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折扇
3130500000004

第4章 折扇的艺术(1)

“排筠贴楮缀南金,舒卷乘时巧思深”——展精巧,流艺韵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而折扇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的文化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结合,形成了各种既有的文化定式,也生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下面让我们依次走进扇面 “书画艺术”、“雕刻艺术”、“把玩艺术”、“收藏艺术”的世界。

(一)扇面的书画艺术

书画同源不同流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画正如一株双生的姊妹花,虽同源,却以一定的互补性独立地发展着,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傲然绽放。

扇面画是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称扇面。由于折扇甚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因此,小小的扇面自然也走进了书画大家的视野,成为其挥毫泼墨的又一载体和阵地。自古以来,折扇艺术催生了许多著名的扇面书画大家;同时,扇面也被冠以“浓缩的书画艺术”的雅称。

“诗书画印”相辉映

扇面作为艺术品始于宋代,北宋时已有人在纸面折扇上题诗作画。由于宋元时期流行团扇,用折扇的人不多,而折扇又是易损日用品,所以流传下来的实物极为稀少。最初,扇面上多有书而无画,因文人都能书法,但爱书法者未必能作画。随着扇面书画艺术的发展、成熟,扇面逐渐演变成“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艺术形制。

明代中期,折扇书画逐渐流行起来。由于扇面的形状呈半圆弧形,因而其构图别具一格,形成妙趣横生的画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绘画”,还是诗词歌赋等“书法”,都可以创作出格调清新多变、布局错综纷繁的构图效果,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模式,为中国书画史开辟了崭新的一页。

明代成化以后,扇面艺术进入辉煌时期,许多著名书画家(如仇英、沈周、兰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这些扇面弥足珍贵,很难觅得,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艺术爱好者的最高追寻目标。

书画配合成一统

扇面到清代又有了新发展。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作品形式多样,除继续表现各家名派的个性艺术风格外,还流行双人甚至多人联合创作,有夫妇合作、师生合作、友人合作等多种形式。比如高翔画的“梅花疏枝瘦朵”扇面,便由金农和陈章题诗;乾隆的几柄消暑折扇,扇面的一面由刘统勋题写书法,另一面由邹一桂画兰花、蝴蝶,或蒋迁锡画牡丹花。其中由双人合创“一字一画”扇面的方式,后来被文人雅士们广为仿效,例如:梁启超的书法扇面,由余绍宋配画山水图;陈法琛的书法扇面,由其弟子陈懋侗配画工笔折枝牡丹。有意思的是,“柯桥竹石图”扇面是由一位名家与其五个弟子联合创作,其配合默契,作品风格浑然一体,令人叫绝。民国以后,“一字一画”扇面的合作更为流行,此种形式一直沿袭至今。由于合作伙伴各自都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能够前呼后应、互为衬托,自然能够收到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扇面构图创新篇

从清代起,很多书画家在扇面构图上刻意创新,尤以山水画的构图有超常的突破。通常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地平线”,而扇面却是上宽下窄,且呈半圆形状,如果依然水平地处理地平线,则扇面下端的两角势必形成空白。为了使构图合理,景物自然,创作者们相继创立了满幅构图、边角构图和一河两岸构图的三种新章法。其中,满幅构图是让景物占大部分空间,整体感觉实多虚少,通常以描绘山景居多;边角构图是把主要景物集中在左侧或右侧的下角,或自左边或右边向下伸展,整体感觉虚多实少;一河两岸构图则主要是表现江河两岸风光,如一江春水或左右横穿,或上下直流,或斜向而泻。这三种构图形式为后来扇面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篇章,很多画家创作了大量构图精妙、题材新颖、气势磅礴、风光秀丽的山水扇面佳作,深受历代藏家青睐。如袁江、王鉴、黄宾虹、张大千、冯超然等的山水扇面,在海内外书画市场被推崇为传世之作,极具保值增值意义。山水扇面的成就,对花鸟扇面的创新也颇有影响力,近现代画家高翔、王云、杨晋、任伯年、齐白石、傅抱石等都有格调清新的花鸟扇面问世,其同样走俏国内和国际市场。

近代名家传珍品

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在扇面上表现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清末海派大家吴昌硕的《牡丹书法成扇》作于1922年,画面中的牡丹花大叶茂,热烈张扬。小小的尺幅里,好像有无限的天地供其驰骋,信笔挥去,花叶正要撑破天地;戛然笔止,恰到好处。设色则兼顾到了扇骨与扇纸白里泛黄的影响,巧妙地把它们作为中间色加以利用,所以花虽红却不艳,叶再绿也不翠。右侧的行书更以大小不一的字形、长短错落的章法,使得整个画面停匀得当,生动活泼。

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齐白石的扇面多为大写意,但扇画上的鱼虫、花鸟、蔬果无不精细形象,栩栩如生。齐白石的《雁来红草虫》中红叶与知了都画得非常精到,叶的设色使用了写意法,对比强烈,透明感和质感很强;知了的肚子、翅膀及腿足的画法、笔性一致,都融入了写意法,韵味十足;整体感觉拙朴中见质感、雕刻味和动感,极为传神!

(二)扇骨的雕刻艺术

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形制古朴优美,幽雅别致;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装饰素净淡雅,赏心悦目;雕工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艺术交相辉映,犹如“红花绿叶”之美。扇骨长不盈尺,宽仅寸内,经妙思巧构和精技细艺,竟能造就成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尤其是扇骨雕刻技术,是在将近3mm的厚度上作业完成的,难度系数非常之大;扇骨上所刻的山水人物,实际上就是一幅缩小了的山水画,所谓“一寸有千里之遥,一勺有湖泊之阔”,充分展示了雕刻艺人精湛的雕刻技巧。

扇骨式样

扇骨的式样由简而繁,花样层出不穷。主要经典款式如下:“直式方头扇”,造型极简洁,为一长而窄的梯形,是最早出现的式样;“和尚头”,也叫“圆头”或“大圆头”,早在明代就已流行,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看似和尚头而得名;“螳螂腿”,此款式扇骨因大骨上面较粗、下面很细,形状颇似螳螂腿而得名,其最大的特点是轻便适手;“波折式”,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邻两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错,看似层层波浪,动感十足;“细梢式”,插入扇面的骨梢尖细,露在外面的部分宽而圆转,平展后扇骨排列严密,不露缝隙,为秋扇的特有款式。

制作手法

扇骨制作,首先讲究的是选材,以上等竹木为常见材料,选好后要依据材料的性质先进行一番处理,譬如说竹料,要先经过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为扇骨的后期制作做准备。若是遇到玉质、象牙或是上好的竹木类材料,也可以将其制作成素面扇骨,扇骨的大骨面上不加任何装饰和雕刻,以扇骨优美的造型以及材质天然的花纹肌理成韵。

其次是打磨、漆骨,完成扇骨的光色之美。打磨贵在天趣,如湘妃、斑竹等有一些天成之美的材料,本身就彩纹斑斓、花斑点点,再经过一番打磨,更是晶莹悦目、疏密自趣;漆骨妙在人工,通过给扇骨涂上各种色彩的漆,来弥补材料本身的不足,并通过素漆骨、绘画漆骨和雕刻漆骨等各种手法,使扇骨漆光闪烁,既五彩缤纷,又不失文静玉润之雅。

最后是雕刻、镶嵌,对扇骨进行装饰美化。雕刻是扇骨装饰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手法,指在扇骨上雕刻成各种阴阳文字、山水人物、花卉禽兽等图案;镶嵌是指将骨、螺钿、银丝等材料嵌入扇骨,形成不同的纹饰效果,主要有直接嵌入法、漆内嵌入法两种手法,常见的有红木、乌木嵌银丝,竹骨镶贴檀香、镶嵌珠宝,涂漆扇骨嵌螺甸、象牙、兽骨等。

另外,还有将两种材料合在一起做成一根扇骨的手法,叫“合骨”。如用乌木和竹合作小骨,象牙和兽骨合作大骨。合骨一般要遵循一个规律,即大骨内侧的材质要与小骨相同。如果扇骨的大骨为乌木,小骨为檀香木,那么,乌木大骨的内侧也一定要贴上檀香木。这点,也可作为鉴别扇骨是否为原配的一个根据。

扇骨竹刻

扇骨雕刻属于雕刻中的平面雕刻,又可分为阴刻和阳刻。一般而言,阴刻更讲究刀法,贵在用刀如笔;阳刻则更注重布局构图及造型。其中,阴刻中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中又有深刻、浅刻之别。明清时浅刻颇受欢迎,民国以后颇重深刻。扇骨中的竹、木、牙、角都可施刀雕刻,但要在其上表现雕刻的综合完善艺术,非竹刻扇骨莫属。

竹刻扇骨,也称扇骨竹刻,历史悠久,据传唐、宋时代竹刻已很精致,明代以来,擅刻扇骨的竹刻名家已不乏其人。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竹刻艺术的发展在江南一带达到高峰,形成嘉定、金陵两个中心,后人习称“嘉定派”和“金陵派”。嘉定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可算是嘉定派的创始人;金陵派则以李耀和、濮仲谦等为代表。扇骨的雕刻越来越繁复,表现的手法也越来越多。下面我们来说说“阴刻”与“阳刻”。

“阴刻”,指在竹材上留下凹进去的划痕,又分为浅刻和深刻。其中,“浅刻”的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毛雕”,是浅刻中的一种,也是竹刻工艺中难度最高的工艺之一,既要显示出雕刻内容的清晰,又要显现出雕刻的功力,民国后基本上已失传。“深刻”是阴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一般为树木山石、人物,刀法犀利,笔锋毕现;因其刻痕较深,宜于刻书法作品及勾勒法之画。

“阳刻”,指在竹材上留下凸起的形状,大致可分为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三类。其中,“留青”,又叫“皮雕”,是利用竹子表面的青筠颜色与竹肌颜色形成差异,而形成的竹刻中一个新的品类;“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分别代表雕刻深浅程度的不同,本质上并无差异;“透雕”应用在扇骨上并不少见,多是一些吉祥图案或是几何图形,硬木中的透雕应该和减轻扇骨自身的重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扇坠的把玩艺术

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往往彰显于其所拥有的附属品的数量和质量;物件亦如此。正如,自古君王爱美人,于是美女就有了种类繁多的头饰、首饰、华美衣裳;文人雅士爱折扇,也为折扇配备了扇坠、扇架、扇套、扇盒等多种附属品,以充分展示折扇的流韵之美,以及古人对折扇的重视保护程度。这其中,那一枚枚材质各异、做工精美、小巧精致、寓意吉祥的扇坠正是古人对折扇喜爱至极的写照。

短暂的历史 香艳回眸

从相关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考证,扇坠的历史非常短暂。明人谢肇淛所著《五杂俎·物部二》云:“扇之有坠,唐前未闻,宋高宗宴大臣,见张循王扇有玉孩儿坠子,则当时有之矣。”扇坠大约在明清盛行,在明代中期,扇坠已作为时尚玩物进入宫廷,成为御赐之品,并在妃嫔仕女、文人雅士间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