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
314300000007

第7章 问题3 只教育孩子不吃亏,很少教育他们关爱别人(2)

1随时给孩子“爱心”机会教育。举例来说,带孩子搭公车时,看到有老人上车时,父母自己以身作则起来让座,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博爱”意义的好机会。

2引导孩子关心周遭的人。可以趁着孩子放学后跟他聊聊天,看看学校的老师、小朋友有什么有趣、特别的事情,如果听到有其他小朋友有困难,父母可以主动告诉孩子去问问同学是否需要帮助,父母并给予协助,让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帮助人的快乐,也能让他更富有悲悯之心。

3教育孩子尊重生命。所谓“万物皆有情”,人生而为万物之灵,就更该对世间万物的生成充满感恩与爱。为了让孩子将关爱的情绪也能关注到人以外的事物,父母可以在家中养宠物,像猫、狗、鸟、鱼,如果怕动物类有导致过敏之虞,种几盆花草也可以。从让孩子负责去饲养或换水、清理时,顺便告诉他万物生命的意义,以及都同样需要受尊重的道理,然后让孩子自由去跟宠物互动,或者观察植物生长,他就能慢慢体会生命本来的尊严。

4管教孩子,亦给他满怀爱心的感受。“爱孩子”不等于“宠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还是得教导他,甚至要处罚他。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管教孩子必须有理有据,而且不能是情绪化地打骂,必须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违反了一定要处罚,这是为了他将来的人格养成。这样,才不致让孩子有偏差的认知或行为产生。

5多讲好的传说、故事给孩子听。讲故事是非常好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像忠狗报恩、天鹅王子、阿尔卑斯山少女、三国演义等,都是很好的讲故事的教材。故事的角色会影响、投射到孩子身上,会让他们想去模仿众人景仰的英雄、善心使者,自然就会去检视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了。

6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善事。有不少社群团体会安排在假日去参观孤儿院、敬老院等场所,建议家长也可以做类似的安排,在假日带孩子去参观育幼院,顺便整理自己的部分旧玩具、故事书分送给那里的小朋友,将行善融入日常生活中!

【把握培养关键点】

心中有爱的人永远不会走上绝路,父母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教孩子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

呵护那一点点光

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的都是爱。

——劳·诺尔蒂

一个雨天的早晨,我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后顺便去了一家快餐店,点了早餐。几张桌子上都是没有收拾的狼藉纸杯、盒子和法式炸土豆条。

一位年轻妇女与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走进来,他们坐下点菜时又进来一个人,背微驼,穿着一件破烂的上衣。他缓慢地走向一张狼藉的桌子,慢慢地检查每个盒子,寻找残羹剩饭。当他拿起一块法式炸土豆条放到嘴边时,男孩对母亲窃窃私语道:“妈,那人吃别人的东西!”

“他饿了,又没有钱。”母亲低声回答。

“我们能给他买一个汉堡包吗?”

“我想他只吃别人不要的东西。”

当女服务员递给母子两袋外卖食品时,男孩突然从他的袋里拿出一只汉堡包,咬了一小口,然后跑到那人坐的地方,把它放在他面前的桌上。

这个乞丐很惊讶,感激地看着男孩转身、消失。

当我离开饭店时,看见蓝蓝的天空正从铅灰色的云朵下面露出来。

一个汉堡包并不值多少钱,但孩子咬了一口,然后递给了乞丐,这个汉堡包就是无价了。它的无价之处,是因为那里面藏了一颗爱心,一颗善的种子。小男孩的行动给很多人带来了快乐,给旁观的“我”,给他的母亲,给乞丐,还有他自己。我们不难想像长大后的孩子一定会活得有价值,因为他善良。

学会保护孩子表现出来的一点点善行,激发他们的爱心,终有一天孩子们长大成人,会具有令人欣赏的爱心和善意,彻底与冷漠无缘。

还有一个关于孩子和母亲的故事。

孩子三岁了,每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蚂蚁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马路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被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相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了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睛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转眼间,孩子上小学了。一个秋晨,有人打电话通知母亲,说儿子在值日时没有把窗户关严,风把两块玻璃刮破了。母亲马上意识到这事在这个管理甚严的学校里意味着什么。

中午,母亲找来昨天值日的儿子。儿子怯怯地说:昨晚放学时,教室里有两只蝴蝶,赶来赶去,总有一只飞不出教室。我只好开着一扇窗户,好让外面的飞进来,或者里面的飞出去,让它们结伴去玩,想不到会被大风刮破了玻璃……

儿子几乎落泪地嗫嚅着说愿意赔这两块玻璃。妈妈一直无语,待他说完后,摸了摸他的头发说:没事了,去玩吧。

后来母亲去了财务室:“这两块玻璃的钱,我现在就掏……”

也许这个孩子就是你、我、他,也许这位母亲就是你、我、他的母亲。这个极聪明极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成长中发现那一点点善念和爱心,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世界。

【把握培养关键点】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只要我们学会呵护,那善的光芒就永远不会熄灭。

遵守规则也是关爱他人

儿童的道德感必须首先从他们富有生气和纯洁的情感所引起,然后他们必须练习自我控制,并教导他们关心一切形成关于他们的地位和环境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的观念。

——裴斯泰洛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是我们要遵从的社会规则。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必然要和社会的各个阶层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衍生出一种大众要信守的社会准则,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

一位留德学生说,他居住的学生村的商店每天中午歇业两个小时,而货架上的蔬菜和水果照旧摆在空无一人的商店外面,不必担心来往的行人。在德国,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保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看成不容置疑的事情。在德国常可以看到人们耐心的排队等候,或是为他人、为公众着想的举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风尚。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无论是父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母亲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还是老师和社会其他阶层的高度职业道德感,这些都令孩子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现在很多孩子任性,而任性大都是父母长辈惯出来的。应让孩子明白,任意妄为,父母可以容忍,但走进社会别人不会容忍。就像打篮球比赛,必须有规矩,犯规则要受处罚,达到一定程度就要被罚下,清理出局。懂得自我约束,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才能尽好自己的责任,赢得在人生大舞台上竞争的资格。

请看一组在我们邻国日本发生的场景。

时间:下午4点。

地点:东京江户川区的一所社区幼儿园门前。

场景:孩子们回家。

路远的,家长用车接走;道近的,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或者骑着童车跟着妈妈走在人行道上。在一个小十字路口,红灯亮了,4岁左右的小女孩立即把车刹住,后面陆续走来的小朋友也都停在了红灯前,尽管路面没有一辆来往的车辆。

在社区并不很宽的街道上,既没有交警,也没有车辆,孩子们的认真令人佩服。在日本,学前教育除了包括识字、算术、音乐、图画、手工等内容,还有安全教育(交通规则、防灾防火)、保护环境和热爱动植物等教育,让儿童参与轻度劳动与体能锻炼,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孩子入园后,老师会教他们识别交通标志,告诉他们灯光变化代表什么和必须走人行道的道理。家长也积极配合,接送孩子时,做严守交通法规的榜样,让孩子从小觉得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即使是并无多少车辆行驶的社区街道,孩子们也都非常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这种教育一直延续下去,你会发现小学生放学时,有秩序地走在人行道上,一路红灯停、绿灯行,走到自家附近自动离队,或者跨到汽车站候车,身边并没有一名老师监督。

培养责任心,就是教育孩子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使孩子知道如何遵守规则和秩序,从小就有自控自律的意识。

也许会有人认为,孩子那么小,懂得什么规则意识?等他们长大后,自然就知道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个没有自律能力的孩子,未来就有可能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意识不到自己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从而会丧失创造成就的动力。

【把握培养关键点】

维护和信守这种社会内在的规则,是每个人都要担当的社会责任,遵守规则,也是关爱他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