是数学课程中最难的一种。而且不仅如此,比尔还兴致勃勃地来和同学打赌,他不去上课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成绩。结果他虽然没有赢,不过他的数学确实不错。他还曾经计划着自己成为一个“数学家”。

现在还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昏睡考场”的经历。

那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要考希腊文学。考试已经进行了一会儿了,监考老师也转了几圈,看到一个学生一直保持一个姿态。开始还以为是“沉思”,可是后来过去很久了,离考试结束只有半个小时了,那个“塑像”还是一动不动。监考老师就忍不住去拍了拍他的肩膀:“醒醒,快醒醒,怎么睡着了呢?”比尔·盖茨揉着惺忪的眼睛,从睡梦中醒来。老师有些哭笑不得,埋怨了一句:“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请快点答题。”比尔迅速投入答题之中,终于在铃声敲响的那一刻将最后一个字写完。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凳子上摇晃了几下。

可是即使这样,他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得了“B”。这在“怪人迭出”的哈佛还是让人惊奇了一把,毕竟平时的比尔·盖茨并不经常上课的。比尔·盖茨当然很是得意。当然,这只是他众多举动中的一个,至于上课听着听着就睡着的事更是屡见不鲜了。

虽然他的成绩不错,虽然他的聪明并未淹没在高手如林的哈佛殿堂里面,可是对于未来之路,比尔时常处于迷茫之中。再加上,哈佛大学特殊的氛围更是让他迷茫。后来,比尔·盖茨在他的一本书里这样写到:“1973年秋,我进了哈佛。学校里有不少人故作姿态,松松垮垮,让人觉得他对一切漠然视之。”

对这一切,比尔·盖茨也被激起了挑战的欲望,他制定了策略:大多数课程都选择逃课,到快期末的时候再猛学一阵子,要看看自己是否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来得到最高的分数。

挑战如果没有对手就不好玩儿了,刚好史蒂夫·鲍默尔出现了。

史蒂夫·鲍默尔是他的哈佛校友,当时在攻读应用数学学位。他和比尔不同的是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也没有基础技术知识。但是他很善于社交,他经常穿梭于哈佛的每一个角落,哈佛的每一个人他似乎都认识。相同的是两个人都是精力充沛,都喜欢打牌。两个人相识就源于一起打牌的经历。

鲍默尔毕业后,接着去斯坦福大学读硕士学位,不过还没有读完,就在比尔·盖茨和父母的双重力量下给劝服退学,加盟微软了。

可当时,在哈佛大学,两个人已经是很好的朋友,比尔·盖茨很是依赖他、佩服他。他带领比尔去参加俱乐部,他知道比尔·盖茨很是腼腆,不敢在很多人面前讲话。他就想到让比尔·盖茨蒙着眼睛给大家讲计算机知识,这让比尔受益匪浅,他腼腆的个性慢慢地被克服了。以至后来,他总是带领他的微软团队,去各地推销产品、推销自己的主张,再也没有觉得“害羞”。

这两个人在哈佛的友谊至今都让很多认识他们的人津津乐道。他们俩的交流方式很是奇怪,经常是两个人同时说话,然后再同时回答对方的问题。旁边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是他们彼此却清楚知道对方在讲什么。哈佛的学生戏称他们为“雷电交流”,比尔·盖茨则称他们的交流是“高频段交流”,他们所在的房间被称为“雷电房”。

经常是在早晨,比尔·盖茨玩了一夜后,就跑到了鲍默尔的房间里面。两个人有着一样的热情、精力和相同的观点,相互之间影响非常强烈。他们两个经常进行激烈的辩论,用高波段的速度来交换信息。两个人都坐在那里,前后摇晃着身子,同时说话。不过谁都可以听懂对方的,也都能够作出回答。如当年的丘吉尔一样,同时进行思维和语言处理。

一直到现在,比尔·盖茨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他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而且和鲍默尔交流的时候,两个人仍旧可以同时讲话来对话,就像是两台联机的终端一样。

这两个人从开始打牌时候的赌输赢,到后来将打赌的范围扩大到考试的成绩上。两个人看谁更有能力去取得更好的成绩。

两个人都是在平时疯狂逃课,然后在快考试的时候才抓起书本一阵“猛啃”。不管是熟悉的知识,还是完全陌生的课程,他们都采用这种方法,当然聪明的他们成绩也不会差,有时候反而比那些“乖学生”还要好。

当然这种作风一定情况下可以奏效,但是真正做起事情来,拖拖拉拉的就不好了。这在后来,在比尔·盖茨他们开办微软公司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虽然如此,大学时代的比尔和鲍默尔却对这项打赌乐此不疲。

当然这还不是他哈佛生活的全部,计算机仍旧是他关注的东西。他可以玩起计算机来三天三夜不合眼,当然做完事情的时候,他总是随便抓条毛毯裹着脑袋就死命地睡。因为这样玩计算机是很耗精力的。

当然有时候他们也玩点别的游戏,跳跳摇滚什么的。当时哈佛大学很多学生都忙着去参加各种俱乐部,和女孩子们一起玩。可是比尔·盖茨似乎对女孩子没有很大的兴趣,似乎他唯一交往过的就是卡洛琳,也就是他父亲老同事的女儿。不过他真的很冷淡,卡洛琳觉得她对比尔没有什么吸引力就走开了。而比尔·盖茨什么都不知道,还是关注着他感兴趣的事儿。

也许是为了调节心情,也许是为了让自己沉静,他选择了打牌来解压。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纸牌游戏,一直到现在,美国还在流行着这样一种游戏。

在哈佛,比尔·盖茨住在一种名为“卡雷房”的宿舍,那是一种配有烹饪用具的小宿舍。由于比尔住的是一间没有用的空房间,这间屋子就成了“扑克房间”,大家有事没事就常去玩牌,一晚上输赢几百美元到上千美元也是常有的。比尔对牌的兴趣和对计算机的兴趣是一样的,忠诚而专心。现任某公司总裁的斯科特·德尔回忆说:“我对比尔的印象,也是其他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他不是在房间里打牌,就是在计算机房里工作。”他对牌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

刚开始打牌的时候,比尔·盖茨的技术不高,老是输。后来,他慢慢地看出了点儿门道,又懂得去推理出对方出牌的路数,很快地,他就成了打牌行业中的“佼佼者”。每次大家都是喊着“打牌去”,而且一去就是很久。特别是如果他开始输了钱,比尔·盖茨就非要把它赢回来不可。就这样在卡雷房中泡上一天半天的也是常有的事儿,有时候还会持续一天一夜。他的一个朋友曾经说过如果把注意力从计算机上收回来的话他会成为一个赌徒。

就这样,他对打牌上了瘾。他也觉得打牌似乎不对。为了控制牌瘾,他曾经试图将钱交给保罗·艾伦掌管,可是很快地,他就又要了回来,因为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还不如就这样顺其自然。

他回忆这段经历时,不无得意地说道:“我牌打得不赖。医学院和商学院也有一伙人经常来玩,他们牌艺不高,我们就提高筹码,让他们输个精光,结果他们再也不来了。”

哈佛大学给了他一个调整的时期,虽然他不喜欢读法律,可是,他还是在这个世界里慢慢地接受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对他后来大有裨益,当然这是后话。闲暇之余,他选修了计算机等诸多课程,他的兴趣在慢慢地成长,而他的未来之路也在迷茫中有了踪影,只是缺乏“拨云见日”的契机。

他还是终日地打打牌,玩玩儿电脑,有时候就在宿舍里面进行“哲学沉思”,他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另辟蹊径、抢在前面

升入哈佛大学,对比尔·盖茨这样一个聪明人来说当然很开心,因为他毕竟盼望着和聪明人一起学习、交流。不过高手如云的大学校园让我们这位不服输的小比尔难免觉得有些难以适应。湖滨中学的他远近闻名,“电脑神童”、数学天才。当然在大学里,他的数学还是很突出的。

他对数学一直很迷恋,而且在数学方面他有很大的天赋。

每次上数学课,别的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和黑板,或者是奋笔疾书地记录下解题方法,可是比尔·盖茨却表现很“怪异”。他通常连笔记本都不带,只是两手抱住脑袋,样子看上去很疲倦也很茫然。看着老师在上面写解题方法,但如果老师稍微有一点不对的地方,他马上就站起来:“老师,你有个地方做的不对。”然后就冲上讲台,将正确的解题方法写出来。这常常让有些老师感到很窘迫。至于数学老师留的题目,他最多做个20%,每次别人询问怎么不做剩余的部分。他总是笑着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再做别的就是浪费时间了。”

而且他在数学方面的思考方式也别具一格,很有创新精神。他曾帮忙解决了一个数学上悬而未决的难题,这让他在哈佛大学很是得意了一阵子。

那是刊登在数学杂志上的一个数学难题:有一个厨师做了一叠大小不同的煎饼,他要不断从上面拿起几个煎饼翻到下面,最后,使煎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试问:假如这里的煎饼有N个,厨师需要翻动多少次才可以完成这个排列。

这个问题一提出,数学界顿时起了争论。当然,作为学术之地的哈佛也不例外。各位数学老师及数学爱好者的学生大家共同讨论研究。比尔在摇摇晃晃的冥想中有了主意,他告诉了老师,著名的数学教授克里斯托斯·潘帕莱米托。他听完比尔的讲解后,很是惊喜,他欣赏这个学生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而且他觉得比尔的方法很不错,就把它记下来了,并且发表在了1979年的《非线性数学》的杂志上。这一种解法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性进展,它在数学界的影响至少持续15年之久。

看着比尔·盖茨又喜欢数学,而且在数学方面也很有天赋,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估计,比尔·盖茨完全可以沿着这一条路走下去,同时也可以实现他的梦想——数学家。他的天分很高,思考问题也很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眼光比较独特,他总可以突破常规地去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可是,比尔·盖茨却不这么认为。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数学并不是所有人中最好的,他的班里和周围有几个人的数学天赋比他好,而且比他用功。敏感的他很快地推测出这样几个人会成为有名的数学家。

比尔后来曾经提到关于自己改变初衷的原因,他说:“我认识几个数学系的学生,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能力完全在我之上。这个情况使我打消了研究数学的念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许你会继续坚持下去,而且也可能取得令人折服的成绩,但我做不到。我一直在想,我没准能够干出一点达到世界水平的事情。”这显示了他自己的想法,“争当第一”的不服输的他渴望着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而在那里他是“王”。

有一次,比尔又没有去上课,他坐在椅子上,作沉思状,原来他又在思考他未来的路了!

他的宿舍同学回来,看着习惯摇晃的比尔现在却那么安静,一时不习惯,就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哥们,今天又没有上课啊,在发什么呆啊,我们去玩扑克牌吧?”比尔动了一下肩膀:“没兴趣。”“为什么呢?”室友饶有兴致地追问道。怎么打牌也吸引不了这个“怪人”呢?太奇怪了。比尔瞪着茫然的眼睛看着他:“我觉得上大学没有意思了。不知道要做什么。你将来想干什么呢?”室友吃了一惊:“我当然要读下去啊,然后读完博士就去研究所。你发什么愁呢?你数学那么好,可以当数学家啊。”比尔摇了摇头:“我不是最好的,我要开辟自己的世界。我想去研究计算机。”

“计算机?那是个新行业啊,你的专业怎么办?你就算不喜欢它,也可以学数学啊。难道你要放弃这个专业么?”室友觉得很吃惊。“这就是问题所在。我喜欢计算机啊,在那里我才可以自在地工作。而且我觉得计算机会是未来的主要趋势。可是我父母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总觉得计算机的未来方向不明确。”说着说着,比尔·盖茨又在椅子上摇晃起来,一时失落的他只不过想找个人倾诉罢了,对自己的未来,他已经开始有了一点希望了,只是这个希望还是有点远罢了。

他一头扎入了计算机的世界之中。

因为计算机很昂贵,个人根本负担不起。就连哈佛大学这样的高校,虽然开办了计算机专业,不过计算机的台数还是有限的,对本专业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每个人的要求,何况是比尔·盖茨这样一个“旁听”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