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折扇
3130500000009

第9章 折扇的文化之二(2)

文生以扇尽展其潇洒——生角中的小生戏中,专有“扇子生”这一行,一般都是扮相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儒雅书生。可谓“小生执扇,微微拂拂以寄情怀”。如《拾玉镯》中的傅朋、《红娘》中的张生等,一扇在手,便风度翩翩。在《拾玉镯》剧中,傅朋偶遇孙玉姣,三次对面,每次开扇的幅度不同,先略展,再半展,后全展,有层次地展现了傅朋心中的爱意。《三堂会审》中,王金龙手中的折扇充分运用展、遮、扬、翻、合等手法,来表达丰富的剧情。剧中王金龙三次挥扇,遮掩他的窘态,显示了舞台上扇子的特有功能。

旦角以扇掩饰其娇羞——花旦使用小巧带有色彩的折扇,用以撒娇,掩蔽丑态之用。旦角用扇子的人物多为宫中嫔妃、大家闺秀,她们用折扇展示心灵深处情感的节奏,如《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等;当醉态朦胧的杨贵妃出现在舞台上,手执轻盈的花扇在一撒一抖中把杨贵妃的的醉意演得微妙入神,淋漓尽致。而较著名的《晴雯撕扇》、《桃花扇》中,旦角更是用一把折扇展开主要情节,一扇不仅能成剧,说它可以体现历史的兴亡也不为过。

花脸以扇平添其威武——净角大花脸使用的折扇一般稍大,有的角色还用长逾两尺的特大折扇,如《艳阳楼》中的高登、《溪皇庄》中的花得雷等。他们的大折扇上画有大朵牡丹,既表现出了权势者的气派,又暗示了他们喜爱女色。几年前,曾见“新苗奖”全国少儿京剧邀请赛一等奖得主、14岁的王玺龙演的《艳阳楼》选场,人小扇大,照样开合自如,得心应手,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傲慢神情。

丑角以扇更逞其滑稽——丑角小花脸也有用折扇的,特别是“方巾丑”和“袍带丑”,前者如《乌龙院》中的张文远,后者如《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少数用大折扇的丑角也不是好人,《打渔杀家》的教师爷是狗仗人势的奴才;《四进士》的刘二混是强抢民女的流氓。京剧名丑朱世慧在新编戏《法门寺众生相》中扮演的贾桂,一人前后使用两种不同大小的折扇(小的仅如巴掌),来表现人物对上谄媚、对下欺压两副嘴脸的丑态,入木三分。武丑行有的用稍小些的黑面折扇,如《三岔口》的刘利华等。《巴骆和》的胡理还有在手指间耍扇的表演,以表现人物的机智、狂野。优秀豫剧演员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里,用折叠扇表演出三十多种姿态,给全剧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主题“扇戏”

与扇子相关为主题的戏曲也有很多,以前专门以扇子为剧情的戏,如梅派早年名剧《晴雯撕扇》的全部情节就是围绕一把扇子展开的。至于《桃花扇》,更是以扇为戏,“桃花扇送抵南朝”,一把扇子体现了历史兴亡。另外,还有很多戏曲其中就包括扇子的情节,譬如说:《秦香莲》中的王延龄在陈世美不认香莲后,就把自己的折扇交给香莲,要她去开封府告状;《乌龙院·刘唐下书》中,宋江把折扇交给送信来的刘唐带回梁山以作回信;《审头刺汤》中,陆炳在大堂上打开写有“刺”字的扇面,向雪艳暗示:“对汤老爷要小心伺(刺)候”等等。

名家的“扇子功”

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极其讲究“扇子功”。1930年,他演出《贵妃醉酒》前,派人赶到杭州,要王星记扇庄特制一柄折扇,扇骨必须用陈年的湘妃竹,扇面要裱褙上金箔,并以“杭画”笔法绘上色调浓艳的牡丹,“扇钉”须用坚韧的牛角为料,使用次数再多,那折扇也要开合自如。此扇完工后,果然雍容华贵,为“贵妃”那娇柔的身段、华丽的服饰平添了几分妩媚。舞台上的梅兰芳,将此扇用得出神入化,连一些观众不太留意的细微之处,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如演到贵妃“把栏杆靠”这个动作时,只见他先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拈开扇子,然后缓缓伸过左手,将扇子徐徐展开,把贵妃醉态酣痴而又不失娇贵的神态,演得楚楚动人。事后有戏迷请教梅兰芳:“如果仅用一只手将扇子打开行不行?”他连连摆手说:“不行!若是用一只手将扇子使劲甩开更不行!这样用扇显得气派不大。”可见梅先生对扇子功的钻研深厚。

我国著名越剧小生演员陆锦娟先生也是对“扇子功”痴迷的主儿。曾有人这样评论陆锦娟先生的扇子功,说:“水袖是陆先生的衣服,扇子则是陆先生的手足啊,衣服可以暂时挂起,手足是绝不能断的。”曾有越剧戏迷总结过陆先生在表演中所创的折扇表演程式,就有“波纹扇”、“背扇”、“遮盖扇”、“侧立扇”、“颈插扇”、“扇胸”、“抖扇”、“平端扇”、“肩托扇”、“翻腕耍扇”、“扇肚”、“收扇”等十余种程式;且每个程式都有一定的动作程序。但就“收扇”这一貌似简单的动作来说,就有如下讲究:“……右手的手腕从内往外并向下一甩,使扇叶按顺序往下收拢,最后右手腕往回突然一回抖,右手大拇指乘机将最后的大扇骨架往下一按,扇叶即全部收拢关好……‘净’行用此法收扇时,因扇叶大不易收拢,左手可帮忙将最后的扇骨关好……收扇时,手腕用力不可太猛,动作应自然柔和,切忌将扇抖掉……”

(四)折扇与中国舞蹈——扇舞赏析

折扇也是舞蹈这种形体艺术的重要元素。那一段段以扇为主要道具的舞蹈,或优雅美好,或悲怆苍凉,诉说着舞蹈表演艺术家及观舞人对世界、生命及内在精神的感悟。以彩绸或是羽毛为扇面的折扇是人们常用的舞蹈扇;而在我国各民族舞蹈、各地方性舞蹈,甚至是各类别舞蹈中都能看到舞蹈扇的身影。

少数民族的扇舞中,哈尼族的扇舞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它是由哈尼祖先模仿鸟的各种形态动作创编而成,舞蹈语汇丰富多彩、舞姿造型优美,动作极富韵律美感。跳扇子是哈尼族丧葬礼俗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深遂的民族文化内涵。而地域性的民间舞蹈形式,要数秧歌舞,也称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扇子是秧歌舞中最常用的道具,试想,忙过农活,吃过晚饭的农民随手拿着两把扇子,来到广场上随众人而舞,是多么具有秧歌精神,多么快意快哉啊!

“丹青难写是精神”——古典舞独舞《扇舞丹青》

《扇舞丹青》出现在“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借用一把可以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地展示了“纸上舞蹈”。表演者充分调动舞蹈肢体的表现力,透过扇子的舞蹈和肢体的扭转,如同在纸上飞腾狂草,那描绘丹青的一招一式,尽收眼底。在整个舞台上,营造出一种典雅、高贵、端庄,却又不乏刚劲、洒脱的中国传统书法、舞蹈的文化景象。将中国古典舞同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真可谓“书中有舞,舞中有书”。

《扇舞丹青》是一个极富舞蹈本体特征的作品,表演者将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的人形体态巧妙地运用在舞台上。通过快慢相宜、刚柔并济、错落有致的舞步与身体的舞动,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速度高度结合,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与书法、与绘画相媲美的境界。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女子古典舞的阴柔为主的风格,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刚强的气韵。在舞台上,我们看到,舞者以自己的身体为笔,将舞台作纸,在尽情地挥洒笔墨,时而轻柔婉转,时而刚劲有力,一蹴而就,颇有大书法家的气魄。

“傲然风骨,铿锵族魂”——民族舞独舞《扇骨》

《扇骨》是“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的作品。《扇骨》是一个朝鲜族类型的舞蹈,整个舞蹈中讲究气息及韵律的运用,讲究含蓄和内敛的收放,既突出朝鲜族崇尚仙鹤的民族特性,又突出朝鲜族坚忍自强的民族性格。

舞蹈刚开始,舞者以标准的鲜族坐姿背坐在地板上,长发束在脑后,别一支玉色的长簪,垂下长长的缨络,白色的上衣,窄窄的袖口……,音乐静默了几秒钟,仿佛时间都在为这女子停留。音乐响起,低沉而又悠扬,整首曲子是偏快的,而在这里和整个舞蹈的风格浑然一体,给人有一种仪式般的庄严。舞蹈在编排手法上很好地运用了现代风格的动作元素,将朝鲜族舞蹈重中之中的“气韵流向”展示得英气十足,舞者的动作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飘逸又英姿飒爽。

舞蹈《扇骨》表现的是朝鲜族女子坚韧不拔的的精神与内在的骨气。一把扇子,一个人,“一开一合之中,浸透世态炎凉;亦张亦弛之外,哪顾南北东西。”这把扇子可能代表着纪念或回忆,也可能代表着自己的艰辛历程,就在扇子的一开一合之中,总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很有分量而又经历太多风雨的人。在

《扇骨》的整个表演中,通过身体与扇子的抑、扬、顿、挫,完全陶醉于其中,就在这一舞一动之时,带着那份精神与骨气,不顾一切阻挠,不惧挫败,这就是这个舞蹈所要表现的精神。

“繁花点点 清香屡屡”——芭蕾群舞《茉莉花》

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茉莉花》也是扇舞中的精品。芭蕾群舞作品《茉莉花》,正是以我国著名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为背景音乐及表现主题。民歌小调《茉莉花》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而舞蹈《茉莉花》最大的特色就是“三新”。

一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形式新。将芭蕾舞的表现形式与民间小调结合,可谓中西合璧,创造出崭新的艺术效果。使观者既能感觉到芭蕾舞的高贵典雅,又能体会到民间舞的亲切随和。

二是画龙点睛的舞蹈编排新。编舞者充分运用扇子这一舞蹈道具,设计了多种舞蹈动作和表演阵形;既体现出茉莉花开一朵朵的个体之姿,又表现出茉莉花开群体的灿烂之美。尤其是开场时,伴随着音乐清新的叮咚声,一张张扇子在瞬间开合之际,将朵朵茉莉花的娇小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锦上添花的视觉效果新。舞者使用的扇面上撒上荧光,在舞台灯光的配合下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舞者的服装不是通常的粉色系为主,而是采用绿色系,在舞步流动的过程中更是为观众带来一种清新脱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