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眼观处世
3125000000008

第8章 佛学大师教你享受生活(2)

所谓“宁静”,并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现象停止不动,譬如说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不要讲话;主要的是要你内心自然没有声音,而不是要抹煞外在的一切声音。同学们每天晚上要“禁语”,这个禁语 不但要做到嘴上不讲话,手接触东西没有声音,脚下走路没有声音,甚至于要做到心里没有声音,即使在热闹场所中,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个时候,就是心灵的宁静,就是心灵的 庄严;道德就可以完成,人格就可以升华。下面我要告诉各位,在宁静中如何能安放我们的身心?

1.宁静中有宽广

内心的宁静,可以使你的心灵世界扩大起来。一个人把心静下来时,平常所想不到的问题,往往就可以想到,记不起来的事情也可以记起来。以前,常州天宁寺有一间禅堂,坐禅时,门都关起来。有一 个卖豆腐的人,对禅堂里面的情形非常好奇,很想进去体验体验,可是,在佛教丛林里面,任何其他无关的人士,是不准进入禅堂的。后来,香灯师帮了一次忙,给这位卖豆腐的一个机会,让他参一次 禅,坐一支香。当禅堂止静的时候,别人都用功在参禅,而卖豆腐的也静静地坐着不敢讲话,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有人欠他的豆腐钱至今未还。宁静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精神领域,这便是一 个小例子。

当然,参禅或内心的宁静,并不是要人想起旧日的事情。但是,由这个例子,也可以使人知道宁静中的世界,的确很宽、很大。一个人不要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转,在烦恼喧哗的外在世界中不能解 脱,好像钻牛角尖一样,越钻越小,应该把心胸扩大,从宁静中去体会大千世界的宽广。

2.宁静中有富有

俗语有云:“沉默是金。”这意思是说明宁静里面含着富有。一个人如果熙熙攘攘地忙碌过一生,以为拥有功名权势,拥有家财万贯,出门汽车,入门洋房,甚至于拥有娇妻美妾,子孙满堂,这样就算 富有的话,其实,距离人生富有的定义还差得很远呢!人生真正的富有是含藏在宁静中。

当你一个人静静地独处时,你可以仰望蔚蓝的长空,飘动的白云,宇宙是那么广阔。或者你可以一卷在握,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与你对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尽在我心里,可以任意畅游在 太虚之中,你能说不富有吗?生为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要拥有外在的财富,而是要拥有心灵的智能,及宁静的生活。

一个人在一天的生活当中,如果缺乏十分钟至三十分钟的宁静,那么这个人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贫乏。学院为什么要规定每周放假一天?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点自己的生活,体会一些宁静的乐趣。一个 人在一年当中,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宁静生活,因为没有宁静生活的人生,会迷失方向,会忘记自己,到时候只有懵懵懂懂,任人牵着鼻子走。唯有在宁静中,才能面对问题,才能与自己交谈,也才能达 到“身心安泰”的境界。

3.宁静可以代表平安

一个人每天生活在浮躁动荡之中,处处都埋伏着侵犯德行的陷阱。如果能够把自己安住在宁静之中,就会感到平安了。印度圣雄甘地,虽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牢狱里,但是,由于他内心的宁静 、淡泊,所以处处感到安稳、平衡。

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地狱,也会觉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宁静的人生,到处都可获得平安。

有时候,或许你会觉得坐在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是;或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内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一个人内心如果能够宁静,即是所谓的“自觉心安,东西南北 都好”。宁静能使你心安,心安则使你的嗔恨心隐伏不起,内心平静,则待人处事永远祥和,争执的弊端永远不起。所以,我说宁静代表平安。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第一集)》

4.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弘一法师

村庄外,住着一条又大又危险的毒蛇。它咬死了一个村里的人,并且用毒液伤了很多村民。

一位慈悲的流浪圣者来到了这个村庄,每一个村民都向他抱怨毒蛇的恶行恶状,以及它如何伤害很多无辜的人。

圣者问:“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条毒蛇?”他立即动身前往毒蛇出没之地。

圣者以其弘大的慈悲心将毒蛇唤到面前,他说:“现在,你将自食恶果,很多村民都想捕杀你。如果你愿意向我保证今后不再做伤天害理的事、不再咬人,我会力劝村民们放弃捕杀你。”

几个月以后,这位圣者再度造访该村,这条快被打扁、遍体鳞伤的毒蛇,爬行到圣者居住的茅屋内,抱怨说:“你看,我不咬人之后,村民便开始欺负我,即使我不反应,小孩子们依然拿木棍和石头丢 我。看看我这一身,都是你要我不咬人的结果。”

这名圣者很有智慧地回答:“朋友,我要你不咬人,并没有禁止你发出嘶嘶的吓唬声。”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无智慧的忍辱,却是一种压抑。

有智慧的人,是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避免受苦。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有了也不会发光。

——海涛法师编讯慈爱手册》

佛学应注重于学。由学而正解,才生起信心,此信心即非糊糊涂涂的迷信,而是明明白白的正信。由此正信所起的行,当然也是正确的行;由正行行到相当的时候,就可以证到真理了。所以学佛始于信 ,终乎证,都离不开一个学字。平常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佛亦是如此。从最初皈依佛法,信仰佛法学起,一直学到证悟成佛为止,都要在这“学”字上用工夫。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书》

现世间的衣、食、注交通……都因知识的发达而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农家的耕种,也进步到机械代替人工,比起从前来,真不知好多少倍。从前人去台北,艰苦的跑上两三天;现在搭乘快车,只消一 小时零几分,坐飞机当然更快。这都是从知识的发达中来,你能说知识发达不好吗?所以人类的日常生活,在知识发达中,得到许多便利,改善。现在农工居住的屋子,比五千年前的王宫──茅茨土阶 ,有时还好些。古时的道路不宁,土匪众多,若人民要输运财物,就得请保镖的,现在以火车,轮船运货,绝少匪类的抢夺危险,显然比从前好太多,这能说不是知识文明的好处吗?世间的利用厚生, 非知识不成。

大乘法说:初学菩萨向上向善的正行,即由分别知识的引导——由知识分别。知善知恶,了解世间的因果事相,知善而深信善法的价值,于是不断地努力向善,这才能趋向证悟的圣境,得平等无戏论的 根本智。不但初学的,菩萨在自觉的圣境中,虽远离了分别妄识,但菩萨行的特点在利他,故从平等的根本智中,又起后得的分别智,此即通达事物,度生的方便智。从菩萨的修行、证悟、利他的一切 事业中看。佛法始终重视知识。佛法把知识看为:是自利证悟的前导,利他妙行的方便。离开了知识,即不能成就自利与利他的事业,这是佛法重视知识而说明了知识的崇高价值。

——印顺法师《妙云集》

5.把“难”字从口边,从心里去除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四十二章经》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弘一法师

“克难”,顾名思义,是克服困难。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的呢?譬如:有人觉得“话难说”。如果你觉得说话很难,国语不容易说得正确,那么,你就要克服说不好的困难,就得努 力去学习;有人以为写文章很难,那你就要去克服文字的困难;思想不能畅达,语言文字不能流利,就要先找出困难的所在,然后再去设法克服它。

也有人觉得“事难做”。所谓“事难做”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事情本身的条件困难,一种是人事关系的困难。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绝不可因为事情难做就不去做,也不必因为人事关系困难而灰 心。佛法说:“佛道难成誓愿成”,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一件会比学佛更困难,成佛的困难我们都不怕了,那还怕世俗成功立业的小困难吗?

法国英雄拿破仑曾经说:我的字典里没有一个“难”字。自古的豪杰英雄也常常自夸说:我不知道什么事情叫做困难。“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则虽移山填海,也终有成功的一天。希 望青年朋友们,要把难字从口边、从心里去除,脚踏实地,切实地去做,相信不会有什么困难的。

此外,有人会觉得“道难修”。修道有什么困难呢?为了修道,我们就要淡泊名利,忍受寂寞,委屈吃亏,忍耐压迫;为了要修道,亲情要放下,故乡要远离,朋友要少来往,一切功名富贵的念头都要 舍离。有的人修道,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到头来反而背道而驰。所谓“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三年,佛在西天;修道十年,无影无边”。这种人因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能耐烦,经不起挫折,终 于半途而废。像这种自暴自弃的人,能完成人生吗?能成就道业吗?所以,一个修道的人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不只要具备“勇猛心”,而且要具有“恒常心”,这样,菩提大道才有展现在 眼前的可能。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第一集)》

6.白开水虽淡,可淡有淡的味道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四十二章经》

生活是平常的,平常就是淡;白开水虽淡,可淡有淡的味道。

——弘一法师

浓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东西,是何种浓厚美味!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适宜我们的胃肠,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 少滋味”,吃了过饱的浓酒肥肉,不及吃少数的菜根来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样,有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神变幻术或高超的才艺而与众不同,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与尊敬。一个有着圆满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着自己的本分,和 平常人没有两样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这样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骄不亢,他的行为有一天达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们做人应该引以为模范的一种人。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成道以来对众生说法,绝不以深远理论或苦行奇事惑众,唯以简明切实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务使闻法的人,都能随分随力,去恶进德,以日净其心,便是学佛修善的法门了。

——圣印法师《日日日出》

一个人追求繁华容易,返璞归真困难。如果能把世俗功名富贵的欲望淡一分,那么你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举个例子说:如果在一杯水里加上一些酸甜苦辣的东西,这杯水立刻就会变质。就是一杯茶, 放个两、三天,也会产生怪味。可是,如果仅是一杯清水,淡淡的,没有任何杂味参与其中,则这杯水永远是一杯清水。好像人的思想,欲望愈多,则愈容易变质;如果能甘于淡泊,如那清净无味的水 ,则烦恼的怪味就不会产生,所以说,淡泊中的快乐,是最可靠、最长久的。

很多人欢喜用浓厚的感情相处,你来我往,隆情高谊,结果总是不能持久。因此,我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要淡泊,在人情往来之间也同样要淡泊。一个人唯有心地纯洁,甘于淡泊,无贪无求,不为名不 为利,则自然就能安身立命;反之,如果经常贪图生活上的富裕,过分计较人我间的得失,相信他定难获得永恒究竟的安乐。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可见物质的过分享受,是历史上大哲人们所极力反对的。 一个人若过度热衷于物质的享受,则将为物欲所牵引,本具的性灵也会被物欲所蒙蔽。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第一集)》

7.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吗?”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 “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景德传灯录》卷六

【翻译】

有源律师来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要用功吗?”

禅师答道:“要用功。”

“怎么用功?”

大珠慧海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律师很惊讶:“每个人都是这样子呀!他们都和大师您用功的方式相同吗?”

“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

“普通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我和他们不同。”

有源律师无言以对。

【简释】

禅宗的修道看来很简单,不过是吃饭睡觉、担柴挑水之类的日常活动,但是,要把这些日常生活过好却并不容易。人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有了太多的追求,必然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思索,有了思索计较 就免不了要烦恼。其实,禅就是告诉我们在该睡觉的时候安然入睡,在该吃饭的时候安心吃饭,把该做的事做好就会身心愉快。

人“需要”的东西不多

但“想要”的东西太多

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紧张

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压迫感

——圣严法师《是非要温柔》

物质的贪求是没有止境的

已经有了的,希望多一点

多了又希望更多,永无满足

就像是口渴的人喝盐水一样

愈喝愈渴,愈渴愈喝,最后变成死路一条

物质生活不能没有,但要适可而止

要知足、惜福,就会满足快乐。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知足不是懈怠懒惰、不事生产

而是安于自己能得到的和所得到的

并且常常有余裕分享给他人

——圣严法师《智慧一○○》

尽自己的力

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过什么样的生活

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不应该得到的,不执著一定要拥有

顺应所处的环境,生活就会快乐一些

——圣严法师《知足最满足》

“知足”并不等于放弃生存的权利

也不等于放弃工作的责任

更不等于放弃努力进步的机会

而是顺应自然、适应社会

因应所处的环境

——圣严法师《是非要温柔》

与其争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不如善自珍惜运用自己所拥有的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不等于物质财富的拥有

不能从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定论

真正的财富

在于内心世界的宽广、豁达与包容

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慈悲心

以慈悲心对待众生

由衷地为社会、族群,乃至整个世界

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圣严法师《人间世》

心灵的充实比物质的拥有

是更可贵的财富

——圣严法师《如何度过日子》

平安就是幸福

知足即有快乐

——圣严法师《法源血缘》

8.养深积厚,成就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