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科技(中国卷)
汉字的起源与六书
《世本》、 《荀子》、 《吕氏春秋》、 《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伏羲作八卦,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最终不能满足。于是,应历史潮流,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造字,并说仓颉初造字时, “依类象形”谓之文, 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进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还有的古书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纵横之象,至于什么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
在清末民初疑古思潮的影响下,有人提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自创造的,然而甲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的发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的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其实,中国文字的基础是“象形”,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契文”、 “卜辞”, “龟甲文字”、 “殷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被学者王懿荣首次发现,清末孙诒让著膜文举例》,开始对甲骨文加以解释。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10余万片。这些文字都是商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下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为盘庚迁殷到纣亡200多年间的遗物,是研究商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为什么屈原等人的作品被为“楚辞”
在汉代前期已经有“楚辞”名称。它的本义是,当时广泛指楚地的歌辞,之后才变成专称,特别指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类诗体具有很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篇中大量地引用楚地的风土特产与方言词汇,“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东观余论》)。
楚辞和楚国的音乐民歌有血缘关系。“兮”就是楚地民歌习用的虚词;“乱”字收尾,也从乐曲出来;个别的作品还有“倡曰”(领唱)、“少歌”(小合唱),也都保留了音乐的痕迹。楚辞还受到楚国民间巫歌的影响,《招魂》的巫阳下招,是很好的说明。在此同时,和此有关且影响“楚辞”的便是楚国的方言。它们都是有特殊的意义与声调。
屈原是楚辞的第一位同样也是最主要的一位作家,楚辞这种新诗体也正是他在学习楚国民歌的基础之上所完成的。到汉成帝时,刘向、屈原、宋玉等很多的作品,书名就题作《楚辞》,自此以后,“楚辞”便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八股文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回书文”。它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以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中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注释为依据。它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的格式必须包括规定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历史上,把这种文章叫作“八股文”。
“四书五经”为何物
《四书》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当然,“四书”这个说法一直到南宋才出现,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将它们编在一起,并撰写了《四书集注》为这四部著作作注。
先秦时,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下去,很多典籍就失传了,其中就有《乐经》。后来历代又有许多著作进入“经”的行列,最终成了十三经。
在十三经的发展过程中,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后来的五经中,《礼记》和《左传》取代了《仪礼》和《春秋》的位置,这两部新的著作都是后人对前人著作的注解。
什么是“春秋三传”
《春秋》言词隐晦,表达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五传。后来《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亡佚,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代史家梁启超推崇《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公羊传》乃儒家经典之一,旧题公羊寿撰。重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而略于叙事,可谓训释之传。《公羊传》训释《春秋》,颇多牵强附会之处,但由于它所表述的“大同一统”思想,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公羊学屡兴不绝。
《谷梁传》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旧题谷梁赤撰,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谷梁传》比《公羊传》晚出,属今文经学,其宗旨亦在阐发《春秋》经中之微言大义,只有少量叙事,间或有长篇对话。可能由于师传不同,《谷梁传》所释之大义与《公羊传》略有出入,但在曲解经文为己所用上,二者倒是不谋而合。
贯穿古今的通史——《史记》
纪传体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正史”的“二十五史”采用的就是纪传体。这种史学体裁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
“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
“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 “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 “列传”之外, 《史记》还有“表”、“书”、 “世家”。
“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
“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 “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政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自旧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 它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把《史记》 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百官公卿表》。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喜用古字古词,因而《汉书》比较难读。
《二十四史》与《二十五史》
清乾隆时期诏刻的包涵24部纪传体史书,合称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引日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到了民国,人们又把《清史稿》容纳其中,于是《二十四史》就变成了《二十五史》。
十三经和《十三经注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和《尔雅》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对于这十三部儒家的经传,汉朝及其后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人们称之为注或笺。唐宋时期,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汉代的注释也难于理解了,于是一些学者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注也进行解释和阐发,习惯上就称之为“疏”或“正义”。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作者分别如下:
《周易》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记》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 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缘何“戏曲”被称为“梨园”
戏的这种称谓可以追溯到唐代。梨园在当时的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光化门外的禁苑中。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是一个既懂音乐,又酷爱乐曲的人,他亲自选了三百个“音乐工作者”,在梨园内给他们排练、指导。在演奏排练中,无论谁有什么错误,唐玄宗都能立刻察觉到,并且指正出来。这些“音乐工作者”就被人称做“皇帝梨园弟子”。由此,梨园就成了宫廷内专门训练音乐乐工的机构。
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器乐演奏人员,它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是鼎足而立的三大音乐机构。当时所有被人所爱好的乐工,大多数都出身于梨园, “梨园弟子”就成了乐工弟子的代称。 “梨园”一词也被借用以表示乐工机构。后来的很多乐工机构,虽都沿用了“梨园”的名义,而实际上并不都设在梨园。
梨园的乐工多是来自民间的艺人,经过严格选拔进入宫廷后,既能专心磨练演奏技能,又能互相学习,技艺得到精进,对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后来的人就将戏曲界习惯地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将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了。
什么是话本
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说话”就是讲故事。类似现代的说书。治本的其内容有佛经故事《说经》、历史故事(讲史),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武打、人物(小说)等。其中,最为世人喜欢的是小说。宋代传到今天的“话本”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仨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晾本通俗小珊等。以“说话”为主的艺人称“说话人”。 “话本”各有独立的科目。宋代各大城市都有不少娱乐场所,如瓦子、勾栏等。 “说话人”不仅在这些场所表演,还经常深入到乡村。陆游曾以诗记述宋代“说话”艺术的景况: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什么是南戏
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块嗽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
南戏原是由顺口可歌的村坊小曲发展起来的,后吸收杂剧及其他民间技艺。作者多为下层文人,词语通俗,不为士大夫所重视,主要流行于今浙东、福建地区。到南宋末年,渐由民间繁衍而盛行于都下。最早的作品有《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名琰,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蔡邕的女儿,她自幼就聪颖过人,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和音律方面更是出众,是个出了名的才女。父亲死于狱中以后,文姬孤苦无靠,只好跟着难民到处逃亡。有一天文姬在逃难中正好碰上匈奴兵,被其掠去。从此,她流落匈奴成了左贤王的夫人。
左贤王很宠爱文姬,夫妻感情很好。蔡文姬在南匈奴一住十二年,生有两个孩子,但是仍然十分思念故乡。她靠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创作了《胡笳十八拍》,并且经常演奏,借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琴曲中有《大胡笳》、 《小胡笳》、 《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后来,曹操派朝臣周近出使南匈奴并赎迎文姬。文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洒泪与左贤王和两个孩子告别后踏上了归乡的道路。经过长途跋涉,数月之后,她终于回到了曹操的大本营邺城。
笳,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人中原。 它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胡笳就是胡地的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胡笳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强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在汉魏历史上流传有不少运用笳声作战的故事。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关笳的文章,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更为笳添加了一种感伤而诱人的神韵。
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清乾隆朝官修丛书。永瑢领衔编撰,总纂官纪昀。1773年开旧库库馆,大批学者参与,1887年编纂完成。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共44小类,分别为:
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
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
子部:墨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
全书另有存目6766种,共缮写7部,分藏于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另有剧本一部存于北京翰林院。全书内容丰富浩瀚,包罗宏大,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和发展泥土和营养,不愧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中国人陉东方读书,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旨编撰的一部是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共立214个部首,全书分12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共收字47035个。所收之字,注明音节和不同的意义。释义时,举出古籍中的例证,附释词语,从而兼有词典的作用。书末附录生僻字及不可施用之别字,以便检索。道光时,王引之等奉敕考证,订正失误2500多条,撰成《字典考证》。
《红楼梦》
清曹雪芹著古典小说,原名《石头记》。全书120回(一说11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写于乾隆年间。描述荣国、宁国二府由盛至衰的全过程,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线,揭露封建社会后期的黑暗和罪恶。它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还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已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国文字出版。
北宋四大书院
北宋承五代之乱,宋初又忙于军事征战和政治制度变革,统治者为谋求长治久安,注意以科举笼络士子,而忽视兴办学校教育。开国初80余年没有兴办学校,出现士大夫无所学的情况,作为民间教育组织的书院于是兴起。一些富室、学者纷纷自行筹款,依山靠林,辟舍建院讲学。其中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嵩阳 (或石鼓)书院,称为四大书院。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它成立于公元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之一, 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主要招收官僚子弟及各省中学堂毕业的学生入学。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却保留了下来,公元1902年,设立了预备科咆括政科、艺科)和速成科,又增加了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公元1910年,改设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它改名为北京大学。
“扬州八怪”都有谁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画坛上出现的一群敢于革新变法,讲究意趣和特立独行的画家。“扬州八怪”最典型的说法有8人,他们是金农、黄慎、郑燮、李〖XCG1.TIF;%95%95〗、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但通常说的扬州八怪并不仅指这8个人,而是说法众多,有8到15人不等。据扬州人的说法, “八怪”就是这里方言中奇奇怪怪的意思,与8的数字关系不大。所以, “扬州八怪”无论是指多少人,都是指的那些“怪”风格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