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3135200000004

第4章 开篇小引(2)

王珏听了后,道:“贤弟说得在理。这里,前有照,后有抱,左有依,右有靠,与弟祖茔一样,确实是风水宝地,只是不知可做阴宅或阳宅否?”

崔圭从怀里掏出一纸,展开来后,对王珏说道:“这是在前时,我去千山龙泉寺,请一高僧看过,他在这上面留有批字,你一看便知。”

王珏搭目一看,只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下四行八句三十二字:

阴宅阳宅,此地奇佳;山也水也,本处隽拔。

武宜厚重,文宜宣华;天地人合,可发大发。

王珏大喜,不过数月,便将家小迁来。

王珏将家小迁来辽阳凤睢沟后,由于其族属相信“风水”二字,便谐“凤睢沟”之音,将这里的地名改为“风水沟”了。

这便是风水沟用名之初,也是王氏在这里定居之始。

王氏在辽阳风水沟定居之后,王珏为了使辽阳这个荒野之地得以昌明,学业得以开发,亦为了使自家子孙后代经受礼仪之教,他在辽东都指挥使司任上,广施银两资财,兴办学塾。位于辽阳城东门里的辽阳中心庙塾学馆,就是其中最大最出名的一所。王珏还征得辽阳州知州杨光甲的同意。杨光甲,祖籍关外第一县绥中,与王珏为好友,曾同任县教谕。王珏也不拉过节,又取得辽阳农工商学各界及士绅的支持,募集了大量捐资,于辽阳中心庙塾学馆东侧修建了魁星楼。魁星楼分三层基台,三层楼檐,高三丈六尺九寸。在顶上层正中位置,塑一文曲星像。文曲星塑像手握一笔,笔尖直点辽阳城南风水沟王氏宅院,意在其家人才辈出,亦望生就出一名大魁天下的鼎甲状元来。王珏又请知州杨光甲题写两副楹联,镌刻于梨木匾上,开光那天悬于魁星楼门前。

其一楹联云:

文曲东居,如云巨毫点就千秋祖豆;

太白西列,似椽大笔栽成万代宗花。其二楹联云:

巨星楼耸立,自今文章可举天下甲;

辽阳城宏基,此后诗篇方擎世间魁。

这两副楹联,其中第一副楹联上联的祖豆的“祖”字,本应写作“俎”,其系指祖宗板,即摆放祭祖供品的木板;但是王珏为着与下联的宗花的“宗”字相配,亦是为了突现“祖宗”二字,就这样写了,倒也算合情合理。下面,再说辽阳魁星楼兴建后之事。

然而,辽阳魁星楼建起二十年后,天下便发生了变故。

那是明崇祯十七年,干支为甲申,即公元1644年。

这一年,江山变异,朝代更迭,天下易主。大明江山一脚蹬去,大清王朝集臂卷来,明朝朱氏天下换成了满洲族爱新觉罗氏天下了。

这场风云变幻,也波及到辽阳风水沟王氏家族。

王珏于崇祯十七年正月故去,其子王三益袭尊翁做了辽东都指挥使司佥事。然而,他在家丁忧守丧尚未结束,大明王朝便气数已尽,土崩瓦解。从此,他便成了大明王朝的遗老,大清王朝的子民。

辽阳风水沟一带,为岭岗、川原夹杂地带,田里盛产黄豆。那黄豆,不仅产的多,种的广,其豆粒也是般般圆,颗颗大,珠珠滚,亮亮黄,名压关东,天下称奇。

王三益在家,无事可做。他见这里的黄豆收成好,颜色正,质地优,便在自家宅院开起豆腐坊来,取名曰王氏豆腐坊。

王三益为人厚重,豁达。他做的豆腐,块大,细嫩,不掺渣,黄豆交换可,现钱交易也行,赊账欠账也行,有钱无钱都能吃。不久,他便出了名,人们都以“王善人”唤之。同时围着辽阳城周围,几乎也都知道了风水沟有个王氏善人,有个王氏豆腐坊了。

据说,辽阳风水沟后的豆腐浆岭和豆腐渣岭这两个岭的名字,就是因为王三益做豆腐声望好而传出的名字。关于这事是真是假,倒无人考证和过问,反正只是那样地叫了下来,反正是那事情竟与王氏豆腐坊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即便是假也成了真了。世上的事,真是奇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说来,也有一定因由。

王三益不仅会做豆腐,人品也很是憨直;就是对于自己家中的子弟,也是教以厚重为本,纯正为根。凡事不能巧取豪夺,要靠本事吃饭,凭筋力挣钱。他说:“只有这样,觉才能睡得安。”

王三益不仅经营豆腐业,还认真教育子弟读书。他想,父辈的功名,随着大明江山的逝去,已成了过往烟云。他又想到,父辈曾亲手创立修建的魁星楼,以及那魁星楼上所悬挂的楹联,由于家遭变故,也很少有人提及到他家的功绩了,但是他也没有懊悔。他认为,世上千般业万般业,读书是最根本的事业;千生意万买卖,耕田是最长久的营生。为此,他按照魁星楼上的楹联又自拟了两副,写出后悬挂于自家的大门和房门之两侧,用以教育自家子弟。

其一楹联云:

豆腐豆福,祖豆千秋必有一代鸿福;农家农稼,宗农百世果成万顷丰稼。

其二楹联云:

豆豆满仓,毋忘先宗先祖豆腐基业;稼稼盈田,常怀后人后世稼穑风范。

每日里,来王家买豆腐、换豆腐、喝豆浆、挑豆腐渣、卖黄豆,以及串门、办事、唠嗑的人,缕缕行行,三三两两,总是不断。他们看了这两副楹联后,往往都禁不住地笑了起来,说道:“王家做豆腐,卖豆腐,又挂上豆腐牌匾,这简直是成了豆腐之家了。”

从此,这个“豆腐之家”的名声又传扬了出去。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豆腐之家”,数代后竟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人物。说来,也算是应验于那诸多楹联之所示了。

王三益子王天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举人,雍正七年(1729年)乙酉博学鸿词科征士朝考,以《五六天地之中合赋》《山鸡舞镜七言排律诗》两榜获捷,取中二等第二十二名,任刑部湖广司主事。从此,王氏于科甲仕宦开始复出。

王天禄禀赋朴厚,素有“善人”之称。

王天禄生四子,长王缙、次王绅,三王组,四王 。

王缙,字冠美,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附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附生补礼部官学教习。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学政。他在任时训士有道,虑事有方。一日,深州太守邹云成因公外出,委王缙代理其职。偏巧,有一命案凶犯在逃。这时,王缙的幕友对他说道:“太守不在,凶犯闻之必远遁,实难办也。”王缙听了,笑道:“幕友,错矣。凶犯知太守外出,必徘徊未定,未能远逃。若即捕之,可获;反之,则远去也。”于是,王缙下令,立即行捕,果然擒得,押入狱中。此时,太守邹云成公出保阳,他闻知有逃犯事,便急速而归。待他回到深州时,见王缙已料理完备。太守问他道:“你此法何来?”王缙答道:“并非我之独钟,《太平广记》一书已有案例。”太守听了后,叹服道:“真乃书能生智也。凭汝如此才干,这等博学,早应重用,屈君久矣。”王缙平日善书画,多有人求之。每当这时,他都不辞辛劳,认真书写或绘之,然后以诚相赠。人们每提及他时,都赞扬道:“王学政书画好,学识好,人尤好也。”

王组,字鸾佩,雍正三年(1725)乙巳科拔贡。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举人,奉天府乡试朱卷,中第一百七十五名;雍正十一年(1 7 3 3年)癸丑科进士,中三甲第八十六名,发同科状元陈倓榜。他科场获捷后,即步入仕途。初授刑部主事,复升郎中。他办案清慎明决,果断利落,无拖沓之状。正因如此,深得司寇信赖,每有疑难案牍,必委以审理。他讯鞠,不以苦刑,求善,以好言开导,致使囚徒从内心服理。凡经他所审理的案讼,几无翻案,更无错办而平反者。同时,他允许当事人有反口,有争论,以辩驳,直到彻底弄清定论为止。一年里,办案议叙记录竟达八十余次,为一时所无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清廷朝议,准备派遣他出知甘州府(今甘肃高台一带)。乾隆皇帝听过群臣议述后,以关切之状说道:“甘州要地,乃一方之屏障,且严酷,勖勉其行,当以道员用之也。”遂擢为道员,即赴甘州任。他到甘州后,见边地瘠薄,黄沙漠漠,遂与民同甘共苦。以养民为务,以安民为任,兴利除弊,注意案讼。他在任上,几乎是案无留牍,有案即办,办之即结。他时常访探州境,问民疾苦。居民见之,深受感动,声称他为“活佛”。寻调凉州府(今甘肃张掖),以知府用。待他前往凉州赴任时,甘州相送百姓络绎不绝,排开数十里。后来,西藩准噶尔台吉达瓦齐,因遣使索杜尔伯特台吉车凌事,遭到乾隆皇帝的严厉拒绝和斥责,因而蠢蠢欲动,预以反叛。于是,甘肃情势吃紧。甘肃巡抚兼将军鄂奇,稔知王组有治边才能,遂发函邀他前去协理、议事。他即行前往。待他行至途中,突然遭到逆旅达瓦齐部的袭击,遂以身殉职。这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事。

另一事,在这期间也相随地发生了。

话说,到了公元1728年,即清雍正六年,是岁古历正月初六日日出卯时,有一男童,竟在这关东辽南地界,苍苍无垠、绵绵无际的万山丛中,诞生了。

他是大山之子。

他就是王尔烈。

是日的干支是:戊申年甲子月己巳日寅卯时。

王尔烈,生父王缙。

他兄弟四人。按长幼排行,他们分别是:尔熙、尔杰、尔烈、尔照。尔烈居三。

王尔熙,字朴正,号瑱峰;王尔杰,字纯厚,号瑾峰;王尔烈,字仲方,又字君武,号瑶峰,一作尧峰;王尔照,字大义,号璜峰。

看得出,其辽阳千山中的王氏家族,王尔烈的这个大山之子之辈,其名号之尾字,皆是带有“山”字旁的峰字,真个山峰陡立。更兼配以瑱、瑾、瑶、璜,四字都为“王”字旁、真个大气磅礡。

在这些兄弟中,长子尔熙居家制做豆腐,二子尔杰在田里操持稼穑,三子尔烈、四子尔照承继父业在外读书,求取功名。其家可谓耕读世家。

另有族叔王杏村、宗兄王德纯,在外为官。

王组无嗣,王尔烈过继给王组,以为从子。

这个王尔烈,便是本书的传主。

王尔烈,以其俊秀少年、风雅青年、睿智中年、豁达暮年,丰厚了一个辉辉耀耀、光光灿灿、磊磊落落、威威烈烈的关东才子形象;且又以聪颖慧敏、乖巧多变、机智俊拔,为后代人所敬仰和喜爱,而又无人能夺其席。

他的故事流传久远,几欲众口皆碑,户晓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