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走进神秘高僧
3131300000007

第7章 普陀山第一位全山方丈(2)

为了找到树立观音铜像的合适位置,八十多岁的妙善老和尚拄着拐杖四处奔波,足迹踏遍了普陀山的每一个角落。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单从勘探现场到打地基,老和尚就跑了不下二百趟。

妙善在出家前曾有过经商的经历,以后又当过生产队长,所以他的心算能力特别强。在基建工地上,他常常用手中的拐杖来丈量尺寸,指出问题,这让许多专业工程人员都佩服不已。人们能看到今日的普陀山,妙善实在功不可没。他为人虽然慈悲温和,做事却极其仔细较真。修建南海观音铜像时,有些平面图纸都是他忙碌一天后在晚上亲手画出的。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妙善凭着满腔热情在重兴普陀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和全部心血。

1997年10月30日,共花费四千多万元修造的南海观音铜像落成,在普陀山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仪式。法会上,妙善老和尚将象征着菩提甘露的净水洒向在场的人们,向所有心怀虔诚的人祝福。

今天,南海观音铜像沉静庄严地立于东海之中,她的面容庄重慈祥,日夜面向大海伫立,仿佛在随时倾听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南海观音铜像是普陀山全面复兴的标志,也成为千年佛国永久的象征,单就这一点而言,负责重建观音道场的妙善和尚已经功德无量!

“中兴祖师”名留身后

伴随着悠扬的晨钟,普陀山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在年轻一代僧人的心中,妙善是普陀山的中兴祖师,他留给普陀山的可不仅仅是一座座重建的寺庙和一尊尊重塑的佛像,更重要的是他为普陀山未来发展奠定的文化根基。

在普陀山上,有一座隐藏在林荫中的寺庙,名叫隐秀庵。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隐秀庵含蓄而精致,由妙善老和尚提议创办的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就设在这里。隐秀庵监院、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净 法师回忆说,妙善曾经说过,未来的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文化的世纪,如果我们佛教界不从教育和文化上着手,是肯定不行的。

净 法师是隐秀庵的住持,也是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他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钻研,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筹建文化研究所的时候,妙善老和尚选择了他,并让他去负责隐秀庵的建设工作。

当时妙善嘱托净 一定要多上心,多到现场亲自查看,因为将来会把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迁到隐秀庵。从那时开始,净 就依照妙善的嘱托经常奔波于隐秀庵的工地。

妙善可谓慧眼识英才,在净 法师的主持下,隐秀庵的修建立足于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风格,同时吸收了日本等国寺庙建筑的精华,精致而朴素,被人们誉为普陀山的精品寺院 。以隐秀庵建设的成功为起点,净 法师继而担负起了全山寺庙的统一规划工作。

妙善曾多次讲到,21世纪将是文化的世纪,佛教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他的提议和努力下,普陀山佛教学院于1998年成立。

普陀山佛学院尼众班的学生准备上课了,这些从全国各地寺庙中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佛教史、佛经,还要学习古代汉语、西方哲学乃至英语、法律、电脑等课程。几年来,普陀山佛学院共为佛教界培养输送了四百多名有知识、有文化的佛教人才。妙老的苦心浇灌现在终于开花结果,普陀山的未来就在这些年轻僧尼的手中。年轻的后辈僧尼们虽然已无缘再见妙老,但他们却切身感受到了这位有德的长者留给后世的恩泽。

“僧装、素食、独身”,这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传统,妙善老和尚一直都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他也同样要求其他僧人,在海天佛国、菩提净土中潜心修行,在潮涨潮落间领悟佛法的真谛。

僧人没有孩子,但妙善老和尚很喜欢孩子。每当有居士带着孩子来看他,他都十分欢喜,一定要和孩子单独合影。他一生布衣素食,生活简朴,却常常将庙中所得的香火钱捐献出来,赈灾济困,建校育人。

在舟山市有一所全免费的寄宿制学校——千荷实验学校,在这里上学的都是来自特困家庭的孩子。现在学校里有391位学生,其中26位是孤儿,256位来自单亲家庭,还有109位学生的父母是病残、伤残人士。

当普陀山的僧众得知千荷实验学校的这一情况后,他们决定帮助这些孩子。普陀山佛教协会捐资一千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

在佛教的世界里,荷花象征着纯洁与智慧,学校取名“千荷”,一方面意在感谢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铭记其恩德;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些孩子在美丽的山海风光中,在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像纯洁的荷花一样绽放生命的美丽。

妙老生前一直想办寄宿学校,但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没能实现,妙老圆寂后,普陀山佛教协会在2001年实现了妙老的夙愿。

现在,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师经常专程来到学校,看望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得知这里的孩子们成绩优秀、健康成长,还有学生在假期里代表学校去北京参加了夏令营活动,戒忍感到十分欣慰。这曾经是妙老的生前夙愿,如今正在逐一实现,戒忍期望懂事的孩子们将来考上大学,不辜负妙老的一片苦心。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妙善老和尚重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愿望已经实现。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病重期间他留下遗言:我们是中国的和尚,要做中国和尚的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凝聚了妙善一生的感悟和对后辈僧尼的殷切希望,让后辈人不由感慨良多。

2000年2月26日下午,妙善大和尚在梵呗声中圆寂于普陀山,享年92岁。

在佛教的十方世界里,中国人最熟悉、最亲近的就是观音菩萨,人们用音乐、歌舞、戏剧等各种形式赞颂观音菩萨的庄严与慈悲。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观音菩萨在出家前,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妙善大和尚的字号正好和观音菩萨的俗家名字相同。

今日,普陀山僧尼在观音成道日仍然举行着传灯活动。传灯仪式,象征着心火相传,佛法相续。妙善法师虽然已经离去,但普陀山的佛教事业就像盏盏心灯将一辈辈地传承下去。

回顾普陀山的历史,从古至今,它的兴衰命运都与国运紧密相联。虽然身为佛教圣地、菩提净土,但它并不能超脱凡尘、远离俗世,历史上的每一次动荡都会相应地给它带来强烈的冲击。历尽劫难、走过动荡的普陀山,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之后,终于等来了最后一位“中兴祖师”。妙善法师,这位在佛前许下宏愿的古稀老人一肩担起了复兴观音道场的重任。二十年间,他不仅复兴了普陀山,而且唤醒了普陀山的文化之魂,不愧“中兴祖师”之称。他振兴普陀的强大精神深深影响了整个观音道场的发展和命运,这种精神由他的继任者和弟子们传承下来,并在海天佛国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行走视点

从海上眺望普陀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立于海滨、面朝大海的南海观音铜像。这处新的人文景观如今已成为海天佛国的象征,被人们赞誉为“南海观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南海观音铜像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台座三层,总高33米。观音铜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状、慈祥,再现了观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观音立像工程浩大,是普陀开山以来的空前大事,自1997年落成后,不但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而且成了海天佛国永久的象征。

游客来此可以乘公交1号线到紫竹林下车,步行前往,门票6元。另外,南海观音铜像还是普陀山上唯一一处可以跟观音菩萨合影的地方。

每年的11月,在普陀山上还会举办南海观音文化节,它是舟山著名的三大旅游节庆之一。它以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是以弘扬观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为内涵的佛教旅游盛会。期间有大型法会、佛教音乐会、众信朝圣、莲花灯会、文化研讨会、佛教文化旅游品展览会等系列活动,是海天佛国的一大佛教盛事。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