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不过诗经2
312700000035

第35章 维以不永伤·毋相忘,怎能忘

——(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燕(1)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2)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3)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4)。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5)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6)寡人。

《邶风·燕燕》

《燕燕》中,离别之情调是悲怆而绝望,以双燕齐飞起笔,寄寓了昔日如双燕般相亲相随,而今就要天各一方的不舍之情。情至深处,痛不能言。

这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极优美的抒情篇章。

然而对于诗中送别人与别送之人到底是谁,一直众说纷坛。有说法是卫庄姜送归妾陈女戴妫,也有人认为这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的,争争吵吵,至今还是没有定论。

单读诗歌本身,其中的缠绵悱恻却不像兄妹,而似情人。不过之所以对诗歌的立意无法定论,是因为人们对于上古民俗未能详熟。

古人注重血缘关系,所谓血亲重于姻亲,天伦先于人伦。所以,就算是兄妹之间的离别,出现如此悱恻的伤情,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燕燕》的惜别之情,不像有些送别之作那样详细描述离别之人的音容声貌,不见长亭话别;不见涕泗横流;不见难舍难分的剪影。所看到的,不过是渐行渐远的路途风景,那沉默相别的人儿,无需说再见,也无需说出任何带有期望的话。因为,他们早已心知,此生断然难以再见。

真正的生离死别就好像一出优雅而绝望的哑剧,舞台上的人无需言语,台下的观众早已看入心中,泪水长流。

这首《燕燕》将离别演绎得淋漓尽致。全诗四章,前三章渲染惜别情境,最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阳春三月,燕燕双飞,本是欢快团聚的景象,却被用于送别诗的起始。

凡事最怕比较,以生对死,以乐对悲,以聚对分;本觉得还不是很紧要的悲事,刹那间就忧伤满地。

为兄亲自送你离开。这个时节,燕子参差舒展翅膀,在天上飞翔。可是我们兄妹却要在这郊野之处离别,每向前走一步,便是距离分离又进了一步。忍住眼眶中的泪水,但难忍的是心中的悲恸。虽然出嫁是好事,可与离别比起来,这喜事的喜悦,就被冲淡了不少。

燕子此时的成双成对是故意的吗?特地来映衬我们兄妹离别时的狼狈脆弱之心吗?

《燕燕》不属于大悲的作品,也不是闷声不语的作品,它犹如蜻蜓点水的忧伤,在燕燕愉悦的飞翔中,洒落了一空,落入泥土中,瞬间长出了哀婉的花朵,芬芳中带着隐隐的伤。

掩卷之后,脑海中出现了这幅画面:旷野之上,春日盎然,春鸟齐飞,乐队人马奏响着欢快的音乐要送新娘去别国成亲。怎么看,都是一副愉悦的场景!可偏偏,这场景中的二人,默默不语,无法开怀。

彼此都知道,此后一别,便是无法回来相见。所以,“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就是舍不得将“再见”二字说出口。

时光是把杀人的刀,它杀死的不是生命,而是记忆。许多人,许多事,都会在它的斩杀下逐渐丢失。所以,这兄妹二人,深怕这一别后,那些美好的往事也将就此遗忘。所以,在妹妹的车队已经走到看不到影踪的时候,兄长还是不肯离去,他“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望着妹妹绝尘而去的方向,伤心思念。

越是懂得离别的人,越是不会说不舍得。他们只希望能够尽快忘记对方,既然此生已矣,相见无期。那还徒留着思念干什么,不是徒增悲伤吗?

强迫放弃,总比无谓想念要来的轻松吧。

话虽如此,但毋相忘,怎能忘?如果遗忘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那么牛郎织女千万年来,也不会年年七夕,相聚鹊桥之上。银河迢迢,时空远隔,却始终也割不断这份情。如果遗忘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而今的我们,也就没有了这份星河之上美丽的爱情童话。

注释:

(1)燕燕:即燕子燕子。差池其羽: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2)颉(音洁):上飞。颃(音航):下飞。

(3)伫:久立等待。

(4)南:一说野外。

(5)仲:排行第二。氏:姓氏。任:姓。只:语助词。终:既,已经。

(6)勖(音续):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