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昌起义
3139200000009

第9章 英烈名册——武昌起义人物志(2)

1903年,沙俄加剧侵华,同年4月,为反对沙俄拒不从东北撤兵,黄兴同留日学生二百多人掀起抗俄运动,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随后以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的名义归国。回长沙后,他任教于明德、修业等学堂,暗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11月4日,他借30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宋教仁、张继、刘揆一、章行严等二十余人,在长沙坡子街附近的保甲巷彭渊恂宅集会,筹商成立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并以兴办矿业为名成立了华兴公司。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龙璋的西园寓所正式成立,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为革命口号,黄兴被公推为会长。他提出,革命应当在湖南首先发难,争取各省响应的方略,并决定从联络军、学两界和会党入手。随后约半年时间,华兴会大力招募会员,并在外地设立分会,同时联络其他同性质的组织,议定于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70岁寿辰时在长沙发动起义。但过了不久,起义风声走漏,清朝官府派兵查封了华兴会,起义未发动即失败。黄兴从长沙转移到上海,继而被迫流亡日本。

1905年,黄兴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并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全国革命团体同盟会。同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黄兴任同盟会庶务,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此后,黄兴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并从中选拔一些坚定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团体“丈夫团”,为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力量。

1907年到1908年间,黄兴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役等多次武装起义。1909年,受孙中山之托,黄兴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并策划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黄兴与孙中山等人在南洋槟榔屿集会,决议倾全党人力物力,在广州再举,与清军决一死战。

1911年初,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4月,广州起义(也称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率领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英勇牺牲,事后收殓殉难者遗体时,发现有八十余具,其中察实身份者七十二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兴指挥队伍杀敌,战至最终只剩他一人,并且在战斗中右手负伤,断去两指。

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兴一度在香港养伤,并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11月27日,汉阳失陷后,他又转赴上海。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选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他仍一再推让,均未赴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没有经费,军队哗变,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同年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黄兴被推举为理事。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7月,孙中山主张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7月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在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9月,南京被北洋军攻陷,不久,二次革命失败,黄兴再次流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计划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不赞成重新组党并且拒绝加入。同年夏,黄兴乘船离开日本赴美,并在美国宣传反袁思想。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悍然称帝。黄兴派人促进云南护国军起义,讨伐袁世凯,并在美洲为蔡锷所率领的云南讨袁护国军筹措军饷。1916年6月,因孙中山、蔡锷多次电催,黄兴由美国赶往日本,为国内反袁斗争筹款购买军械。当月,袁世凯忧愤而死。7月4日,黄兴从日本返回了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

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奔波劳累,黄兴积劳成疾,于1916年10月10日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了黄兴的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三)蒋翊武

蒋翊武,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蒋翊武自幼聪明过人,幼年入私塾读书,不仅熟读诗书,还写得一手很好的古文词赋。但是,他对科举不感兴趣,不想步入仕途。1903年,他进入澧州高等小学堂,第二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这时,革命思潮已在湘西北流行,蒋翊武阅读了清政府查禁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黄帝魂》等书,接受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思想,萌生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志向。

在华兴会联合武昌补习所准备发动起义之时,蒋翊武也参加了密谋。但是,由于起义事泄,清政府大肆搜捕革命人士,蒋翊武只好避回老家。1905年,他离乡赴上海,次年在上海入中国公学学习。中国公学里革命党人很多,蒋翊武与他们接触频繁,革命思想更加成熟。在这期间,他和同学们组织了竞业学会,并由刘尧澄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09年秋,刘尧澄去汉口接办《商务报》,蒋翊武便随刘来到了汉口。汉口的革命活动非常活跃,不少革命者潜伏在新军里,成立团体,积蓄力量,使许多官兵接受了革命思想。

蒋翊武到汉口时,新军中有一个革命团体叫群治学社。不久,蒋翊武就进入了新军第四十一标第三营左队当兵,同时参加了群治学社。蒋翊武加入后不久,群治学社的活动就受到了挫折。1910年9月,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最初推杨王鹏为社长,后来由蒋翊武主持社务。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1911年3月15日,文学社在武昌小东门内同文学舍召开正式的成立大会,蒋翊武被推为社长。文学社成立后,积极扩大组织,开展活动,在新军中大量发展会员,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掩护革命活动。不久,新军各标营都有了文学社的成员和组织。在蒋翊武的领导下,文学社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团体,为反清武装起义聚结了一支人数可观的战斗力量。

1911年9月14日,蒋翊武与共进会首领孙武在武昌楚雄楼十号召开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席会议,两团体正式合作,并派代表赴上海,与黄兴、宋教仁接洽。24日,两团体骨干在武昌胭脂巷密商举义方案,蒋翊武被推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

10月9日,蒋翊武赶到武昌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计划与革命党人商议发难时期。不料,是日中午,孙武等在汉口宝善里机关制炸药失事,革命党人的起义计划暴露了。蒋翊武了解事情真相后,考虑到数千革命同志的生命危在旦夕,便毅然决定当晚举行起义。他当即起草了起义命令,并让人抄写二十多份,分头送出。起义命令要求革命武装夺取武汉三镇,听到中和门外炮声后,即分头攻占各自目标,楚望台军械库和清督署是攻击重点。但是,当晚11时,因感到事已暴露,蒋翊武认为即刻发动起义危险极大,便乘船离开了武汉。失去指挥的起义士兵当天夜里发动了起义,奋战一夜,终于在第二天占领了武昌。蒋翊武在船上听到起义的消息,便弃船上岸,赶回武汉指挥。

12日清晨,蒋翊武到达武汉,此时革命党人已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湖北都督,在谘议局设立了湖北军政府,蒋翊武闻讯后立即前去共商大计,协同筹划防御清军进攻和推动各地起义响应。他以鄂豫招抚使的名义去汉口策动清军反正。汉口遭清军攻击,他组织督战队赶往前线与清军战斗。后来,汉口、汉阳守军不敌袁世凯北洋军的进攻,战时总司令黄兴辞职,蒋翊武被革命派推出来挽救危局。

南北议和后,蒋翊武在孙武主持的军务部挂名副部长。1912年2月,他在武昌创办《民心报》,与《中华民国公报》相对抗,并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临时政府北迁后,他被袁世凯调至北京,任大总统高等军事顾问。后来,袁世凯欲授予他勋二位,又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都被蒋翊武婉辞了。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蒋翊武被推为参议,兼任汉口交通部部长,负责两湖及陕西三省党务。10月,蒋翊武返回湖北,设立汉口交通部各级机构。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取得优势,宋教仁南下一路宣传自己的政见,蒋翊武也前往上海、武汉一带游说,争取人民对国民党的支持,并与新选议员磋商建国大计。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刺死,蒋翊武感到靠议会和政党内阁是不能阻止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宋案发生后,他从上海赶回湖北,拥护孙中山武力讨袁主张。7月25日,蒋翊武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部署军队。8月6日,他遭到袁世凯通缉,不久,就在广西全州所属兴安县被捕。

1913年9月9日,蒋翊武在桂林丽泽门英勇就义,年仅28岁。蒋翊武牺牲后,一直受到人民的纪念。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督师北伐,下令在丽泽门外为他立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镌刻于碑上。1916年9月,护国战争胜利后,蒋翊武的遗骸归葬在长沙岳麓山,湖南人民为他营建了墓塔,高耸于岳麓山腰的汉白玉墓塔,至今仍在不断地向人们讲述英雄的革命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