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儿皇帝:石敬瑭
3132300000006

第6章 割让燕云十六州(1)

(一)割地献帛

驻兵晋阳(今山西太原)防范北方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遭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的讨伐。为了能够顺利地反后唐自立,石敬瑭见兵临城下,就按计划向契丹的耶律德光求救,他在给耶律德光的修书中明确说:“愿意以儿子身份,像对父亲那样侍奉契丹可汗,以此来借兵南下,惩罚后唐的叛逆行为,承诺在成功的时候愿意割卢龙一道、雁门以北的地区作为报答。”尽管当时存在不同的意见,例如刘志远就认为条件过于苛刻,但是在宰相桑维翰的积极推动下,石敬瑭最终走上割地求荣的道路。

有趣的是,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正好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神人从天而降,对他说:“石郎使人唤汝,汝宜速去。”他醒过来之后把这个梦告诉了母亲,太后并没在意。不料几日后,石敬瑭的使者就到来了。耶律德光大喜,认为是天意,马上就答应了,他亲率大军五万,直扑晋阳。张敬达大败而去,石敬瑭之围遂解。石敬瑭当即杀牛宰羊,抬着酒慰劳契丹士兵,还跑到耶律德光帐中,共叙“父子”之情,商定共伐后唐军。

契丹国主对石敬瑭说:“我不远千里前来相助,一定会成功。看你的气宇、相貌、才识和胆量,真是中原君主的人选,我想立你为天子。”显然,契丹国主挑选石敬瑭作为中原君主,将更加有利于南下入侵。但是南下的战事并不顺利,而且中途又遇到后唐大将赵延寿、赵德均父子的顽强抵抗。这里需要提及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赵德均与石敬瑭一样,也有借助契丹势力实现个人政治目的的打算。甚至两军还在交战的时候,赵德均就在私下里用重金贿赂耶律德光,乞求契丹国主立自己为皇帝,并表示愿与契丹永为兄弟之邦。由于战事不是很顺利,耶律德光也有所动摇。石敬瑭得到这个消息后,慌乱异常,急忙让桑维翰拜见耶律德光。桑维翰从早到晚跪在耶律德光的帐前,苦苦哀求,感化了耶律德光。当晚,耶律德光召来赵德均的使者,拒绝了赵德均,他指着一块石头说:“我早已许下让石郎做中原皇帝的诺言,我们的盟誓像石头一样坚硬,只有石头腐烂,才能够改变约定。”

后唐欲促张敬达速战,其时张敬达次日,河东兵与契丹兵会合围攻后唐晋安寨,于晋安寨之南设延绵百余里、宽五十里的营地,将后唐军围得水泄不通。张敬达等虽然尚有五万士兵、一万战马,却无法突破对方的铜墙铁壁。两天以后,后唐晋安寨与外界失去联系。后唐调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卢龙节度使赵德钧、耀州防御使潘环分别自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幽州(今北京)、河西分三路由东、北、西分别救援晋安寨,阻击契丹军,另派彰圣都指挥使符彦饶领洛阳步骑兵驻守河阳(今河南盂县南)以防河东、契丹兵南下。但契丹兵到石会关(今山西平遥以东),尚未见后唐援军踪影。后唐末帝下诏亲征,但刚离开洛阳不远,行至河阳就迟疑不前,几天后又前往怀州(今河南沁阳)。修筑长围以攻晋阳,接到命令后更是猛攻,但未奏效,又值当年秋季多雨,后唐军所修长围一直未能合龙,晋阳城中的粮食储备也遭雨水浸泡。耶律德光率五万铁骑,号称三十万大军南下,到晋阳后,列阵于汾河之北的虎北口,与后唐骑兵高行周、符彦卿等交战,后军步兵则列阵于城西北山之下。契丹先以三千羸弱的骑兵诱唐军追击,从东北方向发伏兵将唐军拦腰截断,在南边的唐军骑兵大多返回营地,而北边的步兵则大败,损失近万人。晋安寨被围数月,高行周、符彦卿虽率骑兵突围,但几次均未成功,营中粮草殆尽,将士只能分食死马。援军迟迟不至,杨光远、安审琦劝张敬达投降契丹,张敬达断然拒绝。高行周暗中派人保护张敬达,反受责难。而后杨光远乘例行点卯,高、符二将未至之际,杀张敬达,率众降契丹。此时寨中尚有五千马匹、五万副铠仗。

石敬瑭与耶律德光南下到潞州,赵德钧父子不得不出城投拜。石敬瑭恨极,别转脸只当没有看见。耶律德光命把赵氏父子拿下,押解到契丹。不久之后,赵德钧郁郁而死,赵延寿受契丹任用,官职很高。耶律德光不想继续南下,只派一支小部队跟石敬瑭进军。后唐末帝在河阳得晋安败讯后就逃回洛阳。唐军将领都无心再战,纷纷向石敬瑭投降。

就这样,在936年,虽然石敬瑭推辞逊让多次,最终当上皇帝。契丹国主也正式宣布石敬瑭为皇帝。石敬瑭称帝后,按照原来的约定,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石敬瑭依靠契丹的支持,带兵南下攻打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接连打了几次败仗,被契丹的声势吓破了胆,意志消沉,成天饮酒哭泣,丧失了抵抗的勇气,等待灭亡。最后,末帝无奈,与曹太后、刘皇后、儿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石敬瑭攻下洛阳,灭了后唐,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国号晋,建都汴,是为后晋高祖。石敬瑭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感恩戴德,向契丹上奏章,把契丹国主称为“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除了每年向契丹进贡帛三十万匹外,逢年过节,还派遣使者向契丹国主、太后、贵族大臣送去贵重礼品。石敬瑭总是恭恭敬敬,赔礼请罪。晋朝使者到了契丹,契丹官员傲气十足,使者屡屡受辱,朝廷上下都觉得丢脸,石敬瑭也只得苟且偷安。

当然,在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后,一些地方军民的反抗,使契丹统治者并不能轻易占据这些地区。如在云州,云州节度判官吴峦对部众说:“我们有礼义之俗,怎么能向夷狄称臣呢?”他被推举主持云州州事。在吴峦的率领下,云州军民闭门拒守,契丹兵不能攻克,只好绕城而走。契丹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分置南京道和西京道,以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石敬瑭割让十六州,将北边险要之地,拱手让与契丹,成为契丹统治者南扰的有利条件,从此中原王朝在与契丹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桑维翰曾经谈到北边形势,指出契丹骑兵,利在坦途;中原步兵,利在险阻。割让十六州以后,燕蓟以南,千里平原,步兵与骑兵谁更有利,是十分明显的。

石敬瑭为筹集进献物品,不断向人民增加赋税,加紧压榨。加之当时中原地区遭受长期战乱,又连年发生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人们甚至依靠草根树叶来果腹度日。

由于这场政治交易,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险要地区,此后,狼卧于侧,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契丹便可以长驱直入到黄河,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对于这个儿皇帝,历史上还有很多的传说,认为是天意使他登上了帝位。石敬瑭原是后唐明宗的女婿,在宫中人们称他为石郎,在李从珂进攻洛阳时,石敬瑭也从太原领兵赶去,据说当时京城夜里有很多狼乱窜,甚至跑进了皇宫里,李从厚便让人射狼。因为“射”与“石”音相近,“狼”又与“郎”同音,因此用这件事来影射石敬瑭。还有一件事,说在后梁初年,潞州(今山西长治)有百姓伐树,树倒后竟自己分成了两半。里面有六个字:天十四载石进。朱温将树藏到库中,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石敬瑭当了皇帝,就有人出来说,从后唐李存勖建国到石敬瑭称帝正好十四个年头,“天”指的是李存勖在天祐二十年即位。而“石进”指的是石敬瑭建立后晋,“进”和“晋”同音。还有人说,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老家镇州(今河北正定)祖居旧屋的旁边有座寺庙,庙里的一尊石像无故摇动起来,以此来影射石敬瑭要动摇后唐的江山社稷。

在封建社会,科学并不发达,神灵和迷信盛行,百姓对巧合的事件无法做出解释,就用各种方式予以附会,有的甚至是当权者或者皇帝本人授意他人故意编造的,来验证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但是不管怎样附会,石敬瑭割地求荣的本质没有改变。

(二)策划者桑维翰

在推动石敬瑭投靠契丹的过程中,桑维翰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桑维翰(899—947年),字国侨,洛阳(今属河南)人。父桑拱,曾任河南尹张全义的客将。桑维翰长相丑陋,身短面长,可他自认为“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立志要做公辅。然而初试进士,主考官因讨厌“桑”与“丧”同音而不予录取。有人劝他放弃科举,他作《日出扶桑赋》以明志,又铸铁砚以示人。后来经过他父亲向张全义做工作,得到推荐,终于在后唐同光年间进士及第。

长兴二年(931年),石敬瑭任河阳节度使(治孟州,今河南孟县南)时,桑维翰被罗致帐下任掌书记,此后就一直追随左右成为石敬瑭的心腹谋士。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因石敬瑭在河东拥兵有异志,下令移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石敬瑭打算拒命反唐,将佐都恐惧不敢表示意见,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极表赞成。为求得契丹的支持,石敬瑭让桑维翰起草了连刘知远都觉得过分的割地称臣的条件,大大超过了赵德钧赠金帛称兄弟的允诺而得到耶律德光的青睐。石敬瑭担心契丹改变主意,又派桑维翰前去面陈利弊。桑维翰在耶律德光面前下跪,从早晨到晚上,痛哭流涕,终于使耶律德光决定支持石敬瑭。

石敬瑭建晋称帝后,桑维翰被任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不久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充枢密院使,终于做到了公辅,然而却是个最终遭人唾弃的反面人物。天福三年(938年),他出主意将杨光远移镇洛阳,引起杨光远的不满。杨光远上书指责桑维翰不顾国家利益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石敬瑭于次年将桑维翰调任相州(今河南安阳)节度使,一年后又移镇兖州(今属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