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中国卷)
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什么叫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北魏均田制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公元485年(魏太和九年),北魏实行均田制。均田制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备轮种。桑田为永业田,不需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
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消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田耕种。
均田制的实行,将游离的劳动者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其结果,社会秩序较为稳定,土地开垦面积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一种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租税制度。此制度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田产四十分之一,称租;为国家服力役二十天,称庸;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不去服役的也可以交纳绢或者布来代役,称调。租庸调制中以纳绢来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的同步实施下,使农民在有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农耕的时间,推动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什么是两税法
唐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的主要内容是:(1)“以资产为宗”,即按土地、财产地多少来确定应纳税额。(2)“费改税”,把当时混乱繁杂地税种和各类收费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3)“以征收货币位为主”,两税法以征收钱币为主。规定除田亩税以谷物形式交纳外,其他一律折合成钱币交纳。(4)“统一征收时间”,两税法规定每年纳税时间分夏秋两季。两税法的实行,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但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农民所受的剥削更重了。
什么叫“一条鞭法”
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总编法等。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公元1581年,张居正为均平赋役,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将一条鞭法推行于全国。其主要内容是:(一)将原来按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亩数、粮数派役,将部分力役摊于田赋(丁六粮四、丁四粮六或丁粮各半)“役归于地,计亩征收”: (二)一切赋、役、杂税合并为一条,一概按亩征银;(三)在法定意义上取消力役,如有需要,由政府“雇役”代替; (四)凡是赋役的催征、收纳与解运皆由官府承办,不用人民助理。
一条鞭法的推行,在实际上取消了力役,有利于商人、农民、雇工的谋生活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什么是"榷场"
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据《宋史·真宋纪》载:“(景德二年二月)置霸州、安肃军榷场”。另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元年:“(九月)又欲于河阳置榷场,以通南贷。”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后方能交易。贸易物品宋代以茶叶、香料、蝗织晶、药材、木棉、象牙为主,辽、金方以毛皮、马、人参等为主。元灭宋前,双方在边境地区都设榷场贸易。管理方法也较前严格,如对榷场地点的选定、货物内容、交易的方法等都有限制。
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它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以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各政权间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
什么是屯田
屯田亦称屯垦。是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士兵及其家属进行垦种,民屯则以民户为主体进行有组织之屯垦,其中也有利用犯人者。此外,明代还有商屯。民屯、军屯均始于汉代。西汉文帝、武帝、宣帝时都组织过屯田,有民屯,也有军屯。东汉末,曹操组织的屯田为民屯,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后,历代多沿此制,唐以后又称营田,元、明、清一般仍称屯田。各代均设专门机构管理之,具体名称、制度或有不同。
“买办”称呼谁
“买办”,从本质上讲是经纪人,是我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买办”一词是葡萄牙人(Compardor“康白度”)的义译,原意是采买人员,中文翻译为“买办”。它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用的当地管家。在我国,指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用的中国经理。
历史上对买办的认识褒贬不一,但从经纪史角度看,买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特殊经纪人。买办的活动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
什么是票号
中国封建社会金融业的主要组成者之一。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其起源时间﹐传说不一﹐惟盛行于19世纪20年代之后。它是专营银两汇兑、吸收存款、放款的私人金融机构,是中国近代银行的前身,而所谓的票号汇票,与现在银行推出的即兑汇票颇有几分相似。
早期票号以汇兑为专业﹐调拨地区之间资金﹐为埠际贸易服务。随着汇兑业务发展﹐票号利用闲置资金﹐也经营存放款业务﹐不过一般只放款给钱庄。票号原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和华北各省﹐以北京为活动中心﹔稍后﹐上海﹑苏州﹑汉口也成为票号在长江以南的据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及交通银行等相继成立﹐各省又大多自设官银钱号﹐清政府的官款和京﹑协饷的存汇业务大部分为银行取代﹐票号业务衰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时间票号无力应付存户的提款和挤兑﹐而贷给官僚的大量款项又无法收回。因之﹐大多数票号便在短期内倒闭。所余几家资力较厚的票号在支撑过程中﹐也先后改组为钱庄或银行﹐票号遂消亡。
什么是交子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纸币,它于北宋初年在四川成都开始流行。
成都在北宋时期是一个商业繁荣、商品交易发达的地区,然而最初使用的交换货币是铁钱。这种铁质的钱虽然很重,但价值却很低。这就促使一些商人在交易中发明了一种制楮(纸)的卷。他们在楮卷上暗藏标记,隐蔽密码,并以此代替铁钱,从而大大不便了商人们的商品交易。当时这种楮卷被称为“交子”,它的性质与现在的存款凭据相近。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钱庄的由来
钱庄是旧中国早期的一种信用机构,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等地。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广州等地的则称为银号,性质与钱庄相同。另一些地方,如汉口、重庆、成都、徐州等,则钱庄与银行并称。早期的钱庄,大多为独资或合伙组织。规模较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而小钱庄,则仅仅从事兑换业务,俗称"钱店"。
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解放后,钱庄多数停业。上海未停业的银行则与私营银行,信托公司一起,实行公私合营,组成公司合营银行。
江南织造是什么机构?
清代在江宁(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分别设立了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即江南三织造局。明代在此三处的旧有织造局,久经停废。清顺治二年(1645)江宁织造局恢复。其后两年,杭州局和苏州局重建。顺治八年确立了“买丝招匠”制的经营体制,成为有清一代江南三织造局的定制。织造局负责人名曰织造,实为皇帝的亲信和耳目,负责将江南的官风民情如实奏报朝廷。
清代江南织造通常分为两部分。织造衙门是织造官吏驻扎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织造局是经营管理生产的官局工场,生产组织各有一定的编制,但具有工场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特点。
由于清廷长期大量搜刮缎匹,内务府和户部两处的缎匹库存达饱和状态。这样,从道光后期起,江宁局和苏州局的生产已经处于缩减和停顿的状态。光绪三十(1904年)年,清政府以物力艰难为由,裁撤了江宁织造局。苏州、杭州两织局则随着清亡而终结。
什么是广东十三行
广东十三行(又称广州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时,设立于广东的专办对外贸易的洋行,实际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创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三行”之名是沿袭明代的旧称,实际行数变化不定,开始是十三家,最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
被招入十三行的洋行商人利用亲近政府之便垄断对外贸易,规定所有外国进口货物均由其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亦由其代购,并负责拟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同时,他们又受清政府委托行使一定的外交权,负责向外商征收进口货税,并代政府经办一切同外商的交涉事宜,如代为传达政令、送交外交公文、转递外商的意见、禀帖等。这种公行,带有官商的性质,是一种封建性的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十三行的贸易特权被取消,后在外国经济侵略中加速衰落。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调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是: ①关于土地纲领。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 ②关于理想社会蓝图。太平军的组织系统移植在社会上,制定了“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和守土乡官制度。规定五家为伍,设伍长;五伍为两,设两司马;四两为卒,设卒长;五卒为旅,设旅帅:五旅为师,设师帅;五师为军,设军帅。军帅以上设监军、总制,称守土官。每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规定每户必须种剩织布,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各家有婚娶、生育、吉喜等事,由两司马按一定标准从国库开支。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带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带务农。这个纲领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农民在革命斗争中提出过的“平均”、 “均贫富”、 “等贵贱”的思想,表现了农民群众对封建土地制度大胆否定的革命精神,但是,它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经济生活方案,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