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中国气功
3134400000004

第4章 中国气功史(2)

自《黄帝内经》问世后,历代名医的重要著作和道家著作都有气功的内容,许多医学名家本身就是练功家。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宋代张君房、道家龙门派祖师丘处机、金元四大家、明代李时珍和张景岳、清代张璐等都在著作中对气功养生作了重要的论述。

巢元方是隋朝御医,曾奉诏于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详述了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各科疾病的病因与证候,并讨论了一部分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预防、摄生、导引、按摩、外科手术等一些治疗方法。此书为中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也是第一部由朝廷组织集体撰写的医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巢元方精通气功,创制了“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他撰写的《养生方导引法》共论述了1727种病候,大都附有“补养宣导”法,用以代替药物治疗,对发展气功医疗体操有极大的贡献。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682年),享年101岁,一说享年141岁。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扬他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兼通佛典。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倾尽家产。由于幼年多病,18岁立志学医,20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等都是先人所未及。他重视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名医,为中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思邈医德高尚,他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他则无欲无求。他对病人一视同仁,待之皆如父母至尊,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为“医学论之父”。

孙思邈极为重视气功,论述很多。在导引术方面,他说常以两手摩拭颜面,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早晨起床后,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项,目向南视,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次,可使人血脉流通,风气不入。每坐常闭目内视五藏六腑,久之百病不生。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延年命。他的这些健身气功功法都被后人继承了。

《千金要方》是中医综合性著作,全称《备急千金要方》,共30卷,是孙思邈的杰作。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此书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临床实用的医学百科全书。此书内容包括医论、医方、诊法、针灸、气功等,对六字诀气功功法描述极其详细。

《存神炼气铭》是孙思邈的气功养生名篇,又名《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此书首叙方法,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专心修炼;次分五时,条列炼功时各种不同的入静方法;末列七候,是炼功后体验到的各种身心效应。

张君房,岳州安陆人,约宋真宗时期在世。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宋真宗崇尚道教,将朝廷秘阁道书全部送到杭州,让戚纶、陈尧臣等校订。二人推荐张君房主其事。张君房校订后将其书编为4565卷,因而升任著作佐郎。

张君房于编成道书后,又撮其精要共万余条,编成《云笈七签》122卷。此书总论经教宗旨及仙真位籍,其中涉及气功内容的有《黄庭经》、《中黄真经》、《老君清静心经》、《洞玄灵宝定观经》等,分列道家服食练气、内丹外丹、方药符图、守庚申、尸解诸术,其中介绍的多种服气、胎息等法,皆为重要的气功内容,极有研究参考价值。

丘处机,道号长春子,金朝末年全真道道士。丘处机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曾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成吉思汗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人”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

《大丹直指》是丘处机的重要气功内丹术著作,共2卷。本书是早期全真道最系统完备的内丹著作,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禀受相同,因父母二气交感,混合成珠,肉藏一点元阳元气,与母靠命蒂相连,受母气滋养,是为先天之气。出生之后,先天之气分于九窍,呼吸从口鼻而出入,是为后天之气。先天元气逐时耗散,以至病夭。炼内丹求长生关键在于用神火烹炼真精实气,使气满神壮。此外,还叙述了炼功入静时可能出现的10类幻景及排除方法。只有时闻乐声,异香阵阵,红光闪闪,状如莲花,遍身赛笼罩,色若金光,才是真境妙界。后世气功内丹名家对此书评价极高,誉之为“北宗丹经之首”。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1115年—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名医。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世称“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疗法,世称“养阴派”。

刘完素,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刘完素自幼聪颖,酷爱医书,因母亲患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他万分悲痛,遂立志学医。25岁开始研习《黄帝内经》,用心攻读,终有所悟,对《内经》有其独到的见解,说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兴衰变化,人类应当掌握其规律。他的这个论断如石破天惊,振聋发聩,让人们对气功有了新的认识。

一次,他在路上见到一家人正在发丧,得知产妇因难产致死,可他见到棺材中有鲜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开棺诊治。他在产妇的涌泉穴等穴扎了几针,产妇竟然苏醒了。他又扎产妇的合谷、至阴等穴,胎儿顺利地产下了。家属一见,忙跪在地上叩头不已,以为他是神仙下凡。从此,刘完素医名鹊起,不久便传到了朝廷。金章宗十分惊讶,多次请他到朝中做官。他不愿意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每次都拒绝了。朝廷无奈,便赐给他一个“高尚先生”的名号。

刘完素四处行医,为百姓治病,救了无数患者的性命。

后人为了纪念刘完素对人民作出的突出贡献,在他死后的几百年中,不断地为他修建庙宇,镌刻石碑,歌功颂德。河北省河间县西九吉乡的中刘守村和后刘守村之间,至今仍有他的墓,人们常来祭扫。供奉他灵位的庙宇“刘爷庙”,解放后,人民政府又拨款重新加以整修,每年正月十五都举行隆重的庙会纪念他,足见他影响之深远。他是中国用理论肯定五运六气存在的第一人,为气功增加了新的内容。

金代名医张从正,睢州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人。

张从正幼年从父学医,博览医书,深通医理,中年时即成为一方名医了。他认为风寒是天之邪气,雨露是地之邪气,最易使人染病。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正气则元气未旺,反而助长了邪气,更会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元气得不到恢复。他强调补法的运用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反对无病之人滥服补药,患病之人如果邪未去而先补,反而助邪伤正,往往会以粮资寇。只有纯虚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至于具体补养正气的方法,张从正认为应当重视食补,这就是“养生当论食补”的著名论点。为此,张从正十分重视人体胃气的盛衰,认为胃直接影响食补的效果。他说,只有保护好胃气,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气才能恢复。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经验的启示下,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杲是金代真定(今河北保定)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卒于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自幼酷爱医药学,听说名医张元素在燕赵行医,李杲立即献上千金,拜他为师,认真学习,很快成为一代名医。

李杲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