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腊八节
3131100000007

第7章 文人墨客多歌颂,古今佳作咏腊八(1)

节日带给人们的不应只是浓烈的色彩和欢腾的气氛,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魅力。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诗歌十分发达的文明古国,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它仿若一条鲜明的轨迹,贯穿始终,例如中秋节、元宵节等。下面我们就来检视、涵咏那些关于腊八的诗词文字,借此还原一幅幅清晰、生动的腊八风俗画。

(一)古人笔下的腊八

我国古代的腊八诗文大致涉及到了腊八的祭、礼、会、猎、游、食等诸多方面。在古代,腊日要祭祀先祖和神灵,场面盛大。《礼记·杂记下》说子贡看到蜡祭的人们“皆若狂”。郑玄解释说蜡祭是“索飨之祭”,民众会饮,“于是时民无不醉者如狂”。会饮期间,要向神灵、尊长敬酒,还要“修刺贺君、师、耆老”。我们来看看比较早的一首腊八诗,是晋代裴秀的四言诗《大腊》: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饮飨清祀,四方来绥……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这首郊庙歌辞保留着《诗经》颂诗的遗韵,质朴清晰,描述了一派古人腊祭的情景,其中“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几句,更是把腊日祭祀和会饮的盛况刻画得淋漓尽致,仿若一幅活生生的祭祀画卷。

北齐的魏收的《腊节》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我们知道,腊祭已值年末,诗人这首诗没有裴秀的铺陈,而重在表达祭祀后酒宴上的百感交集,文短情真,很蕴藉。魏收作为南北朝文学史上的“北地三杰”之一,其汉文化功底、诗歌成就都是北朝出类拔萃的代表。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这首诗也可看出北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祭祀风俗的学习,这也见证了南北朝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

腊日岁尾,一年的事儿都将告一段落,所以人们不免生出闲逸之情。让我们回到国势空前隆盛的唐朝,看看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腊日行程安排:“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腊日宣诏幸上苑》)这首类同公文的诗从技巧上或许并无过人之处,但女皇的春风得意、君临天下的霸气却令人震撼。想想武则天号令牡丹移居东都洛阳的传说,唐皇室有这么一个能号令天地、旨下青神的女强人,那以周代唐的圣举就可以理解了。大诗人杜甫是中国士大夫的典范,他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造化弄人,所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他一生飘零,唯一一段还算得意的政治生涯就是他曾短暂地出任肃宗的左拾遗。这首《腊日》诗即写于此时:“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日依然寒冷,但诗人已经感觉到春的讯息,他敏锐地感知到了经冬的草色和生意重萌的柳条,这是天从人意还是诗人醉眼呢,不管怎样,我们能够理解难得适意的政治生活给诗人带来的好心情。“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描述的是诗人参加了皇帝的腊日朝会,这也透露给我们唐朝时皇帝、朝臣过腊日的习俗。其实从汉代起,腊日朝廷就曾有举行朝会的先例,只是到唐朝更为流行。朝会上有两项活动:一是“会饮”,二是“腊赐”。“会饮”即相聚饮酒;“腊赐”,则是君长赏赐臣下牛羊、粳米等食品。《文昌杂录》记载:“唐岁时节物:腊日则有口脂、面药、澡豆。”所以腊赐之物还包括头膏、口脂、面脂等化妆品,红雪、紫雪、小散、大散等药物。杜甫在诗中就写了腊日会饮的酣畅和腊赐的感恩。

过了腊八已离春天不远,所以诗人们写到春意、春讯的不少。白居易的《腊后岁前遇景咏意》写道:“海梅半白柳微黄,冻水初融日欲长。度腊都无苦霜霰,迎春先有好风光。郡中起晚听衙鼓,城上行慵倚女墙。公事渐闲身且健,使君殊未厌余杭。”这是香山居士在杭州做官时的诗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的美景再动人,也无法取代诗人心中的洛阳,不过这腊日后的好风光还是给诗人带来了好心情。“海梅半白柳微黄”,这只能是属于江南早春的景色;“城上行慵倚女墙”,写出了诗人岁末公事渐闲后,散步寻春的闲适和雅致,难怪香山居士自号“乐天”,他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一首《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如果说白居易的诗给我们展现的是腊日城市的风光,那么陆游这首则是农村的秀色,“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么安详的农村生活,而伴着春天的临近,春耕已经开始,牛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耕作。“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里还记录了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腊八粥的情景,这场面让多病的诗人倍感村居的亲切和温馨,这算是物质并不丰富的古人生活中的一点温暖吧。

唐宋诗人常会写到腊日狩猎,看来这古老的习俗在唐宋依然盛行。中唐诗人姚合有一首《腊日猎》,描写了腊日在江边围猎的场景,冬日的寒冷与射猎的雄壮相反相成,表达了猎者的健劲与豪情。而“蜡节畋游非为己,莫惊刺史夜深归”也道出了腊日围猎以作祭祀的风俗,而不让刺史知道打猎或许是诗人在分赠猎物时想给刺史大人带去更多的惊喜吧。宋人韩琦的《腊日出猎近郊》细致描画了狩猎的情景:“飞走窜伏不得暇,狡兔幸生犹奋掷。饥鹰眼捷翅头健,下鞲风发无虚搦。鹘拳交击或未仆,继嗾韩卢追以咋。”而颇有意味的是同为中唐诗人的卢纶留下的一首《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腊日狩猎的活动,诗人没有亲历亲为,却参与了一场宴会,记录下了席间的一首狩猎歌:“山头曈曈日将出,山下猎围照初日。前林有兽未识名,将军促骑无人声,潜形踠伏草不动,双雕旋转群鸦鸣。阴方质子才三十,译语受词蕃语揖。舍鞍解甲疾如风,人忽虎蹲兽人立。欻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既苏复吼拗仍怒,果协英谋生致之。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传呼贺拜声相连,杀气腾凌阴满川。”伶伎出色的表演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将军刀马纯熟、力能擒豹,可见其英勇气概。而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欣赏狩猎歌曲的宴会是不是狩猎习俗的演化呢。

腊八粥也是诗人笔下常见的素材。明人张方贤的《煮粥诗》写到:“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诗人用诙谐轻松的语调告诉了我们一个节约粮食、勤俭持家的古训,可谓个中滋味长啊。而清人李福的《腊八粥》可谓借“粥”言志抒怀,更多的是对清朝荒政、百姓饥馁的揭露和控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腊月寒冬,僧粥无得,凄凄惨惨,令人动容。而诗人接着说:“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则体现出一个士人深刻的政治见解,解决百姓疾苦要勤政爱民而非一时的赈济。

可见,腊八节在古代如此受欢迎,是与古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腊八粥在当时可以挽救穷苦百姓的性命,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温饱问题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关注的头等大事。

(二)今人笔下的腊八

现代写及腊八的文字更多,兹撷取两篇名家名作,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温这腊八文化的味道。

沈从文的《腊八粥》写于1925年的北京,富于浓厚的北方民俗风情。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