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313200000026

第26章 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引导他学会做人做事 (2)

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连续两次荣膺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竟也相继连获诺贝尔奖: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获得过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第十八章 严格也是一种慈爱(哈佛代表人物:马友友) 人们常常不善于给慈爱和严厉制定标准,而在教育上,这种标准是完全必要的。

——哈佛大学名言

【精彩导读】

马友友小传

马友友(1955- )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他出生于巴黎,祖籍浙江宁波鄞县。父亲马孝骏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母亲卢雅文则是一名歌手。马友友4岁时就开始学习提琴演奏,7岁时与家人移居美国纽约。之后便投入提琴大师琼斯·舒尔兹门下;1962年进入茱莉亚音乐院受教于罗斯教授;1978年即荣获享誉全球的艾维-费雪奖,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991年由哈佛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

马友友不仅在古典音乐范畴独领风骚,更涉足爵士音乐、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等领域,多方尝试各种音乐的可能性。马友友曾创下许多大提琴的新纪录:如使用大提琴挑战高难度的克莱斯勒、帕格尼尼小提琴的曲目,与日本歌舞伎巨星阪东玉三郎合作演出,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现代舞配乐,以及与美国“饶舌”歌手鲍勃·麦克菲林合作灌录专辑,尝试将人声与大提琴做完美的结合等。

1997年马友友于香港回归大典上,与作曲家谭盾合作《交响曲1997》,举世瞩目。1998年马友友与六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马友友的巴赫灵感》音乐电影,将巴赫的音乐赋予全新的意义。2000年,由马友友出演的《卧虎藏龙》电影配乐,更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大奖。

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辑至今的20多年来,80多张精湛的作品,奠定了马友友的大师地位,被公认是古典、跨界乐坛难得一见的超级巨星。他至今已经获得十几次格莱美大奖。另外,他还拿到过加拿大“古尔德奖”。1999年2月,纽约市将东区46街改名为“马友友路”;州长还定每年2月9日为“马友友日”。他经常出席白宫宴会,美国总统每次预留给华人艺术家的三个座位中,有一个必是马友友的。

【人物故事】

严厉出天才

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教儿子拉琴很有一套。他知道小孩子的专心时间很短,因此,他特别把握小孩子专心的那10分钟到15分钟。虽然,每天只要他练琴15分钟,父母的要求却一点也不低——必须集中精神,全心全意地练。

后来,马友友表示,这种训练方式让他受用无穷。时至今日,他还是认为:练琴时间在精不在多,逼孩子练琴绝不可能练好,只有在练习者有意愿要练,而且也全神贯注练琴时,才可能有好成绩。

小时候,父母每天会教马友友两小时的大提琴,父亲对儿子很严厉,错了要一直拉到对才可继续,因此马友友的耐性和记忆力比平常人高出很多倍,一位不足七岁的小孩在舞台上表演多次,每次马友友表演完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马友友是一位神童,父母能教他的也有限度,所以就找来一位名师继续教他。

年仅6岁的马友友在大指挥家伯恩斯坦的指挥下,与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同台演出,一夜之间名满美国,演出邀请也纷沓而至。但小天才并未继续在舞台上充当音乐神童,而是听从了伯恩斯坦的话,回到学校去专门习琴和读书。

于是,马友友开始师从著名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学琴,并进入了赫赫有名的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一学就是7年。

在茱利亚音乐学院,马友友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就在这位天才再过一年就要毕业之际,他却选择了退学,转而进入哈佛大学学起人文学来。在哈佛四年一边练琴、一边上课的学习中,马友友获得了他终生受益的营养: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懂得了理解体会音乐内涵的重要性。当20岁的他拿到哈佛大学毕业文凭时,马友友已拥有了他那些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所没有的丰富色彩。

【哈佛观点】

严格与宽容并举,才最有效

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父母或只讲严格不讲宽容,或只讲宽容不讲严格。他们认为严格与宽容是矛盾对立不可共存的,因此总是走向极端。凡事都得有个度,过度必然有失,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只强调严或宽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会造成孩子的人格畸形。 

长期被宽容放纵的孩子,会形成一些不良人格,如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自夸自尊。喜欢别人的赞赏,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缺乏责任心和社会公德,容易违法乱纪。犯错误后没有后悔之意、不知羞耻、无罪责感,不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将责任推向别人。

凡是严格教育孩子的家长,当孩子出现不良言行时,他们绝不会姑息;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也不会沾沾自喜忘了教育的责任。

19世纪德国著名学者卡尔·威特的父亲,当小威特初露才华时,就十分忌讳人家称他儿子“神童”,从不轻易当面表扬儿子。有一次,一位督学官慕名而来,想考一考小威特。老威特同意了,但约定一条:“不管考得怎样,不要称道我儿子。”考试时,督学官故意出一些数学难题,然而小威特解答得非常顺当,督学官大为欣赏,禁不住说道:“唉呀!是超过了我们的学者!”老威特一听,赶忙纠正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我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督学官接着又出了一道当时的数学家欧拉“考虑了三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的难题。只有一杯茶功夫,小威特又解答出来了。督学官又忘记了约定,向老威特祝贺说:“我应该说,你儿子胜过了欧拉!”老威特更不高兴了,在桌下边掐了一下他的手,脸色严峻地说:“瞎鸟有时也能拣剩豆,这也是偶然的。”小威特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避免了常见的“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过了二十岁成庸人”的厄运。严格教育孩子,必须建立在爱和权威的基础上。

如果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孩子就不愿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对父母敬而远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愿与父母交谈,这就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动辄打骂孩子的家 长,不仅不能使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变得冷漠、自卑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而离家出走。由此可见,对孩子实行体罚只不过是家长缺乏理智和束手无策的表现,不可能起到严格要求的效果。

教育孩子,家长须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让孩子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最后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否则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轻松互动】

1文中卡尔·威特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2身为父母,你对孩子的教育是属于严格还是宽松?你认为它们的效果如何,有哪些不足?

【亲子共品】

台湾著名作家、画家、教育家刘墉有一双儿女,儿子叫刘轩,已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四本书,女儿叫刘倚帆,才貌双全, 14 岁便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奖”。

儿子小时候种花,不敢用手和泥,刘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强迫儿子把手伸进去;儿子看电视他要管;儿子打电话他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 3 个小时。

刘墉这种“强权教育”让儿子出类拔萃的同时,也让父子关系一度变得很紧张。他总结自己的教训时说,以前,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后来才发现,这使得儿子养成了做事不负责的坏习惯。父母过度包办就会使孩子不懂礼貌、不懂得珍惜,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事。

【哈佛观点】

惩罚孩子,了解、尊重是前提

如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就是打骂的代名词。 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甚至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

1如有可能,立即惩罚。在孩子出现错误行为后,应立即给予惩罚,这时的惩罚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孩子容易将惩罚与错误行为联系起来,促使孩子有意识地纠正错误行为以避免重犯。

2如不能立即给予惩罚,应设法重现孩子错误行为时的情景。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重现孩子的错误行为,如讲故事,聊天等,让孩子回忆起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时父母便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以达到与立即惩罚同样的效果。

3要求孩子做出与错误行为相反的反应,父母可反复强化孩子的这种反应。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在反复强化后能掌握正确行为并逐渐消除与之相反的不良行为。

4避免对孩子的惩罚过轻或过重。对孩子惩罚得太轻,不足以达到惩罚及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甚至会成为孩子重复错误行为的一种鼓励。惩罚过重,孩子可能通过坚持错误行为来进行报复,这就容易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

5根据孩子的错误行为,选择恰当的惩罚方式。有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而做出一些恶作剧来吸引父母,这时,父母可以用不予理睬的方式来惩罚他。

6执行处罚的态度要一致,父母态度要一致,前后处罚方式也要一致,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例如婆婆爱孙心切,总会在你教训孩子时出面制止,严重的会引发婆媳问题;或者妈妈老是扮黑脸,而爸爸老是扮白脸,会让孩子以为妈妈不喜欢他。 

7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家长需要知道,只要孩子不是故意干坏事,事情又不是那么严重,就不要给予惩罚。如果孩子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如已妨碍他人的活动或损害了财物,尽量让孩子承担后果。对于经常犯错的孩子,要尽量了解引发孩子不受欢迎行为的原因,防范孩子不受欢迎行为的起因。在爱心的前提下,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用羞辱的态度执行惩罚,不要做人身攻击,比如“大白痴”,“笨蛋”等。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才不会造成他日后的叛逆性格。 

【轻松互动】

1孩子犯错时,你会惩罚孩子吗?

2身为父母,你是如何惩罚孩子的?效果怎样?

【亲子共品】

美国的幼儿园、学校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他们的惩罚方式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人到某个角落单独呆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带给了自己麻烦之后,老师就会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如果孩子过于顽劣,幼儿园或学校则会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一起参与来改造孩子。严重的甚至会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儿园或者学校。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游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 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日本父母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他们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