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66个人物
313400000020

第20章 一代文豪—郭沫若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权威之前拜倒。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乳名文豹。据说母亲怀他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咬她左手的虎口而得名。学名开贞,“开”是排行,“贞”是本名,号尚武。在兄弟姐妹中,他是老八,故长辈们都叫他八儿,乡人呼他八少爷。“沫若”是他在1917年首次发表作品时自署的笔名,后以此名闻世。“沫若”二字来源于故乡的两条河名,即沫水和若水(今称大渡河与青衣江)。

郭家祖籍本是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据说祖上“是背着两个麻袋”上川的,靠几代人的惨淡经营,家道几经兴衰,直到郭沫若父亲这一代,才真正成了殷实的中等地主兼商人家庭。父亲郭朝沛(1853~1939),秉性耿介,精明能干,早年辍学从商,酿酒、榨油、兑换银钱、粜纳五谷,甚至贩卖烟土,“所企之业,业无不成”,方把家业振作起来。郭父懂一点医术,为人慷慨大方,乐于免费行医送药,深得乡人敬重。他常教导子女:“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他的这种思想,也反映在郭家大门的两副楹联上,由此可见郭沫若家的家风: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事以利人皆德业;言堪持赠即文章。

对小沫若影响最大的是其母亲杜邀贞。母亲出身败落州官门第,15岁嫁到郭家,为人聪颖、开明、俭朴,洗浆缝补、饮食教诲,从来不辞辛劳。尽管她没读过书,但凭耳濡目染也识得一些字,且能默记暗诵许多唐诗宋词。沫若幼时常瞪着好奇的大眼,跟着母亲咿咿呀呀地念着:“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花落相与恨,到地亦无声。”他虽似懂非懂,然而总能琅琅上口。也许,这就为沫若播下了最早的诗歌的种子,使他以后成为新诗的开拓者。

沫若在故乡读了八年多家塾古书,又读了一年半小学堂,1907年考入嘉定联合中学。在中学,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品行修养却不怎么样,有一期“修身”科居然得了个负25分。他有时很调皮,逃学、旷课、酗酒都时有发生。国文课的内容,早在家塾他就读过了,同时,有的教师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再加上贪玩,他便常常逃学旷课,结果遭校方斥退,从而结束了他在嘉定城的学习生活。

郭沫若从小就有反叛性格。1910年成都掀起了革命热潮,发生了许多事情,如四川保路同志会的成立等,这些事情唤起了他的革命民主意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位年轻人欣喜若狂。他同不少同学先在自己头上闹革命,剪去辫子。不久,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写诗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赞颂“于今非帝制,名号应图新”。

1914年初,郭沫若按他大哥的意见到了日本,进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但他的兴趣和志向却在文学。他一面读书,一面创作。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以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抗议。郭沫若决定回国抗议。如果中日开战,他将立即投笔从戎,如他在一首《七绝》诗中所表达的:“男儿投笔寻常事,归作沙场一片泥。”

回到上海后,获悉袁世凯已屈从日本的无理要求,在国内难有作为,郭沫若返回日本。在学医的同时,他深深地迷上了文学,泰戈尔、歌德这些大家和他们的作品给了他很大影响。他贪婪地阅读着《吉檀迦利》、《园丁集》、《暗室之王》、《加皮尔百吟》等书,好像干渴的生命终于得到甘美的泉水一样,他兴奋极了。他还注译了《泰戈尔诗选》,文学水平由此得到了提高。

五四运动前后,面对列强对祖国的欺凌,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郭沫若再也按捺不住愤懑的心情,他开始写小说,写诗,用文艺的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反击日本侵略者,做爱国反日宣传。《同文同种辨》、《抵制日货之研究》等文章,在上海《黑潮》杂志发表;《鹭鸶》、《抢和儿浴博多湾中》等诗,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刊出。

看见自己的作品第一次成了铅字,被众多的人阅读,郭沫若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这给郭沫若很大的动力,做诗的兴趣从此陡然大增,诗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不可阻挡。他几乎每天都感到诗兴的猛袭。

“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胸中的烈焰和熔岩喷薄而出,化作了斑斓、灼热的篇章,如《匪徒颂》(歌颂革命领袖人物,如列宁等)、《凤凰涅NB025》等。仅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他就写了几十首新诗。

在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无意间买了一本有岛武郎的《叛逆者》,其中论述到三个艺术家,即法国雕刻家罗丹、画家米勒和美国的诗人惠德曼。因此,郭沫若阅读了惠德曼的《草叶集》,惠德曼豪放的诗风给郭沫若以重大的影响,《晨安》、《地球我的母亲》等诗篇,就是在惠德曼的影响下写成的。这些诗作都在《学灯》上发表。《学灯》编辑宗白华很欣赏郭沫若的诗才,便介绍郭沫若认识田寿昌(即田汉)。他们三人经常通信,交流文艺的见解。通信的结果便产生了一部三个人的书信合集《三叶集》。

1921年,郭沫若把他近几年创作的诗篇结集,取名《女神》出版。《女神》是郭沫若的成名之作。她的出版,很快就找到了千百万与诗人“振动数相同”、“燃烧点相等”的人,点燃了他们胸中的革命火焰。《女神》吹响了时代的哨子,也为郭沫若奠定了在新诗领域中的地位。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郭沫若毅然投笔从戎,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他先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等职。1927年,针对蒋介石在江西、安徽制造的一系列镇压工农群众运动的事件,郭沫若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篇著名的战斗檄文,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他赶到南昌参加起义,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换的关键时候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坚定立场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1928年下旬,在党中央的安排下,郭沫若携家属前往日本。在流亡日本的十年间,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古文字学,在中国古代社会、甲骨文字和金文的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十多部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只身回到祖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郭沫若在上海筹办《救亡日报》,组织战地服务团,动员文艺工作者到前线作宣传慰问,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上海沦陷。上海沦为孤岛后,郭沫若辗转在大后方,继续领导文化界的抗日宣传工作。

“皖南事变”前后,郭沫若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话剧,以古喻今,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沫若对国民党当局不抱幻想,坚持同国民党独裁统治及其发动内战的阴谋作斗争。他勇敢地站在反内战、争民主运动的前列,为中国的进步文化树起了一面光辉旗帜。

解放后,郭沫若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社会活动方面。他担任着党和国家有关政务、文化、科学、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但他并没有完全放下手中的笔,仍在工作之余写下了不少诗歌和历史话剧。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逝世。

精彩点评:

郭沫若是个才华出众、英气逼人的杰出诗人、文学家、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有重要建树。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可以用10天时间写出一个五幕历史剧本,用几天时间写出长篇史学论文。在他50岁的时候,有八十多种专著和译本、手稿,这些都是他从事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心血结晶。这种天赋和才气不可能人人具有,但也有许多东西是我们青少年朋友可以学习的。例如,郭沫若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阅读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史书籍,奠定了他的知识与专业基础。相反,现在的一些青少年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虚耗在娱乐上,以致根基不深,过于浮躁,难有作为,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