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必须有的9张底牌
3133000000010

第10章 以计服人:降服对手找弱点,战胜敌人攻软肋(2)

可以说,在失意的时候还相互扶持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一个人在失势时,经常会遭到众人的漠视,原来与他交往密切的人都离他而去,如果此时你伸出援助之手,与之交往,他就会心存感激,时刻铭记。对失势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就像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可以让他得到支持和宽慰。这就是与暂时不得势之人交往的巧妙所在。我们要明白,对暂时不得势者进行感情上的投资,往往比经济上的投资更有作用。

略施小礼,博取大利

送礼的习惯由来已久,作为增进彼此间感情的一个媒介,一个小小的礼物能够体现你对对方的心意。所以,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来来往往送对方些礼物,能够使你们的感情更加深厚,关系更加融洽。

有人说,礼物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是因为:

第一,礼物是表达情感的载体。亲朋好友之间,礼物就像一个盛装情感的器皿,表达的是一种亲情和友情。没有这个容器,情感就无法传递、感受和保存。礼物把情感外在化、物质化了,而礼物最重要的不是其本身,而是包含在礼物中的内容。

第二,礼物是情感流动的标志。人们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只有送礼,而没有还礼的人际通常看来是有失礼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礼物就标明了你人际关系的走向。

第三,礼物是人际互动的推动者。有人送你礼物,你自然想着遇到合适的时机还礼,对方心中记着你,有机会还会送你礼物。如此一来,双方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动的、良好的循环关系之中,礼物的流动也就生生不息。而在这个过程中,礼物所承载的情谊也就愈发浓厚起来。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之中,有个名叫子贡的人,才能非常出众,并且善于辞令,与人交往很是得体。由于他能言善辩的才能,子贡担任了鲁国和卫国的相位,在外交方面如鱼得水。后来他发现形势的变化已不会使他再有多大作为,于是辞官转为经商。他利用自己做官时积累的人脉,向各国的国君和贵族们馈赠礼物,和他们加强联系,经常与之交往,谈论些政情和商情,以便及时了解各地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子贡能够审时度势,在经商活动中屡屡取胜,很快就发了大财,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商人,为同行所敬重。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久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是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也是互利的关系。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相应的收获,自然也都希望自己的交换是值得的,这是一种内心中的价值尺度。人们倾向于建立和维持自己认为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而对于自己认为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就算真有人送礼不求回报,但内心中还是应该有所期待。如果只收不送、有去无回,那么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日久天长,你们之间的关系难免会有所疏远。

礼物不在多与少,也不在贵重与否,而是在于心意。“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有的时候,对于我们而言是很小的礼物,在对方看来却是个大恩情。

孟尝君喜好结交,广招人才,门下有众多食客。一天,孟尝君派他的门客冯谖去薛地替他收债。临走时冯谖问他:“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少什么就买什么吧。”冯谖来到薛地,将所有欠债的人召集起来,然后把他们的借据收了上来。之后,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将借据全部烧毁,把这些钱全部赐给了借债的人。薛地的百姓万分高兴,大呼“孟尝君万岁”。

冯谖很快返回了齐国,孟尝君奇怪于他的速度,问道:“债都收完了吗?”冯谖说:“收完了。”孟尝君又问:“那你买了什么回来?”冯谖回答说:“你说看你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看你房中藏有大量珍宝,外面犬马很多,美女也无数。只有一件缺乏,那就是义,所以就私自决定为你买了义回来。”孟尝君不以为然:“买义有什么用?”冯谖说:“目前你只有薛这一块小小的封地,但却不爱护薛地的百姓,只知从那里取利。因此,我假借你的命令,把那些借债都赐给了百姓,烧掉了借据,百姓们都非常感激你,这就是我为你买的义。”孟尝君对此还是不解,心中不大高兴。

一年以后,齐王因为猜疑孟尝君,于是免了他的宰相之位,让他回薛地去。孟尝君闷闷不乐地回到薛地,结果城中百姓听闻,都扶老携幼,夹道相迎。这时孟尝君才明白了冯谖为他买义的深意。

所以说,送礼是一门艺术。巧妙地施以小礼,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在送礼上多花些心思,就能多收获一些感情,多紧密一些关系。有了关系也就有了路子,就能很顺利地做成很多事情,这也不失为一种追求成功的方法。

巧布话题,套出真话

古人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真话难得。所以,有时候与人交往,就要摸着石头过河,找出各种方法来试探对方,看对方的反应再作出决定。

鬼谷子说过,正如对事物的考察要经历从今到古、从古回今的过程,对人的试探也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回答。好比投石问路,不断地收集对方的信息,观察他的反映。特别是要诱导对方多多说话,让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真话。也可以你先开口说几句简单的话,静听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已进入角色,就随时诘问他,让他打开心扉。说话时最好引述各种实例,给人以具体的形象,以刺激对方的发言欲望。

可以说,不论是谁,都有一些自己感兴趣或值得骄傲的事情,如果你能引导对方谈到这些话题,他一定能兴奋地滔滔不绝,从而使你们的谈话顺利进行下去。要知道,循循善诱的过程就是寻找共同点、不断磨合的过程。谈得熟了,自然就会不自觉地谈到你想知道的问题上去。比如:

A:你好像很喜欢看电影啊?

B:是啊。小时候就偷偷混进电影院看,后来上学了就逃课到录像厅去看。现在条件好了,经常买影碟看,呵呵。

A:那你都爱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啊?

B:其实没什么讲究,都挺喜欢的。不过我觉得还是美国人拍的商业片好看,艺术片也不差。法国影片就是节奏有点慢,但是有一些另类的视角。意大利片愉悦性差一点,但比较深刻。

A:看来你真的了解很多电影啊!

B:呵呵。我还在电影杂志上发表过影评呢!

A:是吗?真不错!

B:我就是从小喜欢,上大学的时候差点考电影学院!

A:哦,你真应该考!

B:是啊……(继续兴致勃勃地谈)

一个好的试探者首先应该是个好的谈话者和倾听者。倾听,是为了给对方倾诉的空间,给他充分的空间以展露自己。

别人讲话是处于动态,自己倾听是处于静态。以静待动,以安待哗,如此,对方的气势莫不衰竭,对方的实情莫不透露。以无形的技巧钓有声的语言,如果他所说的又与事实相符,那么其人的真情毕至。如果一个人对此道熟谙深察,那么他就掌握了打开人心的钥匙。

在商业谈判中,当对对方的商业习惯或真实意图不大了解时,可以通过巧妙地向对方提大量问题,并引导对方作出全面的正面回答,然后得到一些不易获得的资料。关键之处在于,不陈述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多说,从而来摸索、了解对方的意图以及某些真实情况。

有位做服装生意的个体户,当他预测到某一新款式的西装将有很好的销售前景时,便决定购进400件。因此,他便与卖主展开了谈判的较量。为了了解从卖主处批发这批服装的极限价,也就是服装的最低价格,他要求卖主分别对购买40件、400件、4 000件乃至4万件的报价。卖主把报价单送来后,眼光敏锐的他立即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由于卖主一般不愿失去此次卖出400件乃至多十倍百倍的大笔生意,因而在报价中,服装的价格会作以相应的下降。

从这种下降趋势之中,他十分容易地就了解到了西服的最低价(最小极限值)。在这种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这位个体户以最合理的价格做成了这笔西装交易。

在社交活动中,要想掌握主动权,就要学会抛砖引玉,投石问路,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他的最小极限值是什么,并对其需要作出相应的回答,也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自己处于劣势。

乔·库尔曼是美国著名的金牌寿险推销员,是第一位连任三届美国百万圆桌俱乐部主席的推销员。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擅长抛砖引玉性的提问。如客户说“你们这个产品的价格太贵了”,他会说:“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有呢?”、“然后呢?”、“除此之外呢?”提问之后马上闭嘴,然后让客户说。“客户说得越多,表明他越喜欢你。”这是每个销售人都应该记住的名句。

通常,客户一开始说出的理由并不是真正的理由,而抛砖引玉性提问的好处在于你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潜在信息,更加全面地作出正确判断。而当你说出“除此之外”的最后一个提问之后,客户大都会沉思一会儿。经过谨慎地思考,说出他为什么要拒绝或购买的真正原因。那么,该怎么抛出我们的“砖”呢?什么样的“砖”才能引来真正的玉呢?

当你与一位刚刚认识或不知底细的人交谈时,避免冷场的最佳方法是不停地变换话题,你可以用提出一些问题的方法进行“试探”。当一个话题谈不下去时,就换到另一个话题。此外,你也可以接过话头,谈谈你最近读过的一篇有趣的文章,或说说你刚刚看过的一部精彩的电影,也可以描述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如果谈话出现短暂停顿,也不要着急,不必刻意地无话找话谈,沉默片刻也无妨。要明白,谈话是交流,可以涓涓细流,不必像赛跑那样拼命地冲到终点。很多时候,一句恰到好处的提问就够了,而许多难忘的谈话也都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

在一个主题为“谈论自己成功之道”的宴会上,众多成功的企业家无暇出席,小王的老板由于有重要事情要办,便让公司职位最高的小王代表自己来参加这次宴会。小王本打算露露脸过去就行了,可是,来到晚宴,发现全场只有6桌,自己还被拉到主桌,坐在小王旁边的是一个大富翁。当晚,小王觉得很难熬。他只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请教”。

小王问:“早就听说您公司的大名了,请问您的生意是怎样成功的呢?”一句话触动了那位大富翁的血泪史。追忆往昔,他感慨万千,于是便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从年轻到今天的奋斗过程。

由此看来,提问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很多时候,你不必配合不同的环境去找不同的话题,只要你记住“请教”这两个字,就可以马上让对方打开话匣子。

另外,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把对方下意识的动作当成打开沉默的话题,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假如对方只是一味抽烟,你发现他熄火时有某种习惯,就立刻问他:“您熄火柴的动作很有趣,轻轻一弹就熄了。”看到对方的咖啡里加两勺半的砂糖,也可发问:“为什么您非要放两勺半砂糖不可……”通常面对这类问话,人们都会热心回答,说不定还会唤起对方滔滔不绝的回忆。而对较内向、看起来羞怯的人,不妨多发问,帮助他把话题延续下去。

有时候,如果对方碍于一些原因,不愿意说出你想要的信息,就需要你巧设迷局,套出他的真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东条英机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决定的,各报记者都很想探得秘密,竭力追逐参加会议的大臣采访,却一无所获。

有位记者用心研究了大臣们的心理定势:谁都不会说出由谁出任首相,假如问题提得巧妙,对方会不觉地露出某种迹象,从而就有可能探得秘密。于是,他向一位参加会议的大臣提出一个问题: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秃子?

当时,日本首相有三名候选人:一人是秃子,一人是满头白发,一人是半秃顶,这个半秃顶的就是东条英机。在这看似无意的闲谈中,大臣没有想到其中暗藏机关,因为他在听到问题之后,神色有些犹豫,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聪明的记者从这一瞬间,就推断出最后的答案,获得了独家新闻。因为对方停顿下来,肯定是在思考:半秃顶是否属于秃子?这样就轻松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但是,常拿“钓人之网”套人语言,对方终究会发现自己的上当而不再应答,这时,就要以诚挚的语言感动他,作为对他袒露心迹的报答。如果对方的感情随之而动,就要加紧引导和控制。自己不断地追问,对方不断地应答,言语具体又能推理,那么大事可定。高明的人以此诱导,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都能得到真情实事。

温水煮青蛙,欲攻之先亲之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锅里盛满凉水,然后放进去一只青蛙。青蛙在水中欢快地游,丝毫不介意环境的变化。这时,把锅慢慢加热,青蛙对一点点变温的水毫无感觉。慢慢地,温水变成了热水,青蛙感到了危险,想要从水中跳出来,但为时已晚,因为它已经快被煮熟了!

青蛙之所以快被煮熟也不跳出来,并不是因为青蛙本身的迟钝。事实上,如果将一只青蛙突然扔进热水中,青蛙会马上一跃而起,逃离危险。青蛙对眼前的危险看得一清二楚,但对还没到来的危机却置之不理。这被称为青蛙法则。

在为人处世中,难免会遇到棘手难办的事,这时,如果我们“直肠子”,“一根筋”,不顾对方的情绪和心理,急躁冒进,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弯子、兜圈子,用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在融洽感情,获取信任之后再抛出真正的问题,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套牢。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求人办事,像写八股文一样:

中国人办事,很少像洋鬼子“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冒昧了。中国人会在讲究话里做文章,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谈寒暄、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哈哈”皆属于此类。林语堂称之为“气象学”的内容,其要在起“来则安之位,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联络感情。这些内容在人们的生命空间中确实也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至于遭到抗拒。

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就更深一层了,要从大众皆有的生命空间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是深入的过程。林语堂戏称之为“史学”。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那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这一段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正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