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风采(中国卷)
“将军”的由来
春秋以前没有将军,掌管军事的官职烙印之为司马。那时国家军队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而在编制上诸侯只能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做“将军”,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一指挥,因此,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多,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的将军虽不尽相同,但这一官阶仍然分成若干级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将他推荐给刘邦,于是,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
韩信任齐王时,谋士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背汉自立,韩信不忍。刘邦平定天下后,便更加对韩信不放心了。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用计逮捕了韩信。后虽赦免,却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由此也便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朝。后巨鹿守将陈郗造反,韩信已事先与之达成默契,愿为内应。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借病不从,却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袭击吕后和太子。不幸事泄,吕后用萧何之计,假称皇上已平定陈郗,让群臣皆来拜贺,骗韩信入朝。韩信一来便被武士捆绑,吕后命在长乐宫前将他斩首。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
“飞将军”——李广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时从军抗击军攻匈奴,因战功成为中郎。景帝时,跟随周亚夫击打吴、楚叛军。之后辗转担任边域七郡太守,威震北方。武帝即位时,被召为未央宫卫尉。在元光六年(前129年)出任骁骑将军,率领万余骑兵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攻打匈奴,由于双方兵力的悬殊受伤被俘。匈奴兵用网络把他卧放在两马间,想送交单于。李广装死,在途中乘隙跃起,夺马逃回。多年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古蒙古城西南)的太守。匈奴畏服,称他为“飞将军”,从不敢侵犯。
元狩二年(前121年),率领4000骑兵出右北平攻 击匈奴,行数百里,被左贤王4万骑兵围困。李广却毫无俱色,命令其子李敢探敌虚实后,设圆阵,和匈奴人对射。李广自用强弓射杀匈奴裨将数人,后援兵至,逼匈奴退走。四年,漠北大战,已60余岁的李广亲自出征,担任前将军,跟随大军卫青攻打匈奴。卫青自领精兵奇袭单于,命令李广等从东道迂回。李广所率部队迷失道路,没能渡漠参战。为此,战后他愤愧自杀。李广一生和匈奴70余战,以骁勇善射而著称。他带兵之道宽缓不苛,和士卒同饥渴,于是,深得军心。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著有《李将军射法三篇》,但已经失传。
投笔从戎的班超
班超(公元32~102年)字仲升,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62年随其兄班固至洛阳。他从小和哥哥班固、妹妹班昭一起跟父亲班彪学习文学和历史。汉明帝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继续完成其父整理史书《汉书》的工作。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一天,班超听到匈奴不断地掳掠边疆的居民和牲口,就扔下笔,气愤地说: “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在书房里呆一辈子呢?”就这样,他下定决心弃文从戎,去立战功。
公元73年,窦固派班超到西域去,联络各国共同对付匈奴。班超带着36个随从,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鄯善王早已对来自匈奴的压迫和勒索十分不满。这次他看到汉使到来很高兴,非常热情地接待班超。
但过了几天,班超却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变得冷淡了,料想其中必有变故。后来,他从侍者口中得知,匈奴使者也来了,鄯善王首鼠两端犹豫不定。班超立即与随从们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策略,夜袭匈奴使者。于是,班超率领 36个随从乘夜纵火烧了匈奴营帐,杀死全部匈奴使者。第二天,班超把鄯 善王请来,鄯善王看到匈奴使者的人头,非常惊叹汉家将军的英勇行为,马上打消疑虑,摆脱匈奴的统治,与断绝了57年后的汉家复通友好。
班超在西域还联合弱小民族,团结抗暴,先后打败莎车、龟兹、焉耆等国,匈奴北单于在西域北道上的势力也被驱逐出去,西域50多国又同东汉王朝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冠军”源自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再三请战,卫青便给了他八百骑兵。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率领着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则全身而返。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这以后,他们互相谅解,成了生死相交的朋友。他们共同辅国,赵国也更加强盛起来。
唐朝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岳飞抗金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是南宋著名军事家,抗金英雄。他童年时候,跟从名师学习武艺,能左右开弓,并成为一县无故的击抢手。他还精通兵法,喜欢学习历史。南宋初,他参加了北方人民组织的抗金队伍“八字军”。后来到开封,受到南宋抗金老将宗泽的赏识。由于他的勇敢和才干,立下多次战功,很快升为一支军队的将领。岳飞的军队见律严明。行军露宿,只许士兵睡在廊檐下。老百姓请他们进屋,他们也不进去。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岳家军”。 家军练兵认真,作战勇敢,能够以少胜多,在突然受到敌人袭击时一点也不慌乱。金兵惧 他们说:“推倒一座山容易,动摇岳家军的阵容很难!”
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路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线,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率大军进击,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驻军郾城,两军展开激战。郾城大战中,金投入精锐骑兵15000人。兀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3000“铁塔兵”打前锋,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
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要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秦桧又派他的爪牙诬谄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并于1142年初,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那时候,岳飞刚39岁。
袁崇焕为何被冤杀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是明末杰出军事家、爱国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他于天启二年,出任兵部主事。不久,明军在广宁覆没,朝野镇惊。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四年多的时间里,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先后大败十万明军,无一败仗。与此同时,朝中由魏忠贤当权,残杀异己,政治非常黑暗。袁崇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奔赴边疆的。袁崇焕到位后,立刻加固城墙,整饬军纪,不久大敌就来临了。袁崇焕以宁远守兵约一万,大败清兵十三万,打破了清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
袁崇焕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问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中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磔刑处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
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他的死是中国社会千年之悲剧。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本名义,广西上思人。雇工出身,原为广西天地会领袖,1865年起义失败,受清政府镇压,率300人出镇南关(今友谊关),在中越边境保胜一带,开辟山林,聚众耕牧,号“黑旗军”。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二十余年,与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法战争时,帮助越南政府抗击法国侵略军,“一战而法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吕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1884年8月,清廷对法宣战,授刘永福记名提督,于1885年3月取得临洮大捷,收复大片失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调台湾帮办军务,率黑旗军渡台。1895年6月,日军进攻台北,刘永福留台领导抗战,亲驻台南,统筹全局。与台湾抗日义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相持近五个月,拒绝侵台日军司令桦山资纪的劝降。后因清廷断绝援台,乃于台南即将陷落时返回大陆,所部在台湾大部分血战牺牲。1902年署广东碣石镇总兵,后回籍养病。1911年11月(宣统三年九月),广东宣布独立后,应胡汉民之请为广东民团总长,旋辞职回籍。1915年,对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极为愤慨,请缨杀敌,未果。1917年,病逝于家。
甲午军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9.17),晚清北洋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1867年(清同治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后学堂学习舰船驾驶。1871年,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霆”等舰船管带。1879年(清光绪五年),调北洋水师任职。1881年1月,赴英国接收订购的军舰,驾驶“扬威”巡洋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遂任该舰管带。1887年,以参将管带职衔再次赴英国,驾驶“致远”巡洋舰回国。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任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闻名。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勇敢战斗,在战舰受重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鱼雷发射管被敌击中,舰体爆裂沉没,同全舰20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