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09

第9章 人物春秋——激扬文字的媒介 (1)

政坛足迹(中国卷)

三皇五帝都有谁

关于三皇五帝都有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1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 

2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有很多种说法。《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五帝德》: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三皇所指诸人,是中国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中高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阶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所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

3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汉代伪《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被奉为古代的信使。

是谁最先开始了“家天下”

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万民的拥护。舜去世后,禹便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这就是夏朝的开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禹当上首领以后,立即独断专行地发动了征服南方的三苗部落的战争。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部落被打败,许多人沦为夏军的俘虏。禹把这些俘虏赏赐给各部落的首领做奴隶,他也借此加强了自己的权力。

禹征服三苗后,开始巡视天下。在禹巡视期间,绝大多数部落的首领都很尊敬他,但也有极少数的部落首领,似乎对他不够毕恭毕敬。禹觉得自己的权力还不够强大,就寻思要找机会教训这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让他们对自己顶礼膜拜。

有一次,禹突然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召集各部落首领会盟。有一个名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因为有事耽搁来迟了,禹便勃然大怒,当场把他处死。参加会盟的其他部落首领见了,都吓得战战兢兢。禹看到大家害怕的样子,反而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随着年岁的增长,禹渐渐衰老了。他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而不能让别的什么人来继承。

禹一连思考了好几天,最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一面效仿尧、舜,指定曾经帮他治水、但体弱多病的皋陶为自己的接班人,一面让他的儿子启帮助处理国家大事,还经常让启代表自己与各部落的首领会面。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体弱多病的皋陶死了。而启却成长起来,他不但具备了处理国家大事的才能,还和大多数部落的首领建立了融洽的关系。禹心里暗暗高兴,可是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又指定皋陶的儿子伯益为自己的接班人。

不久之后,禹死了。按理应由伯益继承王位,然而,大多数部落的首领却拥戴启做了夏朝的第二个国王。

于是,夏启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以“子承父位”为特征的“家天下”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实行了3900多年,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

“皇帝”的由来

君王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等。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渐衰,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他们和众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

从此以后,“皇帝”的称号便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商朝为何又叫“殷商”

汤建立商朝,都于亳。商朝因政治动乱和水患等原因,多次迁都。至公元前14世纪,第20代王盘庚将都城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是第四次迁都。盘庚迁都时对臣民训诰,继续行汤之政,使百姓安定,商朝复兴,故商朝又史称为殷朝、殷商。

烽火戏清侯说的是谁

西周的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而且耽迷女色,并且,其性命和国家都丧于他所宠幸的美人褒姒之手。

褒姒是大臣褒垧家人献给幽王的美女。幽王非常宠爱褒姒,整天与她在后宫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然而,无论幽王怎么想尽办法讨她欢心,褒姒却从来不笑。于是,幽王在宫外贴出布告:有谁能逗王妃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一个叫虢石父的佞臣看了布告后,向幽王献计,燃起烽火,聚集诸侯,这一壮观景象定能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是古代军情危急时的报警信号,周王朝在骊山上建有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便有一座。一旦西戎来犯,点燃烽火,烽火依次传递,各诸侯望见烽火就会发兵救援。

幽王认为虢石父的建议很好。第二天,他携爱妃褒姒登上骊山,白天吃喝玩乐,到了晚上就点燃烽火。

各路诸侯一见烽火台升起狼烟,以为西戎兵前来进犯,立即率兵来援。但赶到时,却不见西戎兵的影子,只听见山上丝竹管弦之声。

这时虢石父从山上下来对各路诸侯说: “大家辛苦,这里没发生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想取个乐而已。没事了,请回吧尸各路诸侯带领兵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幽王和王妃一乐,都愤怒地掉转马头离走。褒姒在山上,借着火光看到诸侯们汗流浃背地赶来,又气愤地离去的狼狈样子,开颜一笑。幽王见了这一笑,心花怒放,马上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为了得到褒姒的欢心,废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废太子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西戎兵攻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火,由于受到以前之戏弄各路诸侯已不再相信,所以,并未派兵救援。西戎兵很快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和伯服,抢走了美貌的褒姒。西周因此灭亡。

幽王死后,众诸侯立原太子姬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因镐京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只好于公元前770年,东迁至洛邑,这就是历史上的东周。

春秋五霸中谁真正称霸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大国,它疆土广阔,并且负山面海,有鱼盐之利。但在齐襄公(前697—前686年)时,由于政治黑暗,剥削残酷,阶级矛盾一度尖锐。 

齐襄公死,其弟桓公继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前622年,狄人侵邢(河北邢台),齐桓公又救邢,并把邢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另筑新城以安置之。公元前660年,狄人又侵卫,杀卫懿公。齐桓公救卫,将卫的剩余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使卫存续下来。齐桓公的救患扶危的行动,得到一些诸侯的拥护,威信大增。 

这时,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之师伐楚,与楚军对峙于陉(今河南偃师),双方互不相让。后齐、楚订立盟约,都撤回军队。齐桓公这次出兵虽未与楚作战,但却打击了楚国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 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这次会盟,四国诸侯公推齐恒公当盟主,并且订立了盟约,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霸主。

图穷匕见的故事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者,它不断蚕食他国,公元前二二八年向北进犯,已经俘虏了赵王、燕国危在旦夕。燕国的太子丹派荆轲作刺客,决心要杀死秦始皇,以解亡国威胁。 

荆轲出发前,做了三项周密准备:由勇士秦舞阳陪同荆轲行刺;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樊性仇人的人头;再拿上燕国打算要献给秦王的最肥沃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这后两项准备,当然是为了取信于秦始皇的安排,那卷地图更有特别功用,里面藏着刺杀秦始皇的锋利匕首,刀锋上还淬过了烈性毒药。 

秦始皇接见荆轲时,见了仇人被斩人头,又听说燕国欲献大片土地,兴奋不已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时匕首出现了。荆轲一个箭步跑过去,拿起匕首又拉住秦王,但秦始皇推倒挣脱而逃,衣袖都撕断了,围柱追逐一番之后,秦王才知抽剑砍伤荆轲,众大臣侍卫随后用乱刀将荆轲杀死了。“图穷匕见”现常比喻真相显露出来的意思。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焚书”和“坑儒”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意识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

公元前213年,秦统治集团内部围绕分封问题发生激烈争论。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禁止私学,发布焚书令。所焚之书包括秦统一前的列国史记和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秦国史记、博士官所藏的图书和民间所藏医药、 卜筮和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焚烧之列。同时宣布,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次年,又因方士卢生等在背后讥刺秦始皇滥用刑罚。秦始皇下令穷究,受到株连的400余名儒生均被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为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采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只提倡儒家学说,禁止传播其他各家学说。汉政府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为教官,传播儒家经书,每年考一次,合格的授予官职。后来各郡也设立学校传授儒家经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董仲舒认为,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天人相应”,把皇帝神化。他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说教。三纲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但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王莽改新与“托古改制”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中国西汉末年外戚,后为新朝皇帝。

永始元年(前16),王莽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代替王根为大司马。哀帝死后,年幼的平帝继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他拔擢亲信,树为党羽,竭力诛灭异己。元始元年(公元1),进位太傅,号安汉公,后加称宰衡。元始五年,王莽加九锡。平帝死后,他拥立两岁的孺子婴,自己仿效周公辅成王故事,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朝会称假皇帝,臣民称摄皇帝,改元居摄。初始元年(公元8),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

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他附会《周礼》,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实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把全国土地该为“王田”,不准买卖;第二,把奴婢称为“私属”,不准买卖;第三,评定物价,改革币制。这种复古改制,倒行逆施,根本行不通,不但受到农民的反对,许多中小地主也不服。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见赤眉、绿林起义)。公元23年10月,绿林军攻进北京,杀死了王莽。这样,新朝仅仅维持了 15年就灭亡了。

什么是光武中兴

光武帝(前6年~57年),姓刘名秀,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刘邦九世孙,新莽末年与兄刘演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室为号召,于昆阳一战立下大功。刘秀在更始政权中,利用在河北作战的机会,经营自己的基地。更始三年(25年)六月,他在高(今河北柏乡北)称帝,是为光武帝,年号建武。九月,更始军洛阳守将投降刘秀。十月,刘秀定都洛阳。刘秀仍称汉朝,由于其都城洛阳在长安以东,史称东汉。建武三年(27年),刘秀灭赤眉军,又经过十多年的战争,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至建武十六年(40年)完成统一。