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3134100000008

第8章 书籍的维护与收藏

书籍,特别是正规印制的书籍,自印成以后,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它流传下去。若想要书籍流传下去,就要保护好书籍。因为书籍都是书写、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所以简单地说,历来的图书保护就是对制作材料的保护。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的书籍保护方法无外对书籍材料的加固、脱酸、真空封装。以尽量减少书籍与空气的接触,以此来减缓书籍的氧化速度,延长它们的传世时间。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套独特的保护书籍的方法,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

(一)整理书籍的制作材料

保护图书就是保护书的制作材料,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数千年前,当图书的制作材料以竹木片为主时,人们便开始着手为这些竹木片防腐,当时是将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竹片干燥以达到防腐的效果。当图书制作材料以纸张为主时,人们便设法加工纸张,使之防霉避虫。若图书已经被虫食鼠咬或者霉烂破损时,人们就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维修。

古代流传至今的书籍主要是纸质的,这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们祖先对纸书的保护方法,主要有:染潢、涂布、砑光等,这几种工艺相结合,就能使书籍传至久远。

1.染潢

染潢并不是仅仅满足了对书籍颜色的要求。中国古代根据五行理论,崇尚黄色。所以古代与皇室有关的颜色主要是黄色,衣服、器具、宫殿都是黄色,纸张也是黄色。纸张染黄并非难事,但是如果能在染黄的同时使得书具有香味又能防腐,那就更好了。事实证明,中国人在汉魏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人们用黄檗染纸而达到一举三得的目的。黄檗是一种植物,又叫黄柏,可以入药,具有杀虫功效。它的汁液闻着味香,尝着味苦,看着色黄。清香的味道让人开卷爽神,味道苦又让虫子避而远之,而黄色又符合中国古代尚黄的习俗。

在汉代一本叫《释名》的书中,将“潢”字的意思解释为“染纸”。可见在这以前人们已经懂得黄檗的汁液可以用来染纸。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人们用三百年的时间积累染潢的经验,在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对于这种技术已经有了非常细致科学的描述。书中是这样说的:“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浸蘖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蘖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豆黄特不宜裛,裛则全不入潢矣。”

以上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要采用生纸,生纸因松软吸水适合入潢。染潢的颜色不能太深,否则时间久了纸色发黑。接下来又说了黄檗要三捣三煮,可节省材料,且纸张会显得更加明净。这说明了在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染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李唐以后,染潢技术更加普及。那时候国家规定政府文书、宗教经典必须用黄纸,染潢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中国的文化到宋代登峰造极。这时候书籍的印刷也大大超过前代,黄檗染纸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种椒纸,这是用胡椒、花椒、辣椒的汁液染成的纸,这些植物子粒中的物质有杀虫功效。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这些植物有这样的特点,战国时期屈原所作《湘夫人》中有“播芳椒兮成堂”一句,意思就是用“芳椒”抹墙的房子,这样的房子有香气且可以防止虫鼠侵扰。椒纸的主要出产地是福建建阳。那时候,建阳城内,书肆林立,刻家云集,所印书籍行销全国。如果印纸不经处理,影响生意。于是那里的人们用当地常见的胡椒、花椒、辣椒熬水染纸。

明清两代,为了解决南方气候潮湿,书易霉烂的问题,出现了一种叫“万年红”的纸张,这种纸是用红丹为涂料将纸刷红。红丹中的成分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而且有毒。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地介绍了红丹的制作工艺:铅一斤,土硫磺十两,硝石一两。将铅熔化后加醋。沸腾时,放入硫磺,然后加硝,再加醋。然后像前面一样依次再加入硝石、硫磺。等水熬干了,出现的粉末就是“万年红”。其实“万年红”就是红汞,把它涂在纸上,虫子吃了就相当于吃了铅,铅有毒,因而起到杀虫的作用。“万年红”这种纸时常用来制作书的扉页和内衬等。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了古代中国人为了保护图书,首先注重的就是保护书籍的制作材料,为人类的图书保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纸张涂布与砑光

涂布是造纸过程中的一道工序,也是一种工艺。造纸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除了被虫咬发霉等问题外,书籍的纸张也会自然老化、脆化,特别是机器制造的纸张,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尤其这样的纸张再经过阳光暴晒,老化速度更快。那么原因何在呢?因为造纸的原料多为植物树木,其中含有一种叫做果胶酸的物质,果胶酸越多,纸张老化速度越快。现代图书的保护就是要将纸张中的果胶酸尽量减少。脱酸的方法一般是这样的:用低碱度的小苏打水,将手稿书页平整后放入其中浸泡,其实这个过程正是水中的碱和纸张中的酸中和的过程,这样就达到脱酸护书的目的了。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图书馆都会专门设置一个脱酸室,放置一些年代较久远的书籍,室内冲入低碱性气体,利用气体的扩散,使酸碱中和。中国古人虽然不懂得这种现代科学道理,但是仍然能将书中的酸脱掉,一样能让书籍“长生不老”。中国的造纸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非常先进的,工艺也很复杂,纸的原料,比如麻丝、皮子、竹木等,都要先经过沤、泡、蒸、煮几个环节。这样植物纤维中的果胶酸已经所剩无几了。加上造纸时是人工捣浆的,并没有把纸中的纤维捣得粉碎。这些纤维较长,所以之间的拉力较大。不像现代机器造纸,纸中的纤维大多呈颗粒状,彼此间拉力较小。所以中国的纸张寿命是很长的。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延长纸的寿命。我们知道,纸张刚刚造出后,像海绵一样,中间有很多空隙,质地松弛,一着墨,墨会向四周迅速扩散,这样写出来的字根本不成样子。所以新造纸经过烘干后,还要砑光。什么是砑光呢?砑光就是用表面光滑且重量较大的石滚轧过纸面,纸就变得结构紧贴、质地细密、表面光滑,而且也增加了纸的韧度。这样的话,纸就更适宜书写了。

前面我们所说的入潢处理时使用的黄檗含有碱性物质,经过沤、泡、蒸、煮,加上入潢、砑光、涂布等工序,防虫、耐老化的目的就完全达到了,或许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对这些工序中展示的科学道理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工艺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了。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莫高窟出土的大量敦煌遗书,虽历经千年,看上去还是如新纸一般。

(二)书的典藏与保管

前面我们说了,经过大量工序,书籍可以达到防治虫食鼠咬、纸张老化,但是纸张再好,如果读书人不知道爱惜,随意折叠,胡乱置放,常年不理的话,再好的纸张也经不住折腾。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对图书的典藏和保管,在这方面,古人的做法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1.藏书保管

中国古代,无论政府还是私人,历来有藏书的传统。既然收藏书籍,就必须保管书籍。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甚大,如何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有效措施,保护好藏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总的来说,古人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库房通风、定期晾晒、撒药防虫、制作匣套等。

我们都知道新疆吐鲁番盛产葡萄,而葡萄干就是在风房中去湿干燥的。书的通风与葡萄干的晾晒很相似。《五杂俎》中说:“书之置顿处要通风。”《藏书十约》中也说“宜四方开窗通风,兼引朝阳入室。遇东风生虫之候,闭其东窗。窗橱俱宜常开,楼居尤贵高敞”。

关于晾书,古人也说得好。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说:“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伸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暴书,令书色暍。热卷,生虫弥速。阴雨润气,尤须避之。”意思是说五月到七月这段时间,天气很热,书容易生虫子。书页必须要舒展在通风处,而且不能在太阳下暴晒,这样书容易退色。阴雨天天气湿润,更要注意保护。

我们现在一般在藏书的柜子中都要放置些樟脑,这样可以防止虫损图书。古代人很早就有比较好的办法。《齐民要术》中说:“书橱中欲得安麝香、木瓜,令蠹虫不生。”《类说》记载:“古人藏书,避虫用芸。”就是说这种叫做“芸”的草药可以防虫。用芸草防虫的,可以在书库中放置,也可以将干芸草点燃。后来也有将荷花、艾草、烟叶等这些能挥发气味的植物放入书橱的,但是都不如芸草效果好。以致古人将藏书库命名为芸阁,将书命名为芸编等等。

也有给书“穿衣服”的,就是给书安皮装套。这样能保护图书不受损害,而且也很美观,能够显示书的品位。有衣和无衣的,就像今天书籍的精装和平装一样,普通的书籍容易卷角破裂,直至伤及内文。精装的自然不会磨损书角而且庄重、大方。

为了进一步保护图书,除了装书衣以外,古人还给书做书函和书盒。这样可以防尘、防潮、防晒,长期保存也可以让书保持完好。书函最早是包裹竹木简的,以后虽然纸书代替了竹木简,但是卷轴装的形制与简册还非常相似,所以用布套或者竹木筐收藏还是十分好的方法。当书籍以册页式样为主的时候,书函和书盒就兴盛起来了。

比书函更讲究的就是木质书盒。古人给书做盒子,选取的材料也有很多讲究,有用檀木的,有用楠木的,还有用樟木的。最好的是楠木和樟木互相配合做成的盒子。楠木较轻,木纹漂亮,还可以防潮。樟木有清香的味道,也可以防虫。这样美观、防虫、防潮一举三得。

2.藏书的维修

不管制作书籍的材料如何,总不能避免水浸、破损、虫蛀、霉烂。为了延长书的使用寿命,就需要对已经破坏的书籍进行修补。古人一般通过补洞、粘裂、镶衬、托裱、去污等程序和方法来完成对书的修补的。

修补书页是古书修复中最基本的供需,补洞、粘裂、镶衬、托裱等其实都是在修补书页。有的古书经过长期保存,被虫子蛀蚀,就有蛀洞。修补这些蛀洞要将书页打开,朝向没有字的那一面,一手持薄纸,一手拿蘸有糨糊的小刷子。将薄纸铺在蛀洞上,用小刷子将比蛀洞大一点的范围的薄纸上刷匀糨糊。马上用中指按住湿润的部分,将纸拉回,湿润的那一小块就粘在蛀洞上了。如果蛀洞实在太多了,就可以将与书页大小一致的整张薄纸敷于无字那一面,这叫托裱。

图书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油脂、墨水等污损,这就要求去污。去污的方法有洗书、冲水、漂洗等。洗书的时候,将适量碱水加入铁锅中煮沸,将书页放在锅里来回摆动。冲水则是将木板斜置于容器中,将书页放在木板上,用事先煮沸的碱水冲洗。也可以用漂白粉漂洗书籍,也能达到去污的目的。

很多书籍经过高手修复后,可以完好如初。古书的维修可以称为一门技术,这门技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为图书,特别是古籍的修复和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